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轮又一轮的关税重压下,跨境卖家对美国市场的“乐观预期”正在逐渐降温。根据AMZ123的最新调研,超过八成卖家已计划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
然而,市场端尚未喘息,政策压力便已蔓延至履约链路。
AMZ123获悉,自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解放日”上突然宣布对全球发起新一轮关税闪电战以来,全球贸易格局面临剧烈震荡,美国海运贸易甚至出现阶段性中断的迹象。
根据货运数据公司Vizion最新发布的报告《关税冲击波》,过去一年,全球托运人为应对即将到来的贸易壁垒,纷纷抢在关税落地前加速发货,导致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进口订单大幅增长。
但随着关税政策正式落地,这一“抢跑效应”迅速反转,海运预订量出现断崖式下滑,整个进口链条几乎陷入冻结。
数据显示:2025年3月,美国进口预订量较年初峰值下滑 20%; 而进入4月后,情况进一步恶化:
标准箱预订量下降 49%
美国整体进口下降 64%
美国整体出口下降 30%
来自中国的预订亦下跌了36%
这意味着,在不确定性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大量托运人选择暂停发货,静观后续政策演变。
而尚未清关的在途货物、堆放在港口和海外仓中的库存商品,则正面临税负骤增、无法入境的尴尬局面。据多位货代反馈,不少卖家不得不选择弃货、低价处理甚至销毁,以降低损失。
更早之前,香港《南华早报》也曾披露:在关税一度飙升至104%期间,已有大量中国出口商直接放弃运输中的货物,个别航线上每日集装箱出货量从40-50个骤降至不足6个。有卖家甚至直接告知航运公司:“货不要了,关税比货值还高,卖不出去。”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从政策节奏来看,4月9日前离港、且在5月27日前抵达美国的货物仍可豁免对等关税;真正适用于125%加征税率的,是4月9日之后离港的货物。因此,对于大多数卖家而言,此轮加税早有预期,弃货行为更多是源于对成本与利润的再平衡,而非对政策时点的误判。
不过这种情形的重现,正成为跨境供应链深层危机的真实写照。当下随着美国加税“雷区”不断扩大,弃货潮或将演变为更大范围的履约端震荡,倒逼卖家在备货逻辑、仓配策略乃至市场重心上全面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弃货潮隐现的同时,更加严格的通关监管也正在同步加码...
AMZ123留意到,据外媒报道,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正准备重启一轮覆盖面更广、查验频次更高的合规稽查行动,重点聚焦虚假申报、低报货值与原产地规避等高风险行为。
有业内卖家透露,近期美国监管趋严,或与关税税率飙升至三位数相关。一些不良货代为规避高额税负,试图通过瞒报、低报、错报等方式绕过海关查验,而部分卖家在低成本诱惑下,也主动配合采用“非常规手段”规避关税,进一步加剧了监管风险。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首次因逃税操作触发监管升级。AMZ123在此前报道中曾提到,自加税政策正式落地以来,美方已明显加大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查验力度,查验比例、处罚强度和稽查频率均显著上升。
对于跨境卖家而言,合规,已然从选择题变为生存题。任何形式的试探性规避操作,不仅可能引发高额罚金,还可能面临平台清退、账户冻结,甚至刑事追责的连锁后果。
与此同时,白宫方面也在加紧推进一揽子针对“第三国转运”的打击措施,拟包括建立全球货物追踪系统、实施转口贸易“连带式处罚”机制等。
此前被搁置的《贸易执法强化法案》(Trade Enforcement Strengthening Act)也有望借机重启。据了解,该法案核心内容即针对“借道规避”行为提出刑责与问责机制:将“关税欺诈”定性为联邦重罪,企业高管最高可判20年;同时要求进口商提供全套供应链明细,包括工厂来源、原料采购与运输路径,单票合规成本或高达5,000美元以上。
目前,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和印尼等主要转运通道国家已被列入重点监控名单。
一旦该法案最终通过,经第三国简单加工将不再被视为“原产地转换”,中国产品即便绕道出海,也难以规避美方高额关税。这也意味着,中美贸易可能将正式步入“全面核查”时代,所有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转货物都将面临更高强度、更长周期的原产地审查。
可以说,“做第三国转口贸易的,这次真是天塌了”。原本依靠路径设计与政策缝隙的玩法,正面临被彻底封堵的现实。跨境卖家必须正视合规新秩序的到来,重构供应链路径、加强原产地管理才能避免在这场监管风暴中被迫出局。
AMZ123简评
从关税政策骤变引发的弃货潮,到通关高压之下的履约困局,跨境卖家正经历一场从“全球化惯性”向“政策风险时代”的深刻切换。美国市场的确定性正在被削弱,而履约链条的脆弱性也在不断暴露。
面对不确定性愈发密集的国际贸易环境,单纯依赖价格优势和物流路径的旧有模式已难以为继。合规建设、供应链透明化、本地化适配能力,正在成为横跨市场周期的新护城河。
对于跨境从业者而言,当“路径套利”走向终点,真正的竞争回到了基本面。谁更早完成结构调整,谁就能在下一轮风暴来临前抢得喘息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