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会:差异化到价值超越
今天讲一个实战中的思考,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一样,所以,没有对错。
深入思考反正受益的是自己。
这个实践思考需要用选品工具的逻辑图表来做说明。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选品工具有时候会讲不太好听的话,但是我不是对工具本身有意见,而是认为有些人不太懂得如何很好地利用工具。
在这个情况下,工具就变成了扼杀人创造性的工具,实属遗憾。
上卖家精灵的一个图。
交代一下数据出来的背景。
选市场功能,选了美妆一个三级类目的数据;
新品定义为上架6个月以内(有些人也会取3个月,随你喜欢);
样品商品数为100,为了方便讨论,数据的标准是该三级类目下的TOP100产品数据;
所有选品软件的销量数据都只能说是估算,不要过于较真。
这是数据化选品中常用的一个场景。类似的功能,国内主流的软件都基本做出来了,久而久之,很多的卖家,都美其名曰,用“打类目”的方式来做产品。
好了,讲图片。
这里要讨论的关键信息其实就是柱状图。其中:
黄色柱子代表上架时间超过6个月的产品及其预估销量;
蓝色柱子(绿色箭头那几个)代表上架时间6个月以内的。
我见过很多人,包括我的同事给过类似的结论:
在TOP20的产品当中,有5个是上架半年以内的新品,所以这个类目有一定的进入空间。
简单来说:
最近有人打进去了,所以我也能打进去。
我的问题是:
这样的逻辑完全正确吗?
我现在实在是不愿意去否认一些别人的结论,但是我会比较愿意去提出一些问题来共同思考。
比如说,针对上面这个类目的同样的产品,有以下的假设。
假设一:
如果开展调研的时间拉回到三个月前,而有3个前20的产品刚好是这三个月间上架的,那么TOP20的产品柱状图里,就会只有2条蓝色的柱子。结论是否可以总结为:前20的产品只有2个新品,销量不高,新品发展空间有限,不值得进入?
假设二:
如果开展调研的时间是一年前,当时的情况可能是完全没有半年以内的新品。是不是可以总结为:没有新品发展的空间,果断不进入?
我想你可能知道了,我这里要讲的意思是:
市场格局不应该成为评估细分市场是否值得进入的唯一依据。
甚至我认为不应该是那么重要的依据。
上述所讲的内容里,对于市场机会判断的逻辑,其实只是一种路径依赖,就是在当前更多的人其实习惯于“模仿别人的成功”,而缺乏开拓创新。
当然这其实无可厚非,因为这样成功率最高。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位追求本质而又特立独行的产品经理,我们应该足够果断地怀疑当下使用的逻辑,将其完善。努力让自己做一些有立足点的差异化产品出来,而不是一味的跟随。
按我的说法,如果市场格局不是构成市场机会判断的最重要指标,那最重要的判断指标是什么?
最重要的指标:你的产品相比市场,有没有完成价值超越。
什么是价值超越,每个人去理解就好了。
比如说。
更低的价格。
更优的性能。
更优性价比的新材料。
更好的包装。
更优的Listing表达。
我们的工作其实都有涉及或多或少的内容,只是你可能叫差异化。
而差异化,不一定有更优的价值。
不妨用价值超越这个词,来思考你的产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