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大卖为什么倒闭
本文目录
马云2018年推出的无人超市为什么面临倒闭
马云当年掀起的“无人超市”风潮,只红火了一两年就熄火。
原因是什么?听上去很美,实际上,诸多现实弊端与优点同样突出,喧嚣过后一地鸡毛,最终凌乱谢幕。
其实早在马云之前,国内外就已经出现了“无人超市”。
严格地说,“无人超市”是无人值守超市,没有售货员。它是无人售货机的一种延伸发展业态。
早在2013年时,美国沃尔玛推出的“SAN&gO”模式。随后,美国亚马逊推出的AmazonGo便利店,日本LAWSON便利店、韩国7-ELevenSignature等都做过这方面的尝试。
2016年10月,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演讲中提出“新零售”概念,也即"消费升级+技术+互联网转型",也就是“消费体验的提升“。
随后,天猫无人超市(淘咖啡)于2017年7月在杭州落地,还在2017年“双11”期间首次现身于上海“双11新零售空间”。
由此,无人便利店作为马云提出的“新零售”的代表模式以及“新零售”战略的落地成果,引发社会热议,也吸引了资本、商家的疯狂追逐。
马云与娃哈哈的宗庆后联合宣布,未来几年将在全国开设10万家无人超市。京东、苏宁等巨头也抢先布局,许多公司纷纷竞相入局。
众多媒体争相鼓吹:这将是一场颠覆传统业态的商业技术革命!2017年是“新零售”元年!
无人超市很快在中国火爆。据业内统计,仅2017年,全国的无人超市累计落地二百多家,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万个,涌入资本累积逾40亿元人民币!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众多无人超市陆续关店。能存活到现在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行业巨头巨头和资本都推崇的无人超市,会象流星一样稍纵即逝呢?
我经过冷静分析、梳理,认为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对于商家无人便利店无需营业员,只需要人工补货。
这是最吸引商家的一点。听起来,无人超市可以节约人力成本。
然而细算一下,无人超市在成本上并无优势,甚至比传统超市还高。
无人超市的资金投入,除了店铺的租金、水电费、货物采购及配送等之外,技术方面的投入很大。
无人超市的核心技术主要在两方面:货物自动识别设备,建立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基础上的运营系统以及技术维护。
这些技术投入的资金,相比节省下来的区区几名营业员的薪酬,就是巨额成本。
另外,因为没有店员,无人超市的商品供应品类受到很大限制,例如无法提供生鲜和非规格商品。
无人超市往往是以生活用品便利店的形式出现,无法卖大宗商品,也即商品利润低,只能依靠薄利多销。
这就导致无人超市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收益空间小。
结果就是,众多无人超市由于客流量、交易量、收益等现实压力原因,纷纷关店。
对于消费者无人超市是个新物种,而且结账便利、24小时营业。这个卖点,可以吸引众多顾客光临、体验消费。
但是相比传统超市,无人超市的弊端很明显、很多。
首先是商品价格高。
因为无人超市只是省了店员薪酬而已,其他方面仍需要人力维护,还要投入巨额技术成本。
因而无人超市的商品价格难以低下来。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无人超市的商品主要是生活用品,除非是紧急、特殊情况下可以接受高价商品。
否则,宁愿多走几步路,到遍布大街小巷的传统商店买东西不更划算吗?
其次,由于没有店员,无人超市的货架及环境杂乱、热销商品缺货、商品积压等现象广泛存在。
无人超市还有不少槽点:
要刷脸进入,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开门难、出门也难,对于老人和小孩不便利;
难以迅捷地获知商品的摆放位置、使用说明;
摄像头、感应器等技术设备给人感觉生冷,和机器设备是没有人情味的沟通,毫无亲切感;
只支持非现金支付,对于老人和小孩不便利等等。
种种原因导致,无人超市难以节约时间,更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现实中的诸多人性需求。
也即,从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来说,无人超市根本无法和普通商超相提并论!
结果就是,大多数人去无人超市是图了个新鲜,却发现它只是顶了个高科技的帽子,华而不实。之后再去光临的机会当然就少了。
综合以上分析,无人超市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本身自带有缺陷,而运营者没有意识到或并未有效地解决。
因而它的命运就是惨败给了现实,昙花一现。
这位大妈就说的很朴实,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
为什么亚马逊不再支持货到付款了
货到付款在是指商家先发出货物、客户后付款的结算方式,此方式实际属于赊账交易,或延期付款结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之后货款再转到卖家账户里去。
在电子商务刚起步那会,几乎所有的电商商家都支持货到付款。但是随着移动支付等基建建设的完善,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已经被很多用户开始使用。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第一季度,46.2%移动支付用户因为便捷性强选择第三方移动支付,31.7%用户被移动支付的优惠吸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便捷为移动支付核心属性,适合小额高频应用场景,未来移动支付场景将围绕便捷性进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该类场景下大部分现金支付。
所以现在很多电商平台已经慢慢不支持货到付款了。淘宝则是在这块首先开始不支持。而其他电商平台也慢慢跟进。后来只剩下京东和亚马逊等少数电商平台支持货到付款。而了后面亚马逊也开始逐渐不支持货到付款,这几乎是成了一个趋势。其实除了移动支付的完善之外,其实货到付款还有很多弊端。以下是我罗列的六个货到付款的缺点:
1、费用更高(代收款,物流要收额外费用)
2、可选择物流范围变小(不是每家物流都可以提供货到付款支持的);
3、风险加大(物流卷款私逃?物流破产?钱放别人口袋安全度肯定低);
4、资金回笼慢(物流应该不是日结给商家吧),影响现金流。
5、退货率高。有很多客户购买,是冲动购物。很多时候我们去超市,网络购物,都会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或者买多了东西。货到付款,这个时间,就会产生一个时间缓冲,在点击鼠标冲动之后,真正送货过来的时候,现着现金或刷卡会有一个比网络购物直接的现金付出感,让客户会衡量值不值这个价的问题(因为网络支付的便捷,购物会更加冲动),这个时间客户会相当于再次衡量此次购物值不值的问题,因此退货率更高。
6、退货成本高,一般来说,货到付款,退货率会高,但运费照付了。
所以移动支付是主流趋势,而货到付款将会在电商领域当中慢慢成为历史。虽然京东还有部分商家支持货到付款,但是已经在逐渐减少!
亚马逊为何会在中国败走麦城
作为全球第一大电商公司,亚马逊从美国开始成功,一直蔓延到全球的燎原之势,
亚马逊中国也从最开始的收购雷军等创办的卓越网起步,到达2008年一度占中国15%的市场份额,
然后就一直下坠到今天的地位不到1%。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4点来做类比的方式剖析。
1.美国模式V.S.中国市场变化的水土不服
亚马逊在美国的模式显然是成功的,对于一个成功互联网的企业来说,最便捷的再成功模式和最小化的边际效益成本来看,
复制以往的成功之最小的投入。因此,收购卓越网后的三年里,亚马逊对卓越网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版,版面风格和业务逻辑完全效仿亚马逊在全球的统一模式,促销也十几年如一日的延续了“美国式”的优惠券、优惠码方式,比之热闹红火的淘宝、京东,和傻瓜式的满减折扣,显得异常的“美国化”,既不醒目,也不够便捷。然而中国并并没有形成和美国一样的“优惠券”产业链的网站和消费习惯。
2.老板满意V.S.用户满意
在竞争的过程中,亚马逊最核心的弱点,就是美国管理者对中国团队缺乏信任,最终演变为中国团队取悦美国的方式。
2011年,时任亚马逊中国的CEO林汉华在亚马逊历史上留下的最著名的一句话: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从此亚马逊中国被定下了一个基调——身体在中国,大脑却在美国。这样的基调,导致了中国团队没有决策权,
而是美国中心的一个执行者,离挑剔的中国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远。
其次,中国的电商竞争格局和玩法,太激烈了!电商淘宝先后经历了,淘宝集市到天猫品牌,PC到手机,橱窗到导购内容,现在又面临着内容向视频化的转化,这一切的发生变化,而似乎亚马逊中国和美国的一样,一成不变的在取悦美国亚马逊的固守中迷失了自我!
3.按时上下班V.S.中国电商996
亚马逊内部员工的评价,都是「基本按时下班」、「偶尔加班」、「最高档公积金」、「工作气氛好」。
而比较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公司的996,亚马逊的企业文化算是悠闲又自在的。这在电商平台激励的竞争中,虽然说是一股清流。但是存在也将会变得艰难。时至今日,互联网公司内部的996讨论也还没有终止,但是不仅是互联网,还有深圳的华为等公司,其实在很久以来就一直保持的996的习惯,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竞争对手比你聪明,而是竞争对手比你聪明外,比你还加倍努力!
4.FBA铺货物流盈利V.S.京东物流,菜鸟物流不盈利
可以说中国物流公司和电商的发展是相伴而生崛起的,这中间电商公司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物流这块的竞争来说,
京东,淘宝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都是不算计商家利润的方式,而亚马逊在美国走的是USPS的方式,这种方式
在美国独有借usps的垄断而榨取卖家的利润,在中国行不通啊,商家都不买账。
所以,我们综合看下,就是因为亚马逊中国的以上原因导致了用户和卖家都不爽的模式,如何生存,结论只有折戟或者败走。
亚马逊大卖为什么倒闭和亚马逊为何会在中国败走麦城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