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价钱打造的“标杆产品”,为何再用户那里“哑火”了?
朋友给我寄了几个他们公司2022年开发的新品,想要让我帮忙复盘下为何没能推起来,据他说自己的产品可以说是吊打同行,花了很大的功夫和很高的预算才搞出来,没想到推出市场之后反响平平,虽然大多数真正下单的客户都感觉不错,但是量始终没有跑起来,烧了很多广告费,不慎理想。
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遇到过,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讲过我们的经历,21年的时候我们曾经耗费11个月的时间,前后开模很多次,搞出来了一款产品,同样也是叫好不叫卖,基本上属于一打广告就亏,转化率还贼感人,按道理我也算是个老跨境人了,做一款产品前是做过充分调研的,但是现实很打脸,折腾了几个月后,我果断放弃了。直到过去了一年多,我才渐渐意识到问题出在了哪儿。
很多朋友在做产品调研和产品开发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惯性思维,认为我只要产品比别人好,营销按照别人的路子来,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实往往比较残酷,一旦我们推出一个比现有市场还好的产品,教育用户接受新品成了一个最大的难题,这在传统的运营逻辑中是无解的,拿亚马逊来说,大多数时候,客户判断产品是否值得购买,其实归根结底只有几项:产品图片、产品售价、产品品牌、产品评价、产品配送方式、产品标题。有人可能会说文案难道不重要吗?
当然重要,但是前提是用户愿意点击你的产品才行,多数时候用户的消费行为其实是非常短暂的,也就是说他简单的通过以上几个特征就会判断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产品,真正有意向了才会进入产品链接,否则的话就会快速划过,所以常规的搜索环境其实对于创新者或者改良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其实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只有一个:销售渠道不对。创新派和改革派最应该做的就是寻找目标客户群体,在他们产生购买需求前,尽一切可能让他们能够真实客观的看到我们产品好的一面,只有这样,他们在实际购买时才会减少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倾向于我们这边。
这就是营销的魅力所在,尤其是高价值的产品,客户往往在选择的时候都是非常保守的,比如汽车,如果不是最初的一批大佬成为特斯拉车主,普通用户绝对不会选择购买电动车,大佬相当于某个领域的KOC,看似没什么线上粉丝,实则影响力巨大,他们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市场的风向标,因此普通人发现自己关注的大佬成为某个品牌的车主,自然而然地就会追捧这个汽车。
我看过不少新锐品牌的产品,成功的无一例外走的都是这条路,因为单纯的广告路线其实解决不了信任问题,但是内容也好,媒体也好,网红也好恰恰有效的说服了目标客户选择我们的产品。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做吃螃蟹的人,就要做好在营销上花功夫,花预算的心理准备。
当然了,就像我说的,并非搜索的搜索需求都代表着低的购买消费能力,因此我们哪怕只是投放广告,也需要把搜索进行细分,找出合适的流量,最终促成成交。亚马逊这两年大力的发展视频广告其实也是在帮助卖家解决所见即所得的问题,让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更加信任,就可以很好的出单,因此再也不要只盯着搜索这一亩三分地了,学会更全面的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