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词天生就是贱!”——关键词背后除了转化率以外的价值逻辑
不同的运营对关键词有不同的定义,主词,大词,相关词,精准词,出单词,长尾词……其实不管怎么定义,大体上的归类原则就是按“转化的可能性”分,也就是转化率。
但是,除了转化率以外,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词也分贵贱呢?
关键词的背后是用户的需求
大家都有体会,包含越多属性的词(在跟我们产品属性相符的情况下)转化率越高。而层级越高的词,大部分链接在它上面的表现出的转化率越低或者每天波动不定。原因在于,关键词背后是客户需求,在客户的需求显现得越全,我们的产品与其需求匹配的情况下,越有可能转化。
所以,往往精准匹配模式下的广告可能还不如它的广泛匹配模式的广告。原因在于,虽然用了精准匹配,但是也正由于只匹配用户搜索单词,用户的内心需求没有被展露出来,还是带来了许多我们的产品其实无法满足其需求的客户。说得有点绕,举个例子:
投放 A B精准,那么用户搜索了A B之后我们的广告(或者自然排名)向其展示,但实际上他想要的产品是 A B +C(属性),但我们产品没有C属性,自然就转化不了。再想一下,如果一天下来有很多带着 C D E这些跟我们产品无法匹配的需求的用户来点了我们的广告,我们这一天在这词的转化率表现是不是就是差的。
说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我在说废话,可以×掉网页出去了,毕竟我也觉得我像是在说废话的样子。
有些词天然就是“贱”词
正是由于关键词的背后代表着用户的需求,有些需求就不值钱,那么对应的关键词自然就是“贱”词。
举个例子,比如Table Lamp 这个词,从搜索结果就可以看到,它的价格区间跨度很大,但是大部分都是低价产品。
对于高价的产品来说,去打这个词不容易形成转化,因为搜索这个词的人大部分是冲着低价的产品来的(或者说用户心智中这个词下的产品就不应是高价),而低价的产品去打这个词,又因为点击成本过高而不划算。
但是,把这个词加个属性看一看呢?比如Tiffany Table Lamp(类似的还有Buffet Table Lamps
) 这个词。
可以看到普遍都是高价产品,能搜索这个词的客户不管是出于内心需求也好,或者限于搜索页面的结果选择的局限也罢,他都只能接受高价。所以这个词就是相比 Table Lamp 就是“贵”词。反过来说,如果我是Tiffany Table Lamp这个产品的卖家,我也知道Table Lamp这个词可能是我这个产品的最上层的词,但是我会去打这个词吗?
我根本不会Care这个词!我这么贵的产品去打一个“贱”词,下场一定不会好的(一方面,转化率上不去,ACoS超高;另一方面,即便能上去排名也是稳不住的)。
所以,从这个举例也引申出一个结论:如果某关键词下的所有链接,价格表现出从高到低跨度很大的情况,那么高价产品(又没有特别的产品力/品牌优势)去抢这个词的流量,很难得到幸福。
对于我们来说,哪些词属于“贵”词呢?
1,品牌+产品关键词;
2,从用户需求来说,天然就是值钱的词,比如Table Lamp + Alexa/Smart/Tiffany;
3,跟我们产品属性相关的词(匹配的属性越多越值钱)。
可以用关键词的“贵贱”逻辑来干嘛?
1,可以指导我们选品,如果你立志要做高价产品,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值钱”的关键词对应的产品。反过来说,如果你找到的是“贱”词的产品,几乎就不要想卖着高价打大词,用“上等马”对别人的“下等马”。
2,在推广进程中应用。在价格跨度很大的类目,在当前这个形势下(几乎所有类目都有头部效应的链接)不要急于去杠大词,甚至是对于大词应采取随缘操作(如果你是类目品牌优势的卖家,又或者敢闯敢玩,能快速把评论干过头部的卖家,请忽略)。但是也挺纠结的,大词杠不下来,链接又不易稳定订单。
3,以词的贵贱逻辑来进行广告的竞价设置。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能判断一个词属于值钱还是贱的词,我们就能对投放于广告中的词有清晰的逻辑——越值钱的词,越应该被赋予高出价。比如,品牌词单独投放,给高价;大词的精准给低出价,广泛/词组(直接否其本身)给比其精准活动稍高的低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