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计划发起SPAC,东南亚独角兽计划用SPAC上市
近期,东南亚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独角兽们频频传出上市的消息。除此之外,一些创业公司也参与进上市的浪潮中。有意思的是,美国和SPAC成为众多东南亚互联网公司首选的上市地点和上市方式。4月7日,在众多谣言中,Grab首先拔得头筹,宣布与Altimeter Growth Corp达成协议,将以396亿美元估值进行SPAC上市。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众多东南亚互联网公司的上市之路。
1. Grab
SPAC赴美上市,估值396亿美元
1 | 基本信息:成立于2012年,东南亚网约车独角兽 |
2 | 投融资:目前已披露融资超120亿美元,融资次数超33次 |
3 | 投资者: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TIS Inc、Uber、滴滴、祥峰资本、GGV、老虎基金等 |
上市梳理:
2021年1月19日,路透社首先报道Grab计划今年在美国上市,IPO规模至少达20亿美元,这或将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海外集资上市项目。随后,Grab CEO陈炳耀在4月7日发文宣布Grab将和美国硅谷SPAC公司Altimeter Growth 1进行合并通过SPAC的方式在纽约完成上市,估值约达396亿美元。而关于Grab上市最新的消息是,路透社在4月16日报道,Grab不仅要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还要在新加坡进行二次上市。
2. Gojek &Tokopedia
180亿美元合并协议,成立新公司GoTo
1 | 基本信息: Gojek成立于2009年,印尼网约车独角兽 Tokopedia成立于2009年,印尼电商独角兽 |
2 | 投融资: Gojek目前已披露融资超50亿美元,融资次数超11次Tokopedia目前已经披露融资超28亿美元,融资次数超过11次 |
3 | 投资者: Gojek投资者:Facebook、Paypal、GIC、红杉印度、三菱、谷歌、京东、腾讯、美团等 Tokopedia投资者:谷歌、红杉印度、淡马锡、软银、阿里巴巴、East Ventures、BEENEXT Capital等 |
上市梳理:
据知情人士透露,Gojek和Tokopedia自2018年以来就考虑潜在的合并,在Gojek与竞争对手Grab合并谈判陷入僵局后,Gojek和Tokopedia的合并讨论就加速了。2021年1月5日,彭博社传出Gojek和Tokopedia将进行合并,之后计划赴美上市。4月14日DealStreetAsia报道,Gojek和Tokopedia正在敲定180亿美元合并协议,合并后将成立新公司GoTo。预计交易将于本月完成,Gojek将持有GoTo 60%的股份。而上市的形式很可能也还是选择SPAC模式。2020年12月,彭博社曾报道Tokopedia正在考虑与香港富豪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和美国硅谷知名投资人Peter Thiel支持的SPAC公司Bridgetown Holdings进行合并上市。
3. Bukalapak
印尼/美国上市,估值约40亿-50亿美元
1 | 基本信息:成立于2011年,印尼电商独角兽 |
2 | 投融资:目前已披露融资超3.84亿美元,融资次数超11次 |
3 | 投资者:微软、GIC、Emtek Group、Naver、渣打银行等 |
上市梳理:
2021年3月2日,彭博社首先报道Bukalapak正在与投资银行进行上市协商事宜,并与多家SPAC公司进行合并谈判。据预计,Bukalapak的估值将达到40亿到50亿美元。在完成用SPAC赴美上市前,Bukalapak还可以考虑将其一小部分业务在雅加达上市。4月14日,e27在报道Bukalapak再获2.34亿美元融资的同时,进一步披露Bukalapak近期也计划于印尼上市,并聘请Bank Mandiri银行的证券部门Mandiri Sekuritas来协助。
4. Traveloka
印尼/美国上市,市值约50亿美元
1 | 基本信息:成立于2012年,印尼OTA独角兽 |
2 | 投融资:目前已披露融资超12亿美元,融资次数超6次 |
3 | 投资者:East Ventures、GIC、Expedia、Global Founders Capital、高瓴资本、京东、红杉资本等 |
上市梳理:
Traveloka总裁Hendrawan曾在2019年底向路透社透露,Traveloka正在考虑在印尼和美国两地上市。2021年4月9日,彭博社报道Traveloka正在与香港富豪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和美国硅谷知名投资人Peter Thiel支持的SPAC公司Bridgetown Holdings进行合并上市谈判,Traveloka的估值约50亿美元。另外,Traveloka可能还将通过PIPE(私募基金)的方式再筹集5亿至7.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印尼电商独角兽Tokopedia也曾考虑与Bridgetown Holdings进行合并谈判。
5. PropertyGuru
SPAC赴美上市,估值约10亿美元
1 | 基本信息:成立于2006年,新加坡房产科技平台 |
2 | 投融资:目前已披露融资超5.6亿美元,融资次数超6次 |
3 | 投资者:KKR、TPG、Emtek Group等 |
上市梳理:
两年前,PropertyGuru冲击IPO失败。据路透社报道,PropertyGuru在2019年12月23日取消了在澳大利亚的IPO,原因是受澳大利亚股市波动影响,科技股大跌,PropertyGuru董事会一致决定暂时取消IPO。但今年,PropertyGuru对上市有“卷土重来”之意。2021年3月2日,据彭博社报道,PropertyGuru也将考虑以SPAC的方式赴美上市,估值约在10亿美元。知情人士透露,PropertyGuru的管理层正在与数个SPAC公司进行初步谈判,有望最早在今年达成交易。
6. J&T
募资超10亿美元赴美IPO,估值约50亿美元
1 | 基本信息:成立于2015年,印尼快递巨头 |
2 | 目前最新融资:高领资本、博裕资本、红杉中国在2021年4月向J&T投资约20亿美元 |
上市梳理:
2021年4月1日,据彭博社报道,J&T计划在美国进行IPO,募资超10亿美元,估值约为50亿美元。有知情人士透露,J&T正在与顾问协商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价,该交易最早可能在第四季度进行。
7. SWAT Mobility
赴日IPO为首选,也可能考虑SPAC上市
1 | 基本信息:成立于2015年,新加坡按需巴士 |
2 | 投融资:目前已披露融资超1230万美元,融资次数超4次 |
3 | 投资者:Global Brain Corp、LKJ Capital Japan、iGlobe Partners、Singapore EDB等 |
上市梳理:
2021年3月10日,彭博社报道SWAT Mobility正计划在日本进行IPO。据知情人士透露,Swat Mobility最近任命了一家国际审计公司,负责处理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事宜。虽然在日本进行IPO是SWAT Mobility上市的首选,但该公司并未排除通过SPAC的方式在美国上市的可能。
8. Ryde
2022年在新加坡进行IPO,冬海集团曾投资
1 | 基本信息:成立于2014年,新加坡网约车 |
2 | 投融资:目前已披露融资超950万美元,融资次数超6次 |
3 | 投资者:冬海集团 |
上市梳理:
2021年3月8日,彭博社报道Ryde准备于2022年在新加坡交易所的Catalist板进行IPO,估值为1.49亿美元。为此,Ryde聘请了当地投资银行SAC Capital就其2022年IPO提供建议。该公司表示在去年疫情期间,其总交易价值(GTV)增长了四倍,从而在2020年第四季度实现了盈利。
9. VNG
一直传言要上市的越南小腾讯
1 | 基本信息:成立于2004年,越南小腾讯 |
2 | 投资者:腾讯、高盛资本、GIC、CyberAgent Capital、IDG Ventures Vietnam |
上市梳理:
早在2017年,路透社就报道了VNG向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递交IPO申请书。当时大家都在预测VNG或将成为越南史上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越南科技公司,但最后的结果是VNG并没有在美国上市。2018年,VNG在接受7点5度采访时,表示他们IPO首选美国或香港,而且很大可能是在香港。之后,VNG一直传言要上市,但目前没有最新的消息。
写在最后:
在前文所提及冲击上市的10家东南亚互联网公司中,有4家出行公司、2家电商公司、1家OTA公司、1家物流公司、1家房产科技公司和1家游戏互联网公司。
一大批成长了10年左右的东南亚创业公司,似乎也是时候上市了。在2017年上市的冬海集团,股价已经从最初的约16美元一直涨到280美元左右,市值最高曾达到1433亿美元。有冬海集团这个老大哥交出的耀眼成绩,投资人对东南亚的信心也倍增。
而引领东南亚互联网企业上市潮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疫情带来的影响。不得不说,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东南亚互联网生态的发展,尤其是电商和外卖。2021年1月,Bukalapak的CEO Rachmat Kaimuddin曾对外表示,对比2019年同期,Bukalapak在2020年的交易额增长了130%以上。同时,Bukalapak在2020年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增长了80%,且新增了400万商家和合作伙伴加入平台。另一边,虽然Grab的打车服务在疫情期间大受打击,但由于外卖需求的增长,Grab的外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0%。Grab总裁Ming Maa在去年10月份表示Grab第三季度的收入已经恢复至疫情爆发前95%的水平。
关于上市方式,大部分东南亚互联网企业都青睐SPAC。相比传统IPO,SPAC的优势相当明显,比如用SPAC借壳上市的过程最长不会超过两年,更节省时间;定价只需要买卖双方谈判达成即可,确定性高;吸收合并的方式会允许相当一部分的现有股东在交易中溢价转让老股,股东可提前变现退出等等。据目前的形势来看,SPAC在东南亚也会引领一股热潮。而就在今天,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正在筹备发起设立自己的SPAC,未来计划在美上市,此次组建的SPAC将倾向于寻找大健康、运动科技及城市生活更新领域的合适企业和投资机会。
最后,在东南亚互联网企业扎堆走上市道路的背后,投资人是否在“推波助澜”?在投资回报周期一再拉长的过程中,早期投资人是否想早日变现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