印度洒红节(印度节假日一览表2024)
本文目录
昆明市民体验印度“洒红节”,这个节日有何含义
“洒红节”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迎接春天。“洒红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源自于名为《摩诃婆罗多》的印度史诗。该史诗因覆盖面广而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史诗”,它的内容包含大量英雄史诗以及传说故事,而洒红节这个节日便就是源自于这其中的神话传说。
相传,印度古时候曾有一位名叫希兰卡亚西普的国王十分残暴,但是他所生之王子普拉拉德却非常和善。因为截然不同的性情,后者要比前者更受百姓爱戴与拥护。而王子对于自己父王的残暴也是十分不认同,有一天他还因此对国王表示了不满。国王为此非常不高兴,于是便让自己不怕火烧的女儿霍利嘉带着王子跳进了火里。国王本想借此将王子烧死,但是不曾想最后被烧死的竟是公主霍利嘉。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结局是因为王子因爱护百姓而得到了印度教三神之一的毗湿奴(被誉为维护之神)的庇佑。事后,百姓为了庆祝纷纷往安全无恙的王子身上泼洒代表吉祥的红颜色水。洒红节便就是这样诞生的。
有关于洒红节的起源,除了上面这个说法之外也有人认为它的出现与朵黑的故事或者爱神神话有关。其中在爱神神话这个观点中,印度人因将春天视为爱神降临的季节而选择在这个时候外出踏青,结交异性。虽然无法明确洒红节究竟是如何出现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由来已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多历史资料中都曾出现过洒红节的踪影,比如说十六世纪的绘画以及庙宇雕刻等。
洒红节的时间设在新印度历的春分日这一天。以这一天为季节分界时间点,之前为冬天,之后便就是春天。所以在印度人心目中,洒红节这个节日其实也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因为每当洒红节到来时,印度人都会互相抛洒用花制成的红粉或者其它颜色粉末,所以洒红节也被称为“色彩节”。在洒红节期间人们除了会互抹颜料或花粉以示祝福,他们还会载歌载舞地来迎接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洒红节还是人们相互和解的节日。
洒红节这个节日的时长并不统一,有些地方甚至会持续长达一个月时间。现如今抛洒颜料的洒红节风俗也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像中国昆明早前便也体验了一把洒红节互洒颜料的乐趣。
印度的"洒红节"
洒红节,也叫胡里节、颜色节,是印度传统节日,也是印度传统新年(新印度历新年于春分日)。
玩弄人和尽情欢乐是洒红节的精力地点,一般较低种姓的人将粉和颜料洒向高种姓的人,暂时忘掉阶层的差异。夜晚,大家把用草和纸扎的霍利卡像抛入火堆中烧毁。印度人在洒红节时期还要喝一种乳白色饮料,听说可保来年平安健康。在尼泊尔,庆典的开端是竖竹竿典礼。节日为期一周,大家相互抛洒红粉,抛掷水球。第八地利,大家将竹竿烧掉,节日完毕。
洒红节象征着冬季完毕,万物复苏的春天现已到来,一起也象征着公理对凶恶的成功。参与庆典活动的大家追逐打闹,恶作剧的向相互身上泼洒五颜六色的颜料和粉末。一起,洒红节的活动还包含点篝火燃烧胡里等等。印度地域宽广,各地庆祝胡里节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在北方邦马图拉,除洒彩粉以外,妇人还要手持木棒追打男人,男人不能还手;在拉贾斯坦邦,大家则将浸水的衣服拧成一股绳,用来打人。在印度教圣地瓦腊纳西,大家相互浇水,然后三五成群上街游行,放肆的大声谩骂;在广阔农村地区,胡里节则更为热烈,有时庆祝时刻长达一个多月之久;在比哈尔邦等地,民众还会唱讴歌春天、相互甩泥巴、投牛粪。
如今,洒红节节已演化们消除误解和仇恨,捐弃前嫌,重归于好的节日。
印度的春节叫什么
酒红节。
这个节日被安排在了每年印度教历的12月(Phalguna)的月圆日,也就是公历的2~3月。所以,洒红节其实就是印度的春节。
节日期间,人们用水和着颜料搅拌然后互相涂在人们脸上或身上,代表了好运,和祝福。Holi又叫霍利节,洒红节,是印度古老的节日之一。除此之外还有Deepawali,是印度的灯节,或许类似中国的元宵节。在众多节日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灯节、洒红节和十胜节。这三大节日实际上是印度教的节日。
简介:
洒红节又名“胡里节”,既是印度的传统新年,也是印度教的祈福节日。它标志着冬季结束,春季开始,在春分之前,一般是公历2月底至3月中旬的月圆之日。在农村地区,这一天就是印度春节(Basant Utsav)。
人们无论相识与否,无论宗教种姓,无论贫贱富贵,都互相抛洒红粉、投掷颜料,以示祝福,也有驱鬼降魔之意,被抛到的洒红粉越多,意味着会得到更多的好运和爱。洒红节的来源说法不一,目前多以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为据,相传古代一个国王具有三大天神之一梵天赐予的神力,他要求民众不得信奉另一天神毗湿奴。
但他儿子却对毗湿奴十分虔诚,愤怒的国王就让具有邪力的妹妹侯丽卡烧死王子。但在毗湿奴保佑下,王子安然无恙,侯丽卡则被大火烧死,正义终胜邪恶。王子从火中平安走出,人们向他抛洒红色颜料,表达祝福和赞颂。
印度洒红节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一个国家的古代文明,包括宗教、习俗、艺术、文学以及歌舞,往往在传统节日中保存得最久远、最生动、最具有群众基础。印度的霍利节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每年二三月间,印度全国都要欢庆“霍利”节,又称“洒红节”。到了这一天,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互泼红水,彼此在脸上抹“朱那尔”(一种红粉),互致祝贺,以示吉祥。
洒红节在印历十二月月圆之夜降临。关于这个举国同庆的节日,流传着种种传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魔王希兰亚卡西普妄自尊大,要臣民奉他为神明,顶礼膜拜。可是他的小儿子帕拉拉德执意不从,依然对大神毗湿奴一片虔诚。魔王威逼再三,儿子矢志不移。魔王便想尽办法要杀害他,他都一一躲避了过去。最后魔王派自己的妹妹霍利卡去处死他。霍利卡懂得咒符,不怕火烧。她下令堆起一大堆木柴,叫帕拉拉德同她一起坐在木堆上,点火焚烧。可出人意料的是:不怕火的霍利卡被烧成了灰烬,而帕拉拉德由于得到毗湿奴的保佑反而安然无恙。当他从火堆里走出来时,大家向他身上泼水,并在水中掺进红色以示喜庆。印度老百姓认为霍利卡的结局象征着善的胜利、恶的溃败。于是这个节日也就称为“霍利”节,年年欢度,流传至今。
以上只是一种反映人民愿望的传说,但印度历史上真有一段有关洒红节的史实:帕坦人向拉其普特人的一个王国进攻,拉其普特人损兵折将,国土沦丧,危在旦夕。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洒红节快到了。拉其普特人王后罗帕玛蒂心生一计,用甜言蜜语向帕坦大王写了一封信:“希望你们对厮杀的渴望已经消退。眼下春天将逝,请带上你的勇士们,来同拉其普特的妇女共度洒红节吧!”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帕坦人并不知是计,竟兴冲冲地来赴会了。正当帕坦人狂欢的时候,装扮成妇女的拉其普特武士从面纱下抽出刀来,开始了一场血洗。染红帕坦人面颊的不是“朱那尔”,而是他们自己的鲜血。
然而,现实中的洒红节并不是史实中所反映的那样血腥,相反,洒红节是一个令人欢娱、多彩的节日。清晨,人们见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管老人还是孩子,劈头盖脑地互相浇泼红水,抹红的、绿的、黄的粉,一个个都成了大花脸。亲戚朋友间还互相在额上点上吉祥点。孩子们则玩得更加尽兴,他们拿着水枪互相对射。如果你在街上行走,肯定也是他们的“猎物”,红脸关公的小朋友们会弄得你红透湿遍。即使在公共汽车上,青年们也会浇来一桶桶“琼浆玉液”,给你来个节日的洗礼。入夜,人们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深夜不散,兴尽方归。
印度的洒红节,为何被称为是最“好色”的节日
印度的洒红节又名“胡里节”、“色彩节”,相当于是印度的新年,在每年的2-3月举行。洒红节是源于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在这一天,人们抛洒红粉,这是一种用花朵制成的粉末,还会抛掷水球,迎接新的一年和春天。
洒红节不仅在印度盛行,在尼泊尔、苏里南、圭亚那、特立尼达等国家都很盛行。洒红节的举行就代表着五谷丰登,是对一年收获的庆贺。不论是什么阶层的人们都会参加这一天的活动,五彩缤纷,色彩绚烂。
洒红节的发现是因为在古代庙宇的墙壁浮雕上,韦扎亚纳噶的首府哈穆皮,有一件十六世纪的嵌板雕刻,在雕印上,有这样一幅画面,站立的女侍中的王子与公主等候皇室们的打闹。
在十六世纪,阿迈德纳格尔绘制了一幅瓦散塔·拉耆尼的场景。一堆皇室夫妇坐在秋千上,演奏音乐,喷射色彩。人们在跳欢快的舞蹈,贮水池中都是五彩的水。
洒红节的色彩是一种叫做“古兰”的色彩,是一种由树上采摘的花朵制成的,被称为“森林之焰”。这些花朵的颜色是大红色或者深深的橘色,花朵摘来后铺在席子上晒干,再放到地上磨成粉末。等到用的时候,再融化于水中,就成了一种藏红色的颜料。除了花朵,颜料还可以来自彩色云母,这些颜料都是纯天然的材料制成的,可以用于皮肤,对人体没有伤害。
洒红节的精神所在就是捉弄和欢乐。这一天,不论是低种姓还是高种姓,人们都会尽情享受。夜晚,人们会将用草和纸扎的霍利卡像抛入火堆。洒红节期间,人们还会喝一种白色的饮料,来祈求来年的平安健康,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