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关税风险?亚马逊被爆临时取消多家中国供应商订单

最近,跨境出海卖家的圈子里,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美国那一系列令人头疼的关税政策了。
自2025年4月10日特朗普代表美国政府抛出 “分而治之” 的关税计策,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25%的报复性关税,中国跨境卖家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取消多家中国供应商订单
据彭博社和Financial Post 4月9日综合报道,在川普4月2日宣布计划对包括中国、越南和泰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关税后,亚马逊取消了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生产的多种产品的订单,似乎在试图减少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征收的关税带来的影响。
据悉这些被取消的订单包括沙滩椅、滑板车、空调和其他商品,让供应商比较难受的是订单取消的时间没有任何预警。
一位十多年一直向亚马逊销售中国制造沙滩椅的供应商上周收到了亚马逊的一封电子邮件,邮件称亚马逊要求取消一些“错误”的采购订单,并指示该供应商不要发货。但该邮件没有提及原因,也无提到关税二字。
该卖家表示,这笔价值50万美元的批发订单在收到邮件前就已经生产好了,导致他不得不自行承担工厂货款并寻找其他买家。该卖家还说道,以往亚马逊从未以这种方式取消过订单。
前亚马逊供应商经理、现担任电商顾问的Scott Miller证实,亚马逊也取消了他的几位客户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生产的商品的订单。Scott Miller表示,这些取消订单的行为毫无预警。
眼下,这些供应商的选择就是要么以更低的利润率在其他国家销售这些库存,要么尝试与其他零售商合作。
这位沙滩椅供应商和Scott Miller都表示,亚马逊取消的都是“直接进口订单”。这种订单是指亚马逊在产品生产国批发购买库存,然后将产品运送到其位于美国的仓库。亚马逊是这些订单的登记进口商,这意味着当产品到达美国港口时,亚马逊需要支付关税。
亚马逊的这种商业模式也已经持续了多年。据了解,亚马逊直接从供应商处采购的商品约占其网站销售商品的40%,其余销售额来自第三方卖家。
目前,亚马逊发言人就此事拒绝置评。
不过,亚马逊在2月份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将国际贸易争端列为一个风险因素。该公司表示:“中国供应商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一部分零部件和成品。”
特朗普的关税举措扰乱了全球市场,让平台担忧的同时,也让跨境卖家纷纷在绝境中寻找生机。
出海涨价已成共识?
125%的关税下,大量卖家开始寻求竞争力跟利润之间的新平衡,其中 “是否要涨价” 成为了萦绕在每一位卖家心头的难题。
以 3C 电子产品为例,一款在中国生产成本为 100 美元的智能音箱,加上关税后,成本瞬间飙升至 225 美元。对于卖家而言,若不涨价,利润空间将被严重压缩,甚至面临亏损。一些依赖薄利多销的中小卖家,原本利润率就不高,在如此高关税下,若坚持原价销售,可能很快就会因资金链断裂而难以为继。
但涨价同样面临巨大风险,市场份额很快被蚕食。
据观察,亚马逊目前国内卖家也并没有大规模集体涨价,毕竟不同规模卖家的考量不同,部分卖家有涨价的底气,一些卖家降价清仓的也确实存在。
像致欧科技、巨星科技等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在面对关税冲击时,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他们在品牌建设、供应链整合以及资金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从涨价策略来看,他们有一定的底气。例如巨星科技,在关税新政出来的第二天就开始涨价,并且由于其之前在市场上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部分消费者愿意为其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再以致欧科技为例,也以涨价应对长期成本冲击,但也加速布局拓展高货值新品类。
可以说,这些大卖的品牌溢价能力都较强。
相比大卖家,中小跨境卖家的处境则更加艰难,他们往往品牌影响力有限,主要依靠价格优势来吸引消费者。在125%关税下,若选择涨价,很可能会导致大量客户流失。此外,中小卖家在供应链议价能力方面也相对较弱,难以通过降低采购成本等方式来缓解关税压力。因此,对于中小卖家来说,是否涨价成为了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艰难抉择。
一位卖家也提到:“运费对价格的传导是具有滞后性的,四月销售的FBA库存多来自二月的发货,是+0/kg的,如果需要验证四月+2/kg~+5/kg运费对价格的影响,至少要到六月才能看到结果,因此也还没到必须要涨价的时候。”
在125%关税的大背景下,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涨价与否只是表象,涨价也只是一种手段,但不是首选。
从行业趋势来看,单纯依赖低价竞争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无论是选择涨价还是维持原价,卖家们都需要积极寻求破局之策。
一方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势在必行。卖家们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安克创新为例,其通过产品创新和品牌势能构建“战略缓冲垫”,即使关税增加,其高端充电器在欧美市场仍保持15%以上的毛利率。
另一方面,优化供应链布局和开拓新兴市场也成为重要的应对策略。以道通科技为例。自2024年下半年起,该公司为应对潜在贸易风险而不断提高美国本土的安全库存。当前,美国库存产品可满足未来6-9个月的销售需求。在供应链安全上,截至4月5日,公司已初步完成墨西哥蒙特雷区域的工厂选址。而且,2023年也前瞻性收购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美国本土工厂,并于当年末投产。
专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供应链建设依旧是长期不变的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