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废物日记:如何开发产品(二)
现在做亚马逊核心关注点就是两点,产品和流量。打造产品,成功率和爆款打造最重要的就是产品。广告只是引进流量,产品才是承载体,好的产品,好的主图,好的场景图,完美的文案,那么才能够让流量进来之后,产生好的转化,从而产生订单。
经常在我们自己的粉丝群里看到有人说“为什么产品都开启了自动型广告,手动型广告,有十几组广告组,但是每天烧掉这么多预算,依然每天还是零散的几个单,甚至有时候还没单”。其实这又是一个要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的问题,选的产品不行,图片,文案都是不行的,那么再大的流量进来,也没能够促成交易,每天还白白浪费了广告费用。我还是那句话,亚马逊现在流量这么贵,广告预算我们一定要慎重再慎重,而不是一味地烧预算,我们应该想着如何去省钱,而不是为了多花钱。花钱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而省钱就不一定了。(不喜勿喷,土豪请随意)
产品的关注点无非就是对于竞品的竞品分析上,进行做出判断,产品的工艺水平,产品存在什么样的痛点,产品的品质,产品的购买人群。产品的品质工艺能够提升,那么自然而然产品的售价可以高一些,具备有产品的溢价空间,空间也足够大,即使这样子,还是有一部分购买人群是能够接受的。
举个例子,现在抖音直播带货这么火,我也尝试在抖音上买衣服。总共买了两家店铺的衣服,两家店铺的衣服的价格相差不大。分别同时买了两套睡衣。穿了大半年,店铺A的睡衣越穿越舒服,材质不错,舒适感很好。还在他的店铺买多了几套睡衣,还有袜子等衣物,送家里人。而店铺B的睡衣基本是变形了,还严重掉色,基本上你看到这样子的对比,可以跟店铺B "say bye bye了。"而我在店铺A再次购买,多次购买,那么不就是我常提到的一个点,那就是复购率。
产品质量靠谱,用户体验感高,那么自然而然产品的复购率也就比别人高。那么基本这个店铺A就不怕没订单,因为高质量的产品,谁都会喜欢。
而店铺B在前不久的双十一大促活动,还因为鞋子大批量出现产品品质有问题,造成大批量退货,店铺评分也一直掉分,那么可以想象自然而然他的订单也是会受到严重影响的。
我一直强调于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例子也是同样可以套用到我们平时运营亚马逊的逻辑上,好的产品,好的口碑,那么良性循环,会越来越好,而反之,差的只会更差......
今年亚马逊为什么那么多人冲进来,然而又那么多人亏完出场,因为他们在不清楚亚马逊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以为进来这个新的赛道,就能够马上实现全款深圳湾的梦想。
在现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你还是会发现很多人都以低价格来打价格战的,其实都出现了一个盲区,误以为自己选中的产品是个爆款,产品爆发力十足,每天能够出那么多订单,很亢奋,实际上每个月的店铺余额都是负数的,也就是销售额还不够抵扣亚马逊的广告费用,还要倒欠亚马逊钱。运营了大半年甚至一年,一直都没有看到利润,结果还亏上了一大笔,然后亏完出场。这样子的案例,无论是我们自己公司深耕的类目看到的新进来的新卖家这样子的情况,还是身边听到的案例,实在太多了,说到底还是有钱.....
市场的变化非常快,我们只有及时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来适应整个市场的变化,而不是让市场来适应你。几年前的你是这样子的思维方式,而到现在你还是以几年前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市场的变化,那结果是怎么样的,我们其实也是可以预想到的。
很多粉丝都私信我,说自己选品思路很盲目,看什么类目都是觉得没有机会,没有机会可以进入,说自己也只会那套打造产品的方法,但是做了十几款产品也没能打造起来,都是亏损的状态,甚至低价清货都没人要。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都通过实操,发现自己的思路有问题,还要坚持,确实搞不懂,难道是梁静茹给的勇气......
分享刘润同学的一个例子,不同的思维模式,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大英图书馆建了一栋漂亮的新楼,准备整体搬迁过去。 但你知道,书多重啊,还这么多,搬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有人估算,做这件事要花350万美元,好大一笔钱。 请问,如果你是馆长,怎样才能用尽量少的钱,把海量的书,搬到新馆去? 雇更便宜的人吗? 发动所有员工及其家属? 要求新馆建设者承担这个义务?
在“搬书”这个固有的思维模式下,可能很难找到更好的方案了。
那顶级优秀的人,会怎么办呢? 有位年轻人对馆长说:我来帮你搬,只要150万。 年轻人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从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市民借阅图书,条件是从老馆借出,还到新馆去……”
年轻人从“搬书”的思维模式,转换为“还书”的思维模式。结果花了不到一个零头就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己也成为了百万富翁。
你看,同一件事,思维模式不同的人做,效果就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