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亚马逊广告框架到底是指什么
随着亚马逊广告越来越卷,广告框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也增加了
大家对这个词都是怎么理解的,自己的广告框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借写这个推文的时间,也顺便捋一捋自己对于广告框架这个玩意的理解
首先还是回归本质,先看看广告的作用是什么
亚马逊站内目前三种广告类型:SP, SD, SB
最终无非就是给产品增加了一个流量入口或者说曝光机会(什么推排名,测品之类的,是在这个前提下实现的,个人认为不是广告的本来作用)
顺着这个思路,所谓的广告框架,那不就是通过不同的广告类型获得不同的流量入口,增加曝光机会
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流量布局
打一种类型的广告和打三种类型的广告获得的流量级别是不一样的,打一个词和打10个词(有足够搜索量的词)同理
基于上面的前提
广告框架可以理解为怎么去获取流量,但是获取流量不是打广告的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转化”(这里只针对SP广告,SB广告和SD广告出于打曝光目的的,增加品牌知名度的,这里忽略)
所以广告框架是基于推广目的,通过可控的预算去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流量
如果经常整理自己产品出单词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产品在不同时期的流量词是不一样的,在不同词下面的转化也是变化的
所以这里的“转化”,也是基于不同产品类型和时间段而言的,那就是说,广告框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逻辑是相通的)
广告框架的制定是跟着产品类型和推广阶段走的
在产品类型维度上
对于标品来说,核心出单词在特定时间内(随着时间延长,会衍生出新的搜索词)也就是那些词,可能也是所谓的大词,但是标品的关键词相比非标品,转化率会相对高一点,这种词如果没有足够的机会曝光,那单量就不用说了
对于非标品,出单词可以从大词到精准长尾词,但是大词的转化肯定会比较低,虽然大词也出单。这种时候对大词的转化预期要降低同时也不用过于追求大词的排名(CPC一般都很高,土豪老板可以忽略这点)
还有SD投放中的目标人群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是一次性购买的产品(或者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需要更换的),去投“购买再营销”的意义就不大
但是如果是消耗品,像纸巾,毛巾之类的,“再营销浏览定向”和“购买再营销”在特定的产品阶段,投放的意义就大得多
在时间维度上
新品期(个人认为是把握好30天内的推广节奏)就要通过关键词广告(不是其他广告类型不开,只是主次问题)
把产品的关键词收录完成,同时稍微推一推关键词排名
广告可以选择:
1. 自动-关键词、商品匹配(紧密和同类)
2. 手动-关键词Asin
注意事项:不相关词否定,非标品可以选择性否定大词(拉低转化和点击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转化)
再根据产品表现和数据,确定下一步的关键词打法
1. 一词一组还是多词一组
2. 投长尾还是投大词为主(取决于产品类型、预算、推广节奏)
3. 广泛、词组匹配推还是精准匹配推(精准调控)
注意事项:同一投放不要重复匹配不同类型,亚马逊官方说法是只匹配最高出价的投放,多种匹配导致无法控制关键词所需的预期匹配类型
完成了产品原始“资本”积累后
再通过足够多的关联广告类型,把流量入口扩大
广告可以选择:
1. SP-自动Asin,手动Asin
2. SD-根据产品类型和特征选择投放
最后,广告框架设定了,但是实际运营中要不断的根据框架和目的
对广告活动优化,把花预算,不转化的暂时否掉
如果是核心出单关键词,可以把否定的这部分预算挪到其他投放上,增加其他投放的流量
同时,为了保证优化结果可追踪原因,优化的时候尽量只针对一项因素做优化(不要想着一次就把广告调整好)
最后的最后,广告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转化出现问题的广告,最终还是回归到listing的分析上面,转化率才是广告的核心关键点,广告框架也是围绕转化做流量布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