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跨境鲤鱼跃龙门不复存在?制造龙头、品牌入局,咱们卖家怎么“玩”?
电商还是当初那条能逆袭的赛道吗?
制造龙头、品牌入局咱们卖家怎么“玩”?
生意模式就那几样,同质化的怪圈圈住了咱!
创新的生命力不断削弱,政策法规或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
靠跨境“起飞”越来越难
跨境电商这行当,现在可是火得一塌糊涂。你看,那些在亚马逊上混得风生水起的大佬们,一个个都是数亿的销售额,让人眼红。现在大家都在说“品牌出海”,这股风潮这几年可是越吹越猛。
亚马逊上的卖家们发现,想靠跨境一飞冲天,好像没那么容易了。老卖家们竞争激烈,新卖家们又一波接一波地涌进来,再加上那些传统大企业也来掺一脚,资本家们更是推波助澜,这亚马逊卖家的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难熬!
咱们这行,说到底还是得靠卖货。卖家们的产品和销售渠道,那可是公司的命根子。说到销售渠道,亚马逊肯定是老大,先把产品做扎实,把供应链搞定,然后再想着往其他平台拓展。这套路,大家都懂,也是这么多年摸索出来的。
不过,产品策略这东西,才是真正决定卖家能走多远的关键。以前咱们聊亚马逊卖家的产品,基本上就是聊“选品”。对于咱们中国商家来说,做平价替代品,那可是首选。你看国内那些内容平台上,亚马逊卖家怎么选品,这个话题一直都是热门话题。
挑货就是挑战场,挑战场就是挑对手。货选好了,按现在的规矩,就得搞点“小改动”,看看对手哪儿做得不够好,然后想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竞品ASIN的转化率数据;竞品在关键词下的建议竞价;关键词市场的平均点击转化率。这都是选品时该挖掘的数据。
现在,这招还是那些传统亚马逊卖家最常用的产品开发套路,有数据有工具,帮着撑腰。不少公司都按这套路,搞出了自己的一套标准操作流程。
不过,这两年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这招越来越不灵了。
近乎相同的生意模式--同质化怪圈
过去一年内,贵公司在核心品类上推出的新产品,有多少比例的新品销售表现达到预期?统计结果如下:
简单总结:绝大多数(76%)的卖家认为,自己新产品达到预期的数量占比,不足50%。
这个情况其实挺容易懂的:大家都在一个固定的市场里头找那些小改动的机会,做生意的路子都差不多。
要是说“选货加上产品开发”是个全靠数据说话的活儿,那按照上面说的,大多数卖家搞产品开发的方法,咱们可以这么总结:
大家都是用差不多的数据(主要是销量和用户评价)来做决策;
根据用户评价来改改产品性能,搞点小创新,这方法也都差不多。
一样的工作套路,一样的数据,一样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决策,想都不用想,肯定也是大同小异的。这样的产品一多,其实就背离了当初“差异化改进和小创新”的想法。最后就是大家互相竞争,有的产品一上架就得清仓大甩卖。
还有网友在网上发帖说,“我们公司的产品团队辛辛苦苦调研了三个月做出来的设计方案,结果在工厂车间里看到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样品”,哭笑不得地问大家,自己到底是该开模做自己的,还是直接拿工厂的现成货。
连工厂都知道看亚马逊的用户评价来改产品了,那些对数据更敏感的卖家们就更不用提了。
海外的政策法规也在削弱着创新生命力
大家都觉得自己在做产品创新,到底什么是标准意义上的产品创新?为什么我们的创新好像毫无生命力?
或许政策法规也会削弱创新的生命力。
海外的政策变动对我们做跨境电商的冲击可真不小。就拿欧美来说,税收政策越来越严,像T86免税政策没了,VAT增值税提前收,这些都让我们的利润空间和经营策略受到很大冲击。这些政策一变,不仅让我们的运营成本增加,连产品定价和市场竞争都受影响。
咱们得创新看不到活力,或许是因为市场上的创新产品和策略都差不多,竞争激烈,想突出重围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