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站内信和站外信(亚马逊站内信规则)
本文目录
亚马逊平台站内信中如果需要发链接可以发
这是错误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站内信除了买卖双方进行订单沟通外,是不能发相关链接的,因此亚马逊平台站内信中如果需要发链接可以发是错误的。
亚马逊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一家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位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是网络上最早开始经营电子商务的公司之一。
如何给亚马逊买家发送站内信
买家和卖家通过亚马逊站内信沟通的时候,邮箱后缀往往是亚马逊官方的,这也是亚马逊为了避免双方线下交易或者谈判而制定的规则。所以买家在发送站内信的内容中也不能包含其他站外的真实邮箱,因为一旦包含其他站外邮箱地址一般都会被系统检测出来从而屏蔽了邮箱信息。另外如果站内信中包含真实邮箱,很有可能受到亚马逊的警告。
站内信不能含购买链接:站内信除了买卖双方进行订单沟通外,部分卖家也会想要通过亚马逊站内信来为产品引流,比如给买家发送新品链接和新品优惠码。然而这种行为也是亚马逊所不允许的。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部分卖家可能想过通过站内信为产品导流,给大家发送新品链接和优惠码,心里想着发送的链接也是亚马逊平台的产品,应该符合规定,而实际中这种行为也是不允许的。
亚马逊商家的站内信都有明确的要求的,卖家只能发有关于 order fulfilment和 customer service的东西,任何promotional words(记住包括给亚马逊店铺促销)都是被禁止的,所以除了物流信息外,其他链接都最好不要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马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站内信
亚马逊站内信和邮件有什么区别
亚马逊站内信和邮件是不同的通讯方式,它们有一些区别。首先,站内信只能在亚马逊平台内部使用,只能在亚马逊订单详情页上查看;而邮件是可以通过外部邮件服务收发。此外,站内信可以获得买家和卖家的双向反馈,而邮件则不一定有这种反馈。站内信还有一些限制,例如有限制的字符长度和不能发送附件。所以,具体应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哪种方式。
亚马逊怎么索要好评
如何利用亚马逊邮件索要好评?
步骤一:发邮件的目标
在开始写信之前,卖家必须先确立目标,目的是:
1.取得商品评论(Review);
2.取得卖家反馈(Feedback);
3.建立顾客服务的沟通管道;
4.通知顾客商品已出货、在运送途中、或已经到货,或单纯向顾客致谢。
步骤二:
信息发送的频率(出货后几日?发送电邮)首先举个寄送电邮的例子。买家买了某样商品,卖家用以下的顺序,连续发送4至5封的信息给这买家:
信息一:您购买的商品已经出货
信息二:您订购的商品快到货了
信息三:您订购的商品已到货,请提供反馈与商品评论
信息四:您已经收到购买商品几天了,请提供反馈与商品评论除了卖家自己寄送外,买家可能也会额外收到来自亚马逊自动发送的二至三封电邮。
分别为:订单确认、出货确认、到货后
10至 15天可能发出要求反馈和评论的电邮。买家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因同一个订购单收到七至八封电邮。以顾客的观点,可能会把这些邮件视为垃圾邮件。
步骤三:
信息内容确认寄送电邮目标与发送频率之后,就要开始撰写电邮内容,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明确地传达你希望顾客给评论,简短易读的文句可让索评电邮发挥最大的效应。电邮内容语气轻松不拘谨会比起平淡、呆板的制式化电邮内容更能让顾客愿意给卖家们评论。请谨记电邮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顾客的注意!
大多数的人用2秒钟瞄一下邮件,如果要浏览完,最多只用8秒钟。因此链接要明确!目的要清楚,太多链接卖家不知道点哪个,就会失去留评的机会!
每封寄送出去的电邮都有不同的用意,卖家应该要配合电邮的内容增加
call to action的链接(简称CTA)。请见以下范例:「您订购的商品已在运送途中」,CTA:在电邮中加入包裹追踪编号。
「您订购的商品已到货」,CTA:在电邮中加入您的客服支援邮箱网址。「您已收到订购商品几天了」,CTA:加入亚马逊商品评论的网址。
索取反馈跟评论是一条漫长的路!只要记住重点,电邮保持言简意赅,撰写有意义的信息给顾客,让顾客对你的店铺有信心,回购率也才会更高。这里要特别提醒各位,一定不要发送超过3封以上的电邮给同个客人,因为发出3封以上的电邮要求反馈或评论可能造成顾客反感!
按照以上技巧在SellingExpress设置好索要好评邮件模版之后,就可以根据指定的时间和选项定时发送邮件了。
亚马逊平台的站内信是否需要全部回复
不需要。
根据查询雨果网显示,亚马逊平台的站内信不需要全部回复,如果买家发了一些thank you、thanks之类的客气话,没有实质意义的,可以直接不回复。点击Mark as no response needed即可。
亚马逊及其它销售商为客户提供数百万种独特的全新、翻新及二手商品,如图书、影视、音乐和游戏、数码下载、电子和电脑、家居园艺用品、玩具、婴幼儿用品、食品、服饰、鞋类和珠宝、健康和个人护理用品、体育及户外用品、玩具、汽车及工业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