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和站外哪个先行?
早期的亚马逊因为了解的国内卖家不多加上尚未开放全球开店,有一些消息灵敏的国内朋友掌握了平台的空窗期,随便上架产品,很快就能销售出去,后来慢慢的亚马逊的造福神话被更多的人了解之后,中国卖家犹如潮水般涌入,原本的流量结构就相当于
在这个阶段,入局的卖家不单单能够分到饼,并且保证你能吃撑,所以大家都觉得亚马逊没什么难做的,个个都能够赚到钱,并且都觉得是自己能力足够强,所以才赚到了别人难以赚到的财富。
后来,随着亚马逊的野心越来越大,不单单是开放了全球开店的项目,国内各个地区就如同大跃进一样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大炼钢铁,于是数以百万计的心怀暴富梦的朋友都加入到了亚马逊的招商大军,几乎每一个品类都涌入了无数个长的就像多胞胎一样的产品,这个时候格局就发生了变化
当平台的流量不足以让每个人都吃饱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身强力壮的人以就还能靠实力拿到让自己吃饱的饼,善于钻营的人可以靠自己掌握的所有的各种黑科技分走一些还可以果腹的饼,那些没有供应链,没有销售能力,原本只是靠着简单的产品信息搬运的人已经吃不到饼了,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的凑合度日。
再到后来,平台看整个市场的体量已经被做起来了,有了用户,有了产品数据,更重要的是发现,饼在自己的手里,就开始考虑起自己应该下场分饼了,于是就开始了既做裁判又当选手的勾当,而这个时候就成了,老大拿七饼,剩下9个孩子分三个饼,并且不是公平的分,而是让你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谁直接拿走三个饼,于是平台慢慢就又换了另外一种状态。
按道理而言,一个平台的流量已经被瓜分殆尽之后,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寻找下一个流量洼地,但是由于亚马逊的客户服务做的确实甩其他平台几条街,再加上已经入局的人看着那些拳头大的吃撑了,自己为了能够分到一点饼,于是现实中的鱿鱼游戏就开始了,平台给你成功的故事,吸引你赌上所有资本,最后只有少数的赢家能够以惨胜的姿态去获得平台施舍的流量和销量。
事实上,从一开始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没有想明白的一件事儿:平台是人家的,怎么分饼是人家的事儿。我们想不挨饿,除了尽可能的从平台分到口粮之外,更应该做的就是自己去其他地方找材料,自己做饼。现在,亚马逊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它的流量虽然大,但是分下去的流量并不能让你吃饱。
以往我们多数人的做法就是在流量还没有饱和竞争的时候,大家产品的发售,推广,营销都以平台为主,后边做的人多了,有人开始补单,测评,站外促销,结果平台发现你的各种骚操作让它广告收入的增速没有那么理想之后,收拾不听话的人就成了必然结果。
如果以前的做法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要做的反而是这样的
所以你问我如何去推产品,我只能说
我们昨天在钉钉群里的直播从头到尾就是为了向你展现别人是如何紧紧抓住流量让自己活的更健康的,所以还没明白逻辑的童鞋建议多看几遍直播回放,等你真正掌握了流量密码,产品的销售也就不再成了烂在地里的苹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