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亚马逊店铺做了一个独立站,一年半后结果竟是这样
亚马逊卖家做独立站在深圳并不稀奇,有的做独立站是为了拓展渠道,分散风险,打造品牌,又或者是单纯的助力亚马逊站内。
有时候,我会想当然地觉得,独立站的作用与价值,电商卖家们理应都知晓,毕竟有如此多的自媒体、新闻媒体以及服务商公司一直在大力宣传。然而,认知偏差和信息差在每个行业以及每个人身上依旧存在。对于独立站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偏差,在很多亚马逊卖家身上也同样存在,就拿我来说,做了16年的海外市场和独立站后,也经常会错误地高估独立站在大众中的普遍认知程度。
因此,我打算分享几个真实案例,让大家了解不同亚马逊卖家对独立站的用途和定位。
案例一:先辅助后立销售
这是深圳超级大卖公司的内部做法,我怀疑他们其他品类都在按照这样的模式运作。但是这里,我只分享一个我知晓且分析过的一个品类。
这是一个汽车用品,第一个listing上架亚马逊的时间是2020年7月,独立站域名注册的时间是2020年2月。注意这个时间点,说明这个品牌在立项时,就决定了要同步启动独立站,由于域名权重会收到注册时间影响,所以域名注册时间会早于亚马逊listing上架时间。
这个案例的重点特征是:在独立站运作的前两年,也就是2022年5月之前,在运营上独立站上没有add to dart 和buy now 按钮,产品的结账按钮全部都是跳转到亚马逊listing。
虽然按钮是跳转到亚马逊,但是独立站该做的事情一个也没少:包括网站视觉设计、网站SEO、谷歌广告、网红合作、站内及站外活动运营、私域社群、联盟营销、众筹,社交媒体。
在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他做的这个品类,目前处于他们小类的第一页,即使是搜索这个品类的关键词,listing也是排在搜索结果的前10名。
2年过去了,我再去看他们的独立站,目前网站的产品丰富了很多,除了汽车用品,还有些家居小家电(嗯,这很亚马逊),产品详情页上也不再有buy on amazon按钮了,网站的月访客数量从2023年的2万做到了2024年11月的10万,在独立站上销售的道路也算走上了正轨。
案例二: 只做售后
什么都不做,只做售后,指的是就搭建一个网站,不做任何的独立站运营工作,把独立站的售后邮箱当做亚马逊的售后来使用,从而降低亚马逊上的差评率。
这是我们花了一年半时间做的一个测试:
2023年中旬给亚马逊上一个做了2年的listing单品搭建了一个wordpress站点,独立站搭建的必要页面,about us,Warranty, return, Shipping,详情页,这些该有的都有,整个网站从视觉和外观来说还是可以碾压不少同行。在加了必要的google Search console和GA4后,就不再干预这个网站了。
一年半后,Google Search console上的结果就是这样。在搜索引擎上每天只有10-30次的展示,0-3次点击。而这些点击基本上都源于亚马逊品牌词;在GA4上 网站访客也是每天只有零星的几个。
而这就是独立站放在这儿什么都不做的结果。
所以, 这个站目前纯纯的就是当做亚马逊售后拦截了,减少用户直接在亚马逊上给差评的几率。
案例三:猥琐发育
和案例一不同的点在于,在这种方式下,独立站的产品详情页上,没有加亚马逊buy on amazon按钮, 一开始就是add to cart和buy now按钮,可以让用户在独立站上下单成交。而在独立站的启动时间上,有的会同步,有的会稍晚,这个就得取决于老板对独立站的认知高度和眼光了。
亚马逊平台自带流量,同时做亚马逊和独立站的话,肯定是亚马逊能获得更高的转化率,更高和更快的销售额产出。所以大部分做亚马逊起家的,都会优先把人力资源和推广资源倾斜在亚马逊上。站在公司大盘的角度和整体人均ROI的角度,这样的做法无疑也是最合理的。
所以在以亚马逊为主的电商公司内,前期的独立站是处于一个“猥琐发育”的阶段。由于独立站的一些推广渠道和手段会和亚马逊站外渠道重叠,这就意味着亚马逊站外运营产生的效果也可以少量作用在独立站上,这就相当于独立站和亚马逊站外共用了一些人力。变相的降低了独立站前期的人力投入。
我们有一个合作了两年的品牌项目,独立站+亚马逊双渠道运作,帮助对方扭亏为盈,也遵循优先亚马逊,独立站猥琐发育的原则。亚马逊和独立站两边的站内站外活动互为辅助,在这样的合作运作下,亚马逊和独立站两个渠道,每年都是倍数级增长。
其实案例一和案例三的做法,从人力资源配备和资金投入角度来说,我觉得都挺适合深圳这边的亚马逊大卖。反正都有现成的产品、物流及售后了,如果你还有亚马逊站外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去做独立站,启动成本和风险无疑是最低的。
案例四:双渠道全面铺开
这样的案例,就是我之前分析过的云鲸洗地机、徕芬吹风机等。典型的一开始就奔着品牌化的道路去做,独立站是品牌形象和门面,同时也是销售的战场,而亚马逊、沃尔玛等都是销售渠道。公司有钱有实力,老板有认知有战略,可以双渠道甚至多渠道全面铺开。 能不能做好品牌,完全取决于公司的顶层设计,而不是执行层的埋头苦干。
商业布局就好比行军布阵,有规划有资金有人才的公司一开始就会选择品牌化布局,资金仅仅只是国内大牌开始海外布局的硬实力要求,不过这些多渠道的销售布局最终还要落实到人才梯队和资源分配,毕竟公司管理团队和人才梯队才是布局海外品牌的软实力,能做到这一步的:
有,但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