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有多难做?
每次遇到后台新手咨询跨境电商,咨询亚马逊我都会先问一个问题:你真的想好要做吗?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听别人说亚马逊多好做,多赚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国外一个机构调研过一个数据,中国亚马逊卖家账号数量已经超过了600多万个,排除掉那些手里经营着几十上百个店铺的卖家,保守估计也得有个400万个以上,但是真正赚钱的其实是屈指可数的。
绝大多数的亚马逊卖家属于在抱着美好梦想的途中,因为还没有下线就永远谈不上失败,有少部分卖家属于刚刚实现正向收入,如果刨除掉人工场地等等开支之外,你会发现跟上班的收入其实区别不大,极有可能还不如上班,只有极少数卖家通过亚马逊实现了所谓的暴富,但是正是由于这部分卖家,让所有人产生了幸运者偏差,以为都可以坚持走到这个阶段,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不仅仅是电商不好做,而是所有的生意都不好做,因为大多数人看待生意的眼光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我是做亚马逊的,所以只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探讨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调研下所谓的销量数据,利润数据,然后从国内平台上采购产品上架到亚马逊这类的海外平台,这并不是一门靠谱的生意,为了能让大家理解这一点,我跟大家讲一个故事:2013年的时候我从原公司辞职,当时出现了这么一个新兴的移动端电商平台,于是我在出租屋里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从速卖通上搬运了3000多个产品链接去这个平台,并且很快就开始了出单,因为本人比较懒,所以出单之后全部都让速卖通卖家直接代发货,有点类似于后边比较流行的dropshipping,但是不到半年时间,平台进行了规则调整,开始要求所有订单必须挂号,当时的速卖通并没有这一规则,等于我的供应商大多数只愿意发平邮,而我的客户必须100%的发挂号,于是很快账号就出了问题,这个生意也就没能够继续下去了,认识我时间比较久的都应该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建立在简单套利的商业模式就如同在沙滩上建起的一座城堡,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它化为乌有。
反观如果对一个行业一个人群没有足够认知而是仅仅从浅层的数据层面去判断一个产品可不可做,然后试图利用中国价格优势去套利的话,这条路大概率是走不通的,即使短时间能走通,时间线一拉长,一样走不远。因为很简单的一个逻辑,但凡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够让你赚到钱,别人一样也能做,并且你的竞争对手大概率会比你更狠,这就跟我们碰到无数次的真实案例,一个东西一旦火起来并且门槛不高,一群,不对,应该说乌殃乌殃的人都会来,要么把产品售价打下去,要么把流量成本拉上来,还有一种情况是知识产权一定会出问题并且产品质量隐患一定会出来,然后就是极少数赚了钱,多数人亏了钱骂了娘然后继续寻找下一款爆品。
我一直强调,当下做生意,要么差异化人群,要么差异化产品,要么差异化流量来源,别人的目标是普罗大众,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要聚焦于一个小的群体,别人直接采购公模产品,我们就要尽可能的优化细节,减少客户抱怨,别人都在撒钱竞争一个广告位,我们就必须绕开这个东西先去其他地方找流量,如果做不到这些,就等于一个拿一个平庸的产品,花高价推向一个完全不知道他们真实需求的客户群体,最后钱也亏了,货也滞销了,单纯玩儿了个寂寞。相比之下,差异化产品其实是成本比较高的,因为产品的改造往往是比较烧钱的,我说过一个点:没有满分产品,但是有80分的运营。我们可以做的是,用较小的成本给产品塑造不一样的视觉,不一样的包装,甚至塑造成一个不一样的品牌,最终实现的就是让客户感觉比其他产品好一点,就好一点。
人群和流量渠道差异化是我们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关注的,因为站在成本的角度出发,流量成本将会一直增长,我们只有服务精准用户才能够提高转化的效率,只有跟别人的流量来源有所差异才能够寻找到流量洼地,这是非常考验创业者和运营的,假设说你销售一个产品,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社群,一个网站,或者是一个关联需求,都可以降低你破局的难度,从而让你的转化成本降低,成本降低,转化变高,我们才有可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还有一个就是时间维度,很多人不愿意对着一群人长期服务,那是一开始就掉入了流量陷阱,以为大的流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结果一场活动下来没有太大收获,很容易坚持不下去,但是电商平台上其实是非常注重时间维度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前期更注重精准用户的转化,更早的实现盈利,就有足够的资本来拉长时间维度,最终成功的收获用户的认可,也成功的耗死了那些浮在浅层的生物。
最后总结一下,跨境电商,亚马逊都已经逐渐的走向成熟,成熟的市场能够留的住的只有两类卖家,一类是专业的,另一类是有耐心的,如果你想在这行混出一点成绩,最好是抱着长期主义的态度,不断学习,深挖,最终让自己变的越来越专业。潮水褪去,我们就能够看到哪些人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