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亚马逊:老外卖家被中国卖家吓尿了
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是老外害怕中国用贸易崛起。
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国卖家占据了各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令美国卖家十分羡慕。6月份,美国电商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国卖家在主宰亚马逊?如何打败他们?》
文章开篇,作者Steve就写道:亚马逊上充斥着各种非品牌商品,它们大多是由自有品牌卖家、零售套利者及中国企业销售的。而在这3种类型的卖家中,中国卖家数量的增长是最快的。“他们正在彻底主宰这个平台,因为他们有着美国卖家无法匹敌的优势”,紧接着Steve将中国卖家的优势一一列出:
中国卖家有价格优势
这一点从产品供应链上就能清晰地看到,如下图所示:
传统的供应链是:中国工厂→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该供应链的每一步都会加价50%-100%。但现在因为亚马逊的关系,制造商能完全绕过中间商,以外国卖家难以匹敌的超低价格,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中间能省多少?细思极恐,吓尿外国卖家。
姐夫为中国卖家提供方便
从2015年开始,亚马逊就在积极主动地招揽中国卖家。那一年,姐夫的收入因中国卖家增长了20%。不仅如此,姐夫也为中国卖家提供了不少方便:
推出了汉语版的卖家中心;
聘请了说中文的服务人员;
开始提供直达亚马逊仓库的端到端海运解决方案;
开始积极地培训中国制造商如何在亚马逊上销售。
中国卖家可以轻松约到供应商
每隔一年,Steve和他的妻子都要参加一次广交会,但整个行程简直是一场“磨难”:他们必须飞18个小时,找临时保姆,预订酒店等等。而许多中国卖家可以直接驱车到工厂,与供应商约谈后不耽误回家吃晚饭。
中国卖家有政·府的支持
近年来,中国政·府频繁发文支持“互联网+外贸”,而跨境电商出口正是“互联网+外贸”的结合体。当局出台的大多数相关政策基本上都是为了消除跨境电商出口在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障碍,比如支付、物流、报关等问题。
彼时贸易战还没有真正开打,而这篇跨境电商视角的分析文章,已经说出了贸易战背景的一角。
如今,川普先生执意要开始9月24号的加税,被列入加税清单的商品范围逐渐扩大,相关命令对跨境电商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比如有物流服务商开始对美国路向头程运输涨价,打出的理由是——中美贸易摩擦。当然也不排除是物流旺季到来,服务商在淡季接近成本价低价竞争揽货后想要大赚一笔的操作。
贸易摩擦下老外卖家想占到便宜?别忘了中国卖家更贴近全球供应链
早前,亿恩网曾写过贸易战对美国TOP 10电商企业的影响,寄生于这些企业的美国本土卖家也涉身其中。对许多零售商来说,贸易战将显著提高他们的生产成本,美国一些领先的电商公司表示他们可以承受价格上涨,但小企业可能没有那么幸运。
今年7月,来自eMarketer的数据显示,亚马逊的电商销售额比eBay高出7.5倍左右。但不要忘记,这些平台相当依赖平台上的中小卖家,eBay尤其如此,而亚马逊上的第三方卖家销售额在平台总销售额中的占比已达68%。
但在贸易战大环境下,关税的增加可能会减缓美国电商零售这一细分市场的增长,原因是美国的许多中小卖家从中国采购产品。他们不像沃尔玛和家得宝等一样拥有大笔资金,因此他们可能不得不提高价格或减少采购的产品数量。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来自Teikametrics的数据显示,通过亚马逊FBA直接向美国销售产品的中国卖家数量正在快速增加,过去六个月已增长了100%。
全球货源在中国,老外卖家的采购目的地也是中国,贸易摩擦之下成本上升是同时存在的,中国卖家并没有丧失竞争优势。这是中国目前对于贸易摩擦不妥协的信心所在!
退一万步讲,即使川普先生要征税All-in,中国经济受到的实质影响又有多大?
2018年6月摩根大通推算了三种场景:
第一种是美国将所有进口商品关税提高10个百分点,其他国家不实施报复,全球GDP增速未来1-2年间将下滑约0.2个百分点。
第二种情景是,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关税提高10个百分点,同时,遭美国关税打击的国家也将美国商品关税提高10个百分点,全球GDP增长将下降约0.4个百分点。
第三种最坏的情景是,全球整体将关税提高10个百分点,也就是全球贸易战的情况,这将导致未来两年全球GDP增长至少下降1.4个百分点。当然这个不可能发生。
在分析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中美所有专业机构基本上都认为,即使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被全部征收关税,再考虑上间接影响,该事件对两国经济增速的影响最坏也在1%以内。
在贸易摩擦升级的同时,跨境电商行业已经开始部署备战今年的销售旺季了。
根据Coresight Research的预测,今年美国的假日销售额有望实现4%的同比增幅。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可能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网络购物季,因为随着消费者转向在线渠道购买功能性礼品,电商在零售中的份额通常会在节日期间猛增。Coresight预计,在全年中,超过1/3的消费电子产品和超过1/5的服装购物将在网上进行,这也是相关品类卖家面对的最大销售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