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电商:跨境跨境,聚焦本土
“
2023年,出海印尼,有人已先行,有人赢者通吃,有人在艰难求索......
“郑和下西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其意义是促进海上丝绸贸易的发展,扩大国家海外贸易。据碑文记载:郑和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而这其中提到的“爪哇国”,便集中在“如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一带”。
回顾近代历史,在中国早些年下南洋热潮中,许多人对“印度尼西亚”趋之若鹜。而印尼老一代的华人,则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南方,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不可否认的是,那时,华人在印尼参与着各行各业,浸入社会发展,为当地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中国人出海印尼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是无论在心态还是动机上,新一代与老一辈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这条路已经走得足够“久远”,但这条路还需要后辈来进行“拓宽”。随着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各大行业在印尼崛起,这里的市场仍然蕴藏着巨大机会。
其中,在电子商务行业,中国卖家落地印尼进行“本土化”大势所趋,相对而言,这“拓宽”了中国制造链接印尼的出海通道,还满足了中国出海人征战东南亚的雄心。
“如果你要选择一条路去走,那么就去选择最难的那一条”。印尼市场对于出海东南亚的卖家来说,可能不是最难的,但一定颇具挑战性。印尼作为东南亚区域的风向标,已在众多出海人心中埋下锚点。
1
东南亚最大电商生态“培养皿”
来源:eMarketer
据eMarketer数据,2022年,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市场,其电商销售额达到了809.5亿美元,同比增长34%,而东南亚前6大经济体的电商销售额为1151.9亿美元,印尼占比70.3%。而且,与其他国家对比,印尼电商销售额遥遥领先排名第2的泰国(114亿美元)。
而印尼所在的东南亚,为2022年全球电商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东南亚电商销售额占当地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呈上升增长趋势。
来源:eMarketer
eMarketer数据还显示,2022年,印尼电商销售额占当地零售总额的比例为28.5%;到2026年,印尼电商销售额将达到1303亿美元,彼时电商销售额占零售总额的比例将增至36.5%。
而从上图趋势不难发现,从2021年开始,印尼电商销售额的“同比增长率”在下降,或从67.8%下降到8.1%。陡峭的下降斜率说明,未来,印尼电商市场的快速增长红利将不复存在,对于“常规”卖家来说,这里等待大家更多的是存量厮杀。
据印尼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印尼GDP接近1.32万亿美元,为东南亚最高。其中,增长最为迅猛的是运输和仓储业。作为拥有1700多个岛屿的“千岛之国”印尼,这里物流的复杂程度可想而之。运输和仓储业增长迅猛,是理所应当,更是大势所趋。
在印尼,无论是诸如JNE以及极兔之类的第三方物流,还是Shopee、Lazada这样的平台物流,又或是诸如Shipper这样的仓储企业......这些不同物流领域玩家的出现,让早些年让人诟病的印尼物流顽疾——成本高、物流时效慢、效率低等等问题,正被慢慢解决。
据DataReportal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月,印度尼西亚总人口2.764亿,排名东南亚第一,人口中位数年龄为29.8岁。互联网用户数量2.1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7%。
要知道,电商是十分依赖“规模化”的行业,“人口红利”让电商在印尼的发展具备先天优势。而相对较高的年龄中位数与互联网普及率,让印尼电商市场消费规模虽已不具备爆发基础,但上涨仍会稳定。
2
本土企业“保卫战”
2023年1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对印尼生效,按照RCEP协定的承诺,印尼对原产自中国65.1%比例的产品实施立即零关税。不过,印尼并不是人人对RCEP表示欢迎,部分印尼议员就对此表示担忧,因为进口商品涌入印尼会影响当地企业的竞争力,“中小微企业”首当其冲。
而在印尼的中小微企业中,被称为“Warung”的印尼街边小店是印尼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数据统计,印尼城镇化率并不高,接近60%;线下市场超过70%的快消品交易,都是通过Warung进行。
而印尼各大电商平台如Tokopedia、Bukalapak以及blibli都有面向印尼中小微企业的业务模式“Mitra”。截至2022年年底,注册Mitra Bukalapak与Mitra Tokopedia的卖家数量均已超1200万。
根据现有的印尼电商协会公布的数据计算,截至2021年10月,印尼拥有超过6420万家中小微企业(Warung是其中之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其中已经实现数字化的中小微企业仅占29.6%。
印尼政府曾表示,“到2024年,印尼要让该国超过3000万的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即通过电商实现产品的销售与推广”。由此可见,“扶持中小微企业”对于印尼政府来说是认真的,其意义重大。
目前,对于中小微企业涉及的产业链,印尼主要“保护”纺织与服装业、电子元件、汽车、鞋类、食品饮品等产业。而在这样的势头下,也导致印尼全球化指数(贸易额÷GDP)为40%,低于55%-60%的全球平均水平。不过,在加入RCEP过后,这样的情况或许能得到缓解。
除了以上提到的,其实印尼电商“老卖家”,更能深刻体会到印尼“保护本土企业”的策略。
一位在印尼从事5年电商及相关业务的大卖近日向跨境指南表示,“2019年,印尼跨境电商业务出现燎原之势,那时电商平台如Shopee在印尼开展跨境业务,会把前置仓设立在印尼保税区如巴淡岛,当时政府规定100美金以上货值的产品才会被征税。后来货量大了之后,印尼政府为了限制跨境电商,就把税费起征点降到了75美金;但无奈还是控制不住,于是在2020年1月,为了保护国家本土企业,印尼政府就直接把税费起征点降到了3美金”。
“税费起征点的降低直接影响到卖家利润。而且那时在印尼街头,还爆发过几次针对‘中国商品在印尼泛滥影响当地企业’的游行”。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后来,印尼电商平台Bukalapk于2021年3月停止了跨境招商,而后从2021年5月开始,Shopee、Lazada也先后宣布暂停在印尼对跨境卖家的招商。而且,发展势头迅猛的TikTok Shop早在2021年2月就开通了印尼站点,但TikTok Shop印尼一直以来也都只开放本土入驻。
如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跨境这个词,与印尼电商市场渐行渐远。
3
跨境陨落,聚焦本土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印尼市场,2022年,只有19.8%的买家进行过跨境购物,剩余80.2%的买家从未进行过跨境购物。其实,印尼市场的跨境电商业务已在陨落当中,出海印尼的卖家早已聚焦本土。
而对于落地印尼本土的建议,印尼物流科技公司Shipper总经理Jane告诉跨境指南:“2022年,印尼电商GMV在东南亚市场排名第一,但印尼电商渗透率仍有待提高。而且,印尼市场准入门槛较其他东南亚国家高,不建议‘短线’运营卖家进入,建议卖家做‘长线’布局。”
对此,酷魄跨境联合创始人林超也表示:“对于‘浅尝辄止’的短线运营的出海卖家,建议选择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低门槛市场。对于具备运营经验和已经形成一定体量的卖家,可以考虑进入印尼市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由于我国近年来大力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很多卖家可能是随着趋势在“被动逐流”,而不是“主动为之”。在东南亚6大经济体中,每个市场的性质都不相同,卖家进入新的市场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并制定对应运营策略。
“入局印尼市场的卖家要专注‘本土化’,要去了解印尼市场现状和印尼消费者,并深度分析消费数据和用户偏好,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从近两年数据来看,只要卖家持有‘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心态在印尼市场沉淀蓄力,大多数都能做起来。”Jane说。
如今,在印尼大力保护本土化企业的趋势下,国内卖家出海印尼落地本土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本土合规”。
KIVEE创始人、印尼本土品牌大卖薛武向跨境指南介绍道:“印尼产品资质认证标准随着该国政策的变动而变动,但整体要求还是十分严苛。手机、WiFi、蓝牙等通讯类产品需要POSTEL(印尼通讯产品)认证;化妆品、食品等需要BPOM(印尼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证;部分电视、插头、小家电等产品被强制性要求通过SNI(印度尼西亚国家标准)认证。”
可能很多卖家看到认证,认为流程繁琐,对印尼市场心生退意。但是这些卖家没看到的是,产品认证之后除了可以合规在线上销售,其它的好处还有很多,如:合法商品不用担心被查扣、没收及罚款;可以在连锁渠道、超市、商场进行销售;有证可以正规进口,进口时效有保证。
薛武提到,“虽然印尼市场的产品资质认证多样化且相关费用高,但印尼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在印尼本地化、设工厂。对于认证难度,除了少数情况外,卖家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还可找第三方解决”。
除了对市场本土化的基本认知,选对适合一个市场的品类,也是卖家需要去关注的。
“从Shopee、Lazada 2022年双12数据看,热销品类前四名基本为美妆类目、健康类目、电子类目、服饰类目(或母婴类目),这几大类目约占平台GMV的一半,同时,这也是中国国内供应链的优势类目,”Jane提到,在电子品类中,电吹风、空气炸锅等小家电产品在印尼销量高企;印尼新生人口出生率高,这让母婴类目产品在印尼畅销。此外,在印尼市场,厨具类目的收纳架、厨房小型用具等产品的销量在印尼市场快速增长。
“选品其实是选供应链,印尼距离中国远,物流时效长达30-35天,有实力的卖家可以考虑将‘基础生产线’转移到印尼,并同时进行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否则一旦选品失败,那么结果很有可能就是赚了一堆‘库存’,得不偿失。”一位印尼本土供应链企业负责人向跨境指南说道。
4
疫情开放,考察先行
2022年12月,国内疫情乙类乙管政策发布,国内往国外的出境游数据“触底反弹”。而在跨境圈,憋了3年的跨境人也终于迎来曙光,纷纷组团出海。为了助力更多卖家加速实现东南亚本土化,跨境指南2023年上半年东南亚本土考察项目也于2023年2月启动。
而此行考察第一站便是印尼,考察历时6天,行程主要为:游学印尼电商大会,参加印尼物流科技公司Shipper的品牌节活动;到访Lazada印尼、TikTok Shop印尼、Shipper、极兔速递以及印尼多家MCN公司;联合Akulaku等合作伙伴成功在印尼举办“中国-印尼”创业者沙龙。
在此行考察中,国货品质箱包品牌MaH联合创始人Ivan感慨:“这次走访批发市场,发现找到跟客户建立连接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交付给客户超出预期的产品与服务极其重要。这次在印尼,我看到都是清一色的国际品牌,我佩服这些品牌及它们的渠道建设。中国品牌出海,能与它们共存或者胜出,真的很不容易,值得尊敬。做好自己,产品作为与客户建立深度连接的最核心载体,以合理价格交付超越客户体验的产品品质与设计,这点原则要坚持不变。”
事实上,“本土化”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没有那么轻松,而“品牌本土化”则更难,这其中的“机会、价值、成本”,都是每个出海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于本土考察,林超表示,“具备考察条件的卖家要提前规划,尤其是针对语言方面的准备,盲目地走出去当地考察,可能导致考察浮在‘表面’,无法和当地创业者进行深度沟通”。
要有“目的性”的走出去,东南亚大卖武鑫则直接点明,“真正的东南亚本土化是‘线上+线下’两手抓,走出去当地考察要明确目的。比如:卖家不去熟悉本土电商各链路的运营,像海外仓发货、仓库管理等模式,也不去考察线下市场,那这样的考察其实意义也不大”。
不过,在考察过程中,同一个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关注的点也不一样,自然选择也不同。2023年,出海印尼,有人已先行,有人赢者通吃,有人在艰难求索......
特别提醒: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跨境指南观察”,作者徐深明。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摘抄以及搬运至其他平台,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