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一套点击率超高的图片
曾经我作为标题党,震惊了别人10年,现在我把这个套路用到了亚马逊图片设计上,差点获得了100%的点击率!
我承认,我这里也是用了标题党的做法,把阁下吸引了进来。但是假如进来的客官,您能冷静下来,听我一席狡辩,好好的一起研讨下,有没有可能又一起浪费掉了人生中美好的十分钟呢?
表哥带我做跨境那年,他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尽量总结出套路逻辑,把理论套用到实践中,这样产出就会高效而且实用。所以大到推广计划,小到产品标题都应有相应的逻辑。所以本文就是想和诸位一起探讨下,亚马逊图片设计的逻辑,以下是个人总结,请各位老铁指正。
一,应符合基础需求
这一条,很简单,就是符合平台需求,想必什么尺寸,多少占比这些老铁们已经很清楚了。图片必须高清,不要留有明显的抠图的痕迹,整体图片色系风格统一。
另外延申的一点是,主图到底是用方图还是竖图好?从目前平台的数据来看,手机端的流量已经占到了80%以上,从这个点去考虑用竖图会比较好。不过,有些产品本身产品尺寸形态的原因导致竖图不好排版,这时候还是用方图好,而那种长条型的产品,无疑最适合使用竖图。
二,应具有营销意义
其实,这是我最想讨论的点。
很多运营出的图,大体上的初衷就只是,想着怎么把产品功能表达出来仅此而已。大都没有意识到一点,我做图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目的应该是,“说服用户购买我的产品”(请好好品读并记住这句话)。对比“仅是把产品功能罗列”和“说服用户购买我的产品”,就可以感觉到,前者出的图片必然不如后者有“灵魂感”。说服用户,其实就是营销。
具体怎么做?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带着营销思维,这种思维是“我产品有什么功能,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或者“我产品有什么优势,用户会因为这个优势有哪些获益”,这样出来的成品图片能够自带说服用户购买的效果。
举例来说,比如一款婴儿纯棉毛巾,表达纯棉这个点。如果是“仅是把产品功能罗列”的思维做出的图大概是这样:找个婴儿做背景,把毛巾扣进去,加上一个棉花的图标,标题写上“100%Cotton”。而以营销思维做出的图片是这样:画面中是婴儿欣喜的笑脸,毛巾正在其脸上搽拭,毛巾下方一角做裁解示意以体现材料特点,标题Made of 100% Cotton for Baby’s Sensitive Skin。所以这则图片表现出的结果是:我的产品优势是 纯棉的(拆解部分表达以及文字“Made of 100% Cotton”),(对客户的好处是)很适合宝宝的娇弱的皮肤(你看吧,宝宝在使用这毛巾的时候是很开心很享受的,这里是把客户带入场景中来展示出客户的获益)
三,图片应该实用有意义
常常看到有些链接放进去一些没有实用意义的图片,这种是非常不应该的。
主图+副图总共就6个位置(为视频留位置),把一些展示也行不展示无妨的卖点图片或者甚至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图片(比如多张场景展示图)放到其中,对卖家来说,就是资源的浪费,白白损失说服客户购买的机会,对卖家来说浪费时间/流量。
主图应实用有意义,将要表达产品的卖点根据重要程度逐一排列(建议是对应着5点描述)。即便A+里的图片也应是如此。
四,高效表达
所谓“高效表达”意思是,(最好的情况下)用户一眼看到你的图片就能明白你想在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如果实在单靠图片内容无法表达出你的意思,那么就采用 少量文字+图标的形式辅助表达,加上图片标题,那么用户也就能Get到你的意思。
最low的表达必然是那种,扣了产品图到随便的背景里,然后大段大段的文字写到上面。这样的图片,一方面图片看起来不上档次(甚至像个说明书一样),另一方面,不管是手机端还是桌面端,这种大段写在图片上的文字都极其不好辨认(需要放大缩小),即便退一步说,好辨认,用户会有这个耐心去一一读取吗?
所以,不要在图片上堆砌大量的文字内容,文字可以有,但是尽量精简。另外,一张图尽量只表达一到两个卖点。当一张图表达的点超过3个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页面拥挤;二,无法高效表达,甚至导致用户接收到的信息点缺失。
五,具有焦点
所谓具有焦点的意思是,当用户看到一张图的时候,他不自觉的会将视觉注意力落到某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是焦点,也是我们这张图所要着重体现的意图的所在区域。我们作为图片设计者,应主动的去设置这个区域,引导用户关注点,进而使其进入到我们的“掌控”中,通过看到我们的焦点内容配合图标/文字/标题一步步接受“洗脑壳”。
没有焦点的图片,使得用户不知道注意力往那里集中,没办法高效的获取信息,我们就错失在他脑中植入关于产品有哪些牛逼点的“心锚”的机会。
回到本文的标题,再拆解一下,它何尝不是使用以上套路而写出来的呢?——焦点:10年,100%点击率;“说服用户阅读我的文章”:营造一种似会分享经验而且经验还挺深的感觉(功能),进来看一看或许我也能学到提高点击率(100%)的方法(给用户带来的获益)。
以上。
------------
表哥出品,不是精品就是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