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小时候上学时,总觉得一节课好漫长,怎么还不下课?一个学期太长了,怎么还不期中考试?一年太长了,从一个春节到下一个春节,似乎就是遥遥无期的等待和期盼。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儿童到成年,时间变快了。一天八个小时的工作,就在一晃眼之间;刚开始黑色星期一,不经意间发现已经到了心情愉悦但也略有忧愁的星期五,愉悦在于第二天就是周末休息,忧愁在于自己似乎有一个没有长进的一周;而一年呢?年初制订的年度计划还没有完成到三分之一,却已经喝上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而回想新冠疫情初次爆发的2020年春节,才发现几乎过去了两年。时间过得真快。 对成年人来说,面对飞速而逝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与时间为朋友,不急不躁的,给自己所做的事,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观察、学习、总结,然后升华自己的技能。 比如,经常收到类似下面的询问:魏老师好,我新品上架一个礼拜,自动高竞价、高预算、低售价出了些单,但基本没自然单,暂时也没好的测评渠道。把竞价调低后马上就没单了。这个时候要如何弄? 对于这位同学提到的测评,相信大家都知道我的态度,一直是反对,永远会反对。 原因很简单,测评是假的,系统是可以识别出来的;测评会有成本,这些成本是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的,而所有的生意活动中,如果你能够秉持一点,无法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的事项尽量精简,你会发现,消费者会越来越爱你;在时间的维度里来看,做测评的卖家和不做测评的卖家,在外在呈现上无非是3个月而已,做测评,新品上架就可以快速的看到几个产品评论,而不做测评,踏踏实实的卖货,三个月之后,你也同样可以收到一些真实的可以让你不用提心吊胆的可以踏实安稳睡觉的产品评论。 那这位同学遇到的其他困惑呢?回到时间的维度里,既要观察当下的运营数据,又要给它更长的时间来观察,毕竟,只有一周,我们很难实现立竿见影的收益,但却可以看到一条Listing慢慢变好。比如,从没有订单到有订单,订单从少到多,BSR排名从低到高等等。 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的建议是,前期的时候先稳定,关注广告点击次数,查看对应的订单转化率。如果转化率不高,要重新思考选品是否选对了?Listing优化怎样?价格是否有竞争力? 关于选品,要思考自己选择的产品是否是刚需的、具有清晰明确指向的关键词的产品,刚需的产品打造起来事倍功半,而非刚需的产品、连关键词都没有的产品,打造起来却连广告都未必能够跑出相对精准的数据。关于Listing优化,则需要去查看和分析竞争对手们的Listing表现。如果自己的Listing没有人家的好,进行Listing优化。毕竟,在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买的就是Listing之间的对比中找到的那种优势Listing。在价格上,如果竞品单价比自己的低,你就该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多个竞品的价格都比自己低,这种情况下就确实不好打造了;在成本的核算上,一定要学会精算,很多卖家习惯性的基于自己成本多少,要加上利润多少,所以自己的价格是多少这样来定价(这种定价被称为纵向定价法,或者成本定价法),你太忽略了消费者的感受和竞争对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产品售价的高低已经决定了一款产品打造的成功与否,你应该将成本定价法转变为“竞争定价法”,以竞争对手的售价为参考,反观和优化自己的成本结构,并最终确保自己的价格有优势,否则,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的迁移成本几乎为0。而按照案例中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体现在广告上,就是售价高的产品,转化率就会相对较低。在打造一条Listing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确保选品是OK的,优化是OK的,售价是有竞争力的,剩下的就是给它更长的时间观察,在讲到螺旋打造的节奏把握时,我经常提醒,只要实现这周的订单比上周多、BSR排名比上周好,下一周又比本周好,就是好的,至于某一天的数据没有之前好,这种波动是正常的,也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但很多新卖家总是耐不住心,等不及,一天的广告数据都想折腾一朵花出来,如此一来,搞得自己身心疲惫,运营的节奏也凌乱得毫无章法且毫无进展。所以呢,打造一款产品的过程中,如果确定自己的基本功是好的,节奏是对的,那就一件事,给它时间,让它成长。说到底,还是“与时间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