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AmazonLive(什么是amazonec2)
本文目录
在ebay.com买书好还是在amazon.com买书好呀
在美国留学如何买书非常容易,如果去书店,人们通常去Borders或 Barns&Noble。
网上书店首选是AMAZON。另外Borders和 Barns&Noble都有网上书店也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想有更多的选择可以上GOOGLE,打入keyword相应的网站就会弹出。
在美国网上购书非常普遍,而且方便、安全、快捷,一般价格也便宜些,网上购书可用信用卡付款,通常需要先建立一个帐户,确定订单后3-5天便会寄到。在Borders和 Barns&Noble都有小桌椅供读者学习、上网或休息,书店的气氛很轻松,很多学生都喜欢在那小聚,喝杯咖啡听听音乐即使是不买书书店也是欢迎每一位读者的。
在书店里所有图书开架随便阅读,买书后如果不满意可以在书店规定的时间内退还无需问任何理由。在书店买书的好处是可以完整地看到这本书,如果你已经某本书是你要的书网上买更方便些,但网上的退书较麻烦。在美国如果买中文书,也可以上网。美国有很多网上中文书店,但娱乐类多些。
买教科书最好在GOOGLE上找,AMAZON上有时有旧书,因为价格便宜很多学生省下很多钱。美国课本的价格非常贵,一般在100美元至200美元之间,一个学期要用很多本,所以美国书费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什么是黑色星期五
一般,将一个日期恰好是13号的星期五称为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的起源
黑色星期五源于西方的宗教信仰与迷信:耶稣基督死在星期五,而13是不吉利的数字。两者的结合令人相信当天会发生不幸的事情。
星期五和数字13都代表着坏运气,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个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1970年4月11日13点13分13秒,执行第三次登月任务的阿波罗13号飞船在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就在预计进入月球轨道的4月13号,飞船发生了爆炸,不仅使登月任务被放弃,还差点赔上3名宇航员的性命。一些人指出几乎是灾难性的阿波罗13登月使命证明数字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在西方人看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这天,有些人会因为恐惧而下不了床,还有些人会拒绝乘飞机,买房子,甚至购买胜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与13号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霉日了。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不会像往常一样乘飞机或做生意,商业损失可达8到9亿美元。他估计在美国这种恐惧折磨着几千万人民。
德塞是一名民间传说史学家,他也是《恐惧和乐趣》的作者,他说对于黑色星期五的恐惧在远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数字13都代表着坏运气,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
德塞把对13的恐惧追溯到一个有关12位神在他们的天堂瓦尔哈拉殿堂进行宴会的挪威神话。没被邀请的洛基是宴会上的第13位客人,他到达那儿之后,便让黑暗之神Hoder用带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射击快乐喜悦之神Balder。Balder死了,整个地球都陷入了黑暗和哀伤之中。从那一刻起,数字13便成了不祥之兆。
在圣经中也涉及到不吉利数字13,背叛耶稣的传道者犹大是最后晚餐的第13个客人。同时,在古罗马,传说中聚集了12组巫婆,而第13个被认为是恶魔。
纽瓦克特拉华大学数学和科学教育资源中心的科学家托马斯·费斯勒说,数字13遭遇如此不幸是由于它的位置在12之后。按照费斯勒的说法,数字科学家认为12是一个“完全”的数字,一年12个月,黄道十二宫,奥林匹斯山12位神,赫拉克勒斯12劳方,以色列12个部落,以及耶稣的12位传道者。而超过12一点点,13就“稍微超过‘完全’一点点”,这个数字就变的不安定。
对13的恐惧在现在仍然很强烈,根据德塞的调查,80%的高楼没有第13层,很多机场漏过了第13扇门,医院和旅馆通常没有房间号13。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街道,门牌号12和14之间是12.5。在法国闻名的十四行诗社交名流中,他们曾经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宴会的第14位客人就可以摆脱一种不幸的命运。
至于星期五,它是知名的基督徒耶稣被迫害的日子。有些圣经学者认为伊芙诱惑亚当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或许最重大的一种信仰,是认为该隐在13号的星期五杀害了亚伯。
黑色星期五的影响
在西方,13号正逢星期五,被称为“黑色星期五”。
有很多的西方人忌讳“13”,原因是,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到每月的13日这一天,12个巫婆(witch)都要举行狂欢夜会,第13个魔鬼撒旦就会在夜会高潮时出现,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西方人不仅忌讳“13”日,也忌讳有“13”数字。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许多楼房都没有第13层。
很多西方人也忌讳“星期五”。圣经说,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后,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造了一个女人-夏娃。据说,亚当是在星期五被造出来的,他和夏娃吃禁果也在星期五,他俩死的日子也是星期五,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
传说,犹太教(Judaism)以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为休息日,称为安息日(Sabbath)。
英国从前常常在星期五处死罪犯、因此星期五有时也叫“绞刑日”。
正因为有上述传说,西方人就很是忌讳“13”,同时也忌讳“星期五”,要是“13日”这一天正好赶上“星期五”,则被认为更不吉利,称之为“黑色星期五”。
现在“黑色星期五”的含义好像不仅仅指13日与星期五重合的日子,很多人把“最倒霉的日子”称之为“黑色星期五”,不管这一天是不是13日,也不管这一天是不是星期五。
分析家认为,问题不在这两个日子有什么魔法,而是忌讳这两个数字的人心理在作怪。以为“13日”再加上“星期五”就是是最“险恶”的日子。
不仅普通人,名人也惧怕“13日”和“星期五”。每当这时,歌德总是睡大觉;拿破仑绝不用兵,俾斯麦不签署任何条约,即使是不触动任何人根本利益的文件他也不愿签字。
其实,并非所有“13”都是不祥之兆。有的欧洲人就很喜欢13:以色列曾被分成13部分;救世主恰恰就是13日降临的;欧洲神秘的占卜术中有许多13,比如说,有13眼天泉、13座天门、信奉上帝的人希望得到13种神药。而在古埃及,在玛雅人(印第安民族群)的心目中,13象征着上帝的青睐。有人认为13不仅不晦气,而且会给人带来运气。第一位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林德伯格前12次都以失败告终,却在第13次飞越时获得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为克服迷信(superstition),崇尚科学做了许多工作。例如,1791年,英国一家造船厂准备造一条大船。厂家特意选择13号开工,这一天正是星期五,而且这条船的名字也叫“星期五”。大船第一次下水航行的日子还是星期五。
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五
历史上有好几个事件都发生于星期五:
1869年的黑色星期五-美国金融市场大泻
1919年的黑色星期五-格拉斯哥工人罢工
1939年的黑色星期五-澳洲发生山林大火
1978年的黑色星期五-伊朗示威者大屠杀
1982年的黑色星期五-福克兰群岛战役爆发(英国和阿根廷)
黑色星期五大抢购
美国的圣诞节大采购一般是从感恩节之后开始的。感恩节是每个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因此它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也就是美国人大采购的第一天。在这一天,美国的商场都会推出大量的打折和优惠活动,以在年底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促销。因为美国的商场一般以红笔记录赤字,以黑笔记录盈利,而感恩节后的这个星期五人们疯狂的抢购使得商场利润大增,因此被商家们称作"黑色星期五"。商家期望通过以这一天开始的圣诞大采购为这一年获得最多的盈利。而且,很多新商品也在这一天发布,以获得最好的市场反应。比如Xbox360和PSP游戏机都是这天在美国上市的。
病毒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就是一种文件型病毒,它是个早在1987年秋天就被发现的老牌PC机病毒,流传最广,变种很多,别名也多。除了它的多个变种之外,基于其发展出来的其他病毒也最多。
文件型病毒与其他病毒如引导区型病毒工作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各种PC机病毒中,文件型病毒所占的数目最大,传播广,采用的技巧也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黑色星期五感染文件后,会在文件的末尾放有标志串“sUMsDos,一些病毒检测程序以此作为识别黑色星期五病毒的标志,但是很多黑色星期五病毒的变种已将这个标志变成各种各样的其他字符串。
黑色星期五病毒是一个内存驻留型的病毒。它感染COM型文件和 EXE型文件,一些变种也感染.SYS、.BIN和.PIF文件以及覆盖文件。病毒进入内存半小时之后,整个PC机的运行速度会降低到原速率的十分之一左右,并在屏幕的左下角开出一个黑色的窗口。检查黑色星期五病毒是否驻留内存的方法是检查中断向量表中的8和21号中断向量段地址是否为同一地址,以及执行过的文件是否被加长,特别是EXE型文件是否被反复加长。
由于黑色星期五病毒出现得早,如KV300等查毒软件都可以检查和清除病毒代码。
十三号星期五系列电影
《十三号星期五》1(Friday The 13th 1980)
《十三号星期五》2(Friday The 13th part 2 1981)
《十三号星期五》3(Friday The 13th part 3 1982)
《十三号星期五》4:终结篇(The Final Chapter 1984)
《十三号星期五》5(A New Beginning 1985)
《十三号星期五》6(Jason Lives 1986)
《十三号星期五》7(The New Blood 1987)
《十三号星期五》8(Jason Takes Manhattan 1988)
《十三号星期五》9(Friday the 13th Part IX: The Dark Heart of Jason Voorhees)
《太凶杀人狂》(Jason X )
《鬼王再生》(Freddy Vs. Jason )
第一集拍摄于1980年,在喜欢新片的观众看来可谓年代久远,然而,该片吓人手段毫无落伍、过时之感,可见“黑色星期五”系列恐怖电影能够后续不断影响至今,并非虚名无实。当年派拉蒙公司推出的“黑色星期五”第一集大受观众欢迎,于是乘势而上开始以每年一集的速度推出续集,1984年的第四集名为《终结篇》,似有与观众告别之意,却因市场看好,无法落幕,各集中杰森的下场或是被埋土下或是沉落水中,即使到过太空,也要终归水晶湖底,可见每集导演都要留下伏笔以便下部故事合理开展,面对票房的诱惑,谁敢让他死透啊?!……直到年,观众还可以看到面具杀手杰森在大银幕上血杀连环引发满场惊声见叫,而影片结尾时刻再令杰森死而复生,也说明“黑色星期五”系列玩到21世纪仍然具有无限的开挖潜力--这个情况类似作家不可以轻易让笔下的成功人物形象死掉,否则读者的意见堆成山,谁也受不了!所以“黑色星期五”系列被誉为电影史上最长寿的系列恐怖电影。优视觉的套装制作思路的好处是整合类型、方便观众对某种电影及导演个人风格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所以认为此前推出的《剑》、《斩虎屠龙剑》、《幕府风云》、《塞尔乔里昂尼西部经典》系列功盖电影学院(目前最值得期待的当然是《李翰祥经典作品集》啦!)。套装可以使大家系统完整地学习掌握电影语言,不过若将“黑色星期五”10张碟一气看完肯定要累瘫的,应该适度观看不至疲劳,建议每三碟为一单元,从中,不仅能发现电影观念的进步、电影技术的完善,还可以看到主题的升华、人物的立体:如第一集明显是低成本运作,移动镜头多为肩扛手提,若是剧中人主观镜头倒也合情合理,但使用客观视角也这般如此,难免有粗制滥造之嫌。续集之后应用摇臂和斯坦尼康稳定系统感觉就好多了,画面更富张力。杰森的形象也有显著变化,起初只是像“秃三炮”那样以布袋套头,再后来学习“麦克尔·麦尔斯”戴起了面具--毫无表情的曲棍球面具终于成为他的招牌装扮,以至于他在《太凶杀人狂》中换上机械战警式的合金面具后,个人感到极不习惯。到《太凶杀人狂》和《鬼王再生》,“黑色星期五”电影已经打破只有几人出演单调场景内顺序罗列杀人事件的惯例,具有了大片气派,形式方面不消多说,布景、光效、电脑特技,一应俱全,诚然技术方面取得飞跃,但也感觉到这豪华场面破坏了“黑色星期五”系列电影的原始写实风格,体验视听震撼之余,反倒怀念起当初森林里的阴风阵阵和露营地的暗夜雷雨……有得必有失,真正传达出恐怖之感的夜景,只有1-4集,最后两集的夜戏,常使我神游戏外心思跑到鉴赏黑阶表现有多完美方面……杰森,本不属于奇幻世界,他是潜伏在自然之中的魔鬼,那些灿烂如花的生命到野外去纵情,要小心了!希区柯克电影专门吓唬“知识分子”、“猛鬼追魂”专门吓唬艺术青年,而“黑色星期五”是专门吓唬青少年的恐怖电影,当然不是警告大家青春期必须禁欲,但杰森杀人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杀死那么多无辜的人,是生命因自己曾经遭受的忽视而展开报复--于仁泰在《鬼王再生》中复现了杰森童年备受欺辱的经历,此段令观众对杀人狂杰森产生同情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心存过恶念本应该杀,于是,观看杀戮而害怕,竟成了一种电影带来的“快乐”。
《十三号星期五1》
水晶湖露营区曾发生过不少命案,曾有一对少年情侣被杀,一名男童杰逊被淹死,如今时过境迁,场主打算重整家业,再度开放营区,于是雇了爱丽丝、纳德、玛丝、贾克、金莲黛和比尔做指导员……
《十三号星期五2》
在悲惨的十三号星期五发生后的五年,人们逐渐淡忘了水晶湖露营区当年的惨案。怪异凶手杰森到底是人是鬼,似乎也没人在意了。在过一年的暑假,一群大学生决定再度到水晶胡来度假,杰生彷佛又复活了……
《十三号星期五3》
一幢年久失修的房子里,弥漫著一股恐怖阴沈的气氛,接二连三神秘的谋杀,更加深了古屋悬疑、紧张的气息,谁是凶手?谁是幕后主使者?不到最后一刻您无法料到。……
《十三号星期五4》
认为被最后水晶湖大屠杀的唯一生还者杀死,贾森对再一次谋杀它居民杀死他的回家的路到这个湖。这次,贾森在小男孩汤米里遇到不比自己差的对手吗……
《十三号星期五5》
当杰森不醒人事时,另一个热心人士决定拿起杰森的道具,继续服务不知死活的青年男女……
《十三号星期五6》
这是汤姆.麦克洛克林导演的一部恐怖片,是黑色星期五的第六集。露营杀手杰逊死了多年后,曾被他摧残的汤米从精神病院逃了出来,并到坟墓中挖出了杰逊的尸体来鞭尸报复,不料此时雷电交加,杰逊竟复活了……
《十三号星期五7》
在汤米·贾维斯(Tommy Jarvis)把杰森炼锁在水晶湖底多年之后,一位有特异功能的年青人又不小心把杰森放了出来,杰森于是又回到了水晶湖营地重操旧业……
《十三号星期五8》
一部系列电影拍到第八集,还能看吗?出人意料地,本片却是《十三号星期五》系列各集中拍得最好的一部。剧情描述沉尸在水晶湖底的杰森又再复活,并从一艘度假船的电线充电补充活力。他迅速在船上展开杀戮……
《十三号星期五9》
美国水晶湖地区系杀人魔王”杰森”的出生地,由于杀人魔连续残害无辜的善良百姓,警方于是布下天罗地网,终于将杰森逼至一隅,并以强大的火力将他击成碎片。警方人员误认杰森已死,便宣布结案,不料杰森藉著验尸官的躯体,再度肆虐……
《十三号星期五10》
在不久的未来,水晶湖实验室中关了一个永远杀不死的杀人魔——杰森,一群政府的科学实验团队正想对他做精密的研究,为了要真正了解他的构造,他们想要将他冰冻起来,再做进一步的解剖。可是在轻敌的情况下,许多的队员一一被杰森终结掉……
◆原名:Freddy Vs Jason
◆译名:弗莱迪大战杰森
◆导演:于仁泰 Ronny Yu
◆演员:罗伯特·恩朗德 Robert Englund
肯·克辛格 Ken Kirzinger
杰森·瑞特尔 Jason Ritter
凯莉·罗兰德 Kelly Rowland
莫妮卡·姬娜 Monica Keena
◆类型:恐怖/惊悚
◆上映:年8月15日
◆国家:美国
恐怖杀人王--杰森 JASON
杰森是电影史上最长寿的系列恐怖电影《13号星期五》的男主角。自1980年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公映以后,片中的主人公———戴着奇怪面具,习惯以利斧杀人,似乎永远也杀不死的杰森不知道成了多少人噩梦的主角,而制片商们也从此开始乐此不疲地一部接一部推出续集,在观众们的心惊肉跳中赚进大把钞票。在每部新的影片中,编剧们一定会绞尽脑汁想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噱头来吸引观众。最近的一部续集《杰森X》已经是该系列的第10部作品。在该片中,复活的杰森被安排到了400年后的未来太空船上继续玩他的血腥游戏,死亡场景拍摄得相当真实,血腥味扑面而来,杰森的杀人手法层出不穷,血肉横飞的场面足以看得人惊诧不已,于是这部片子在美国被定为R级。
在《13号星期五》系列片中,杀手杰森从始至终都戴着面罩,从不露出他的本来面目。而扮演杰森最出色的是凯恩·霍德尔,他曾在电影《七宗罪》、《全民公敌》、《公平游戏》、《狂迷》等片中担任特技演员。他从1988年的《13号星期五》第7集《新血》起开始出演杰森一角,至今已经拍了第4部了,但是由于他在片中自始至终都带着严严实实的面具,所以凯恩尽管拥有不少影迷,但是人们却都不知道他究竟长什么样子。
电影<<黑色星期五>>
监制:史蒂夫.迈纳 Steve Miner
导演:史蒂夫.迈纳 Steve Miner
主演: Amy Steel(I) John Furey Adrienne King Kirsten Baker Stuart Charno Warrington Gillette沃尔特.戈尼 Walt Gorney Marta Kober Tom McBride(I) Bill Randolph(I)
相关分类:动作恐怖悬念惊悚
片长:87分钟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色彩:彩色
年份:1981
内容简介:
水晶湖露营区曾发生过不少命案,曾有一对少年情侣被杀,一名男童杰逊被淹死,如今时过境迁,场主打算重整家业,再度开放营区,于是雇了爱丽丝、纳德、玛丝、贾克、金莲黛和比尔做指导员,另外请来安妮当厨师,安妮因不听当地人劝阻,执意接受这份工作,却在前往营地的树林中被害。场主因事进城,交待大家赶工整理营地,入晚之后风雨大作,由此一连串恐怖的杀人事件一一在不同地方展开……
歌曲《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又名《黑色星期天》早在50年前被全球禁播了,原因是这首被称为“魔鬼的邀请书”的歌曲,使100多个听歌者听后自杀!!!这在当时轰动了全世界,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老年人如果记性好的话应该还有印象。
<<黑色星期天>>,它诞生于1932年的法国.可惜它在1945年被毁了.因为在这首歌存在的13年里,听过的人纷纷自杀.竟数以百计.自杀者留下遗书都说自杀是因为无法忍受着无比忧伤的旋律.此间还有无数的吉他,钢琴等艺术家弹过辞曲后从此封手.作者死前深深的忏悔,他自己也没想到此曲会害死如此多的人.于是和欧洲各国联手毁掉了此曲.
它是由匈牙利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在上世纪初创作的一首乐曲“黑色星期天”是音乐史上真正的“绝世”之作。这首曲子到现在还是全世界禁止传播的乐曲!仅这一点也足可以“前无古人”了。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
你可曾听说过杀人乐曲?这首“黑色星期天”是人类的最历害的无形杀手。当鲁兰斯*查理斯创作出它的时候,引起全世界的轰动,不在于它的艺术方面,却在于绝大部分听过这首乐曲的人都自杀了!
有记载第一个自杀的人是一个英国的一位军官,他在家里一个人安静地休息,无意中就开始听邮递员送过来唱盘,第一首乐曲就是鲁兰斯*查理斯的“黑色星期天”,当他听完这首曲子以后,他的灵魂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刺激,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不一会,他拿出家中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枪声响起的同时,还正放着那首“黑色星期天”,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死亡线索。警方经过彻底调查和推测,结果得出一个结论:他确是属于自杀,但这首“黑色星期天”是间接杀手!并警告人们不要去听这首乐曲-------因为警方在听这首乐曲的时候也差点有人自杀!接着这件事就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感到不可思议,惊恐而好奇,不少自认为心理素质可以的人好奇地到处搜集并亲身体验,去探险。
其中一位美国的中年男子,听了几篇这首“黑色星期天”以后,开枪自杀,在他的遗言中写道:“请把这首曲子作为我葬礼的哀乐“。接着类似自杀消息一个接一个,从欧洲到美洲,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
当时欧洲的一位非常有身份的名人在出席一个音乐演奏会的时候,他坚决要求在场的一位音乐家用钢琴弹奏那首“黑色星期天”,钢琴家开始坚决不答应,但迫于好奇的观众的压力和要求,但只好演奏。演奏结束以后,这位钢琴家发誓:以后永远不再摸钢琴!而那位提出要求的名人从此以后也隐名埋姓,销声匿迹了
从此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开始销毁所有有关这首乐曲的资料。
“黑色星期天”的作者临终时也非常内疚。他说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这并不是他的初衷的.
故事二:
音乐史上曾发生过一桩著名的“国际音乐奇案”:人们为听一首乐曲而自杀的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
当时某天,在比利时的某酒吧,人们正在一边品着美酒,一边听音乐。当乐队刚刚演奏完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创作的《黑色的星期天》这首管弦乐曲时,就听到一声歇斯底里的大喊:“我实在受不了啦!”只见一名匈牙利青年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酒,掏出手枪朝自己太阳穴扣动扳机,“砰”地一声就倒在血泊里。
一名女警察对此案进行调查,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查不出这青年为什么要自杀。最后,她抱着侥幸心理买来一张那天乐队演奏过的《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心想,也许从这里可以找到一点破案的蛛丝马迹。她把唱片放了一遍后,结果也自杀了。人们在她的办公桌上发现她留给警察局长的遗言:“局长阁下:我受理的案件不用继续侦查了,其凶手就是乐曲《黑色的星期天》。我在听这首曲子时,也忍受不了它那悲伤旋律的刺激,只好谢绝人世了。”
无独有偶。美国纽约市一位开朗活泼的女打字员与人闲聊时,听说《黑色的星期天》如何使人伤感,便好奇地借了这首乐曲的唱片回家听。第二天她没有去上班,人们在她房间发现她已自杀身亡,唱机上正放着那张《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她在遗书中说:“我无法忍受它的旋律,这首曲子就是我的葬礼曲目。”
在华盛顿,有位刚成名的钢琴演奏家应邀参加一个沙龙聚会,并为来宾演奏。席间一位来宾突然接到她母亲车祸身亡的长途电话,因为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便请钢琴家为其母演奏《黑色的星期天》以示哀悼。钢琴家极不情愿地弹了这首曲子,刚演奏完毕,便由于过度悲伤,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扑倒在钢琴上,再也没有起来。
在意大利米兰,一个音乐家听说了这些奇闻之后感到困惑不解,他不相信《黑色的星期天》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便试着在自己客厅里用钢琴弹奏了一遍,竟也死在钢琴旁,并在《黑色的星期天》的乐谱上写下这样的遗言:“这乐曲的旋律太残酷了,这不是人类所能忍受的曲子,毁掉它吧,不然会有更多的人因受刺激而丧命。”
《黑色的星期天》当时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书”,至少有100人因听了它而自杀,因而曾被查禁长达13年之久。关于作曲家本人创作曲子的动机,连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学家也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由于自杀的人越来越多,美、英、法、西班子等诸多国家的电台便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号召欧美各国联合抵制《黑色的星期天》。
这首杀人的乐曲终于被销毁了,作者也因为内疚而在临终前忏悔道:“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多的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来惩罚我的灵魂吧!”
歌词:
黑色星期五歌词(黑色星期五英文歌词及黑色星期五翻译)
Sunday is Gloomy,
绝望的星期天,
My hours are slumberless,
我的时间在沉睡,
Dearest, the shadows I live with are numberless,
亲爱的,我生活在无数暗影中
Little white flowers will never awaken you,
白色的小花将不再能唤醒你
Not where the black coach of sorrow has taken you
黑色的悲伤轿车(灵车!)上载着你
Angels have no thought of ever returning you
天使们将不会回顾到你
Would they be angry if I thought of joining you
他们是不是愤怒了因为我想加入你
Gloomy Sunday
绝望的星期天
Sunday is gloomy
星期天是绝望的
with shadows I spend it all
和暗影一起我将它结束
My heart and I have decided to end it all
我的心脏和我都相信这是它的终结
Soon there’ll be flowers and prayers that are sad,
很快这里的鲜花和祈祷文将是悲伤的,
I know, let them not weep,
我知道,(这祷文)让他们不哭泣,
Let them know that I’m glad to go
让他们知道我很高兴离开
Death is no dream,
死亡不是梦
For in death I’m caressing you
因为我在死亡中爱抚着你
With the last breath of my soul I’ll be blessing you
在我灵魂最后的呼吸中我祝福你
Gloomy Sunday
绝望的星期天
Dreaming
梦中
I was only dreaming
我不只是在梦中
I wake and I find you
我醒来并且寻找你身边
Asleep in the deep of
我的心脏陷入深深的睡眠
My heart
Dear亲爱的
Darling I hope that my dream never haunted you
心上人我希望我的梦不会让你苦恼
My heart is telling you how much I wanted you
我的心脏告诉你我有多么想你
Gloomy Sunday
绝望的星期天
什么是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 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 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 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 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被机器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化的内容发布工具,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 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
CODE:
Web关键字
[Web起源]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
[Web1.0]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
[语义网络]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
[Web2.0]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
Web 2.0真的会改变了互联网吗
经过10年发展后,人们通过互联网已经可以完成比之前多得多的工作,得到更丰富、更精确、更迅捷的反馈,以及更加美妙的体验。然而再过10年我们会发现媒体,无论报纸、电视还是互联网,与现在都完全不同,手机而不是纸或pc成为最常用的载体;看电视不再是被动的收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而是自己订阅的,而节目呢也许是某个人自己摄制的;你也可能在电视或者网络上看到你的手机在不经意间拍摄上传的画面,并因此获得一笔不菲的酬劳。这不是呓语,也不是幻想,这是 Web2.0给我们展现的互联网,届时上网将不再是简单的游戏或者阅读,网络将提供各种服务,无论是银行支付、旅游出行还是搜索爱情。
Web2.0对Web1.0的冲击
在web1.0时代信息的生产没有脱离传统的信息生产模式,即:记者-编辑-发布的精英模式;但web 2.0却完全颠覆了这个模式,麻省理工的《技术观察》称web 2.0"......在强调分众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这些信息的创造者,若干的博客汇集成新的信息输出者,每个人在挤奶的时候还要喝奶,这其中自身的商业循环,绝不可能以浅薄的收费服务或者广告来衡量。"
首先挑动这种变化的就是blog,也称博客,这是web2.0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元素。互联网上很早就他的影子,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它只是主流媒体的一种补充,不过今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在改变人们对它的看法:blog正在成为一种主流媒体。
如果说发生在今年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博客还只是传统媒体的补充的话,那么半年后发生的伦敦系列爆炸案中,博客正式成为一种主要的报道方式,简单精确的图片,简短直接的文字,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报道传至自己的博客中,人们开始习惯通过博客获得信息,而不是电视或者报纸,甚至不是门户网站。
除了个人博客外,博客也开始进入企业家的视野,进而形成企业博客。今年9月Google推出"Google与李开复博士"中文博客,对李开复跳槽引发的纠纷都可以在这里查询和提问。同样微软也鼓励员工们写博客。通用公司副总裁鲍勃·鲁兹的"快车道"博客,已经成为通用公司与公众沟通的重要场所。正在这么做的公司还有Sun、宝洁、波音公司等。博客正在逐步颠覆传统的新闻媒体。
在形形色色的文字博客之外,还有一种新的"博客",可以发布声音和图像的"博客",在Web2.0家族中被称为播客(Podcast)。它是收音机、iPod、博客和宽带互联网的集体产物。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播客就是用嘴写,用耳朵看的博客。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播客还是新鲜事,在今年上半年国内还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播客网站,但笔者近日在Google中搜索播客,得到318,000条结果,在百度中得到1,570,000条结果其中不少是播客网站或频道,虽然如此播客目前在国内还是面临几年前博客网站类似的局面,但在美国,年播客的人数将达到450万,而年这个数字将达到惊人的5680万。而传统广播公司、电视台、互联网站都从其中看到了机会和威胁。
我们也许可以从早期互联网的网络电台中找到播客的身影,但播客与网络电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采用rss2.0可以订阅模式,不再是单纯的音频文件,任何p2p文件都可以成为播客,任何个人都可以制作节目发布广播,任何拥有mp3、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自由的收听播客节目。
相对于传统广播或者电视台而言,播客不需要频道资源,不需要大量的设备,数码摄像机、录音软件、麦克风等目前家庭常用设备就可以帮助你成为一名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播客们常说每一名读者就是一名博客,那么每一名听众也就是一名播客。
播客的内容制作和收听方式极具个性化,打破传统的广播方式,因此它一经诞生,就受到传媒的注意,目前,海外广播公司纷纷开始增加播客节目,美国波士顿公共电视台、加拿大多伦多音乐电台以及英国BBC公司都开通了正常的播客服务,美国卫星广播公司也将启动播客节目。同时播客也在影响娱乐界,唱片公司开始通过播客建立歌手与歌迷之间的联系,不过这仅仅是开始。
互联网迈向个性化时代
在Web 1.0时代,网站之间是互不相通的,各网站自行其道,但在Web2.0时代借助rss和xml技术,实现网站之间的交流。Sina点点通、雅虎的my yahoo就加入数十家网站的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信息。
但这一切还仅仅是表面现象。Web2.0倡导的个性化,与传统网站的个性化有本质的区别。在传统门户网站中,个性化意味着页面设计风格和内容组织方式而非内容本身,不管怎样都没有脱离大而全的中心门户的特点。web 2.0倡导的个性化则意味着精而专,网站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好像同样报道超女,有人只做李宇春的新闻,有人只做张靓影的新闻一样,通过RSS将其组合起来,这时的RSS就起到门户网站的作用,不同的是其中的内容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更精彩的还在于,个性化已经由用户层面进入企业服务层面,IT精英们已经在实践个性化服务。美国房地产交易地图网(HousingMaps.com)是目前美国最受欢迎的房地产交易网站之一。它的特点就在于把时下流行Web2.0式网站craigslist的租房信息和Google Maps结合起来,以可视图钉的方式将全美房屋交易信息详细现实出来。
简而言之,web 2.0时代的个性化不是原来的网页个性化,而是服务个性化,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个性化互联网。
技术引领Web 2.0
一直以来技术人员都有这样一个设想,与其安装昂贵的软件,不如通过互联网来使用安装在服务器上的软件。Web 2.0中的AJAX技术使这种设想成为可能。
·AJAX赋予软件新面孔
AJAX的全称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数种技术的组合。AJAX采用远程脚本调用技术,通过JavaScript语言与XMLHttpRequest对象来实现数据请求,将处理由服务器转移到客户端,减少了服务器的资源占用,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采用AJAX开发的软件能让你在使用网络应用软件时感觉就象在本机上一样。
目前AJAX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中,Google也许是AJAX技术开发投入最大收获最多的公司,AJAX已经成功应用于GMail、Google Suggest和Google Maps等网络应用软件中。
除了Google以外还有更多的公司在采用AJAX。在AJAX的帮助下Zimbra公司开发的电子邮件中,比GMail和HotMail更加互动。 Meebo.com公司也在即时通讯软件中采用AJAX技术,以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即使微软也不能阻挡AJAX的魅力,微软声称将在下一代 HotMail中加入AJAX工具条。
·开放API
以前的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主要指桌面应用软件,希望通过开放API融合更多的应用。在WEB1.0时代只有少数网站,比如EBAY,亚马逊公司(Amazon)、雅虎公司、Google公司等,在设计之初就遵循各种工业化标准,进而开放API接口,正是由于这些开放的API,他们获得了不少有趣、有意思的应用。但大多数公司当时还没有这种意识,不过在Web 2.0时代,开放API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对于公司来说,技术领域的竞争已经演化为标准之争,标准的形成在于有多少人在使用,因此开放API就意味更多的人采用,也就意味着标准。Google公司显然深谙此道。它所推出的诸多产品都是基于开放的API标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 map,开放Google Map的API后,Google公司无需花费力气做更多的市场推广,其他公司就会主动地整合它的应用。如前文我们提到的美国房地产交易地图网就是在其网站中主动整合Google Map。正是看到开放后的巨大前景,微软、雅虎、Skype也纷纷加入其中。
·软件向互联网转变
在盗版最猖獗的时候,软件开发商曾经提出一个设想:免费软件,有偿服务;这个设想今天看来有望实现。
在美国诞生了一批新公司,其中就有Upstartle,该公司开发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文字处理软件Writely,进入该公司的网站,注册后就可以开始写作,文档可以保存在该公司的服务器上,然后可以在任何地方打开。这种基于网络的文字处理系统很快吸引了大批用户,一度导致服务器堵塞。与writely相同字处理软件还有goffice,Google也在加紧开发他的在线文字处理软件openoffice。
而软件霸主微软的参与也许更有震撼性。不久前微软宣布将推出Live战略,此战略以其旗舰产品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为基础,打造 Live.com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软件服务。在这个战略下微软将为Live捆绑多种软件,而且完全免费,通过广告和定购方式获取利润,这是微软自.net以后的又一次战略转变,也标志着软件业向服务业转变的开始。
后Web 2.0更值得期待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web 2.0应用只是web 2.0初级阶段的应用,很多web 2.0应用的商业模式还处于晦暗不明中,web 2.0的倡导者们还在苦苦寻觅合适的商业模式,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web 2.0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方向,他带来的冲击将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很可将全面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Web 2.0改造传统电视
宽带的迅速发展使网络电视的普及成为可能,敏锐的互联网精英们纷纷把目光投向IPTV,希冀再挖掘一座金山,但如果以传统的电视台模式来发展IPTV,必然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但以web 2.0的理念来发展IPTV则可走出这个怪圈。
数码产品的发展使用户制作电视节目的设备费用大幅降低,后期制作软件也可以免费从网络上下载,用户可以自己制作节目,然后将节目上传,由观众自由订阅,网站进而可以对高收视率节目实行收费,如此就改变了传统电视中观众只能被动收看节目的模式。
·网站小型化成为可能
WEB 2.0倡导专业模式使网站小型化成为可能。在web 1.0时代,网站无不走大型化道路,比拼的是编辑数量,网站规模,web 2.0的社会化、开放化的特性使中心不再成为必需,相反共同参与,使信息来源更加丰富更专业;而且小型化网站成本更容易控制。
与小型网站类似的个人网站将成为互联网的另一大特色。技术门槛的下降使个人建站更加容易,即使不知道HTML也可以轻松的搭建个人电台、个人电视台、个人DJ、个人游戏、个人商店将充斥互联网,甚至还可以拥有个人聊天工具,只有你的好友才知道。
·无线应用成为web 2.0应用的下一个扩展空间
中国是个手机大国,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越美国,无限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网络终端小型化十分迅速,手写输入技术的应用使使用手持设备进行书写变得十分便捷。
一些web 2.0网站已经将移动博客栏目,但博客只是先行者,只是移动web2.0的初级阶段,更多的应用还将陆续产生,如播客、移动商务。
移动web2.0一旦发展起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的客户个体更易确认,服务更加精确。
结束语
现在的互联网是一个单向的互联网,Web 2.0正在将互联网改造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多向的互联网,网络反过来也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许将来SOHO将成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外出也不再需要旅行社的安排,因为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安排好一切。
Web 2.0带来的冲击将不会仅仅局限于互联网或者媒体,它对我们的影响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大,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从软件业、电信业、媒体业、市场营销业到娱乐业,几乎都将受到了这股趋势的强烈冲击,并且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Web 2.0下的门户网站建设
博客的出现之所以被称为网络世界的革命,是因为其极大的降低了建站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而使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能方便快速的建立属于自己的网上空间。随着配套应用的快速发展,个人博客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加速成长为类门户型的微型个人网站。博客走进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从而将形成基于个人或小团体的以内容为导向的群体,而其中一定会出现的佼佼者将在很大程度上从门户频道乃至专业网站手里夺走部分甚至大部分读者。这在IT业界和互联网行业正在得到验证。
Web2.0的定义,我认为是在web1.0的服务基础上,是互联网络用户从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主体,从单个个体转向社团的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为用户提供优秀的发布平台、便捷的沟通和展示平台、顺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高效的信息整合机制变的与提供高质量信息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Web2.0时代的竞争,将不仅仅是内容的竞争,而是综合服务的竞争,其中的关键点包括以上的数个方面。博客是web2.0的最主要的代表。
[文摘]web2.0是一个读写的互联网、一个依靠链接组织起来的互联网。
一边是写,写的人活跃在各种各样的“节点”上,使用各种工具向互联网上传递着数字化的内容,这些内容被保存在数据库、文件系统,甚至是行动中的手机、 PDA;一边是读,读的人活跃在各种各样的“主页”上,这里的“主页”已经不能简单的称呼为某个网站的主页,而是互联网上N个活动的节点的主页,一个“主页”上的内容,可能来自几十个节点,“主页”的编写者同节点的所有者一样,也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从节点读取内容,“主页”的编写者的主要工作已经从创造内容变成了收集和整理内容。
博客
博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转变的需要,从而得到快速的发展。博客通过RSS、博采、Trackback、 TAG等技术,在个体之间已初步形成了社团氛围和初步的社团机制。可以预见,博客服务提供商们将能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加强这种社团性联系,如SNS等。博客圈子的形成,将在另一层意义上大规模提高其内容产生质量和数量。
互动
博客与互联网络的互动、博客之间的互动客观上要求BSP提供商适时提供博客与博客网站之间的互动,需要博客网站为博客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只有这种互动,才能将博客内容提供质量提高,而进一步深化博客信息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博客网站的门户效应将极大影响某类博客的发展态势和发展程度,而博客门户也会因为博客发展程度的原因而停滞或加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在国内现有BSP竞争格局下,单纯的BSP服务和单纯的门户内容提供模式都是缺乏竞争力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从博客网站和频道定位开始,逐步强化互动意识,探索互动的方法和技术。Web2.0时代的门户频道建设虽应从传统门户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挖掘自身网站博客的优秀内容。才能使2.0门户拥有大大超越1.0时代门户的资讯生产能力和整合、吸纳传统门户优秀内容的能力。极端的说,即便有更好的产品来取代博客,探索门户同博客的深度互动平台也必不可少。
[文摘]随着支持RSS和XML-RPC的BLOG站点的兴起,WEB2.0的概念也跟着兴旺发达广为传播,就可以理解了。BLOG作为能够体现web2.0中“节点”概念几乎全部要素的一种形式,是存储和输出数字化内容的最佳载体。但是,纵观国内BLOG站点,多数都是提供了输入数据的界面,却没有能有效的让自己再次成为“节点”,实在是有些可惜。
博客相关技术
伴随博客出现而围绕博客服务的技术主要有:博采技术、内容聚合技术、同步技术、SNS技术和tag。博采技术为用户组织了随时摘取有用内容的有效工具,其前提是用户认知到这个信息;RSS技术则将有用的信息源聚合起来,随时将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发送到用户平台,Trackback技术则将博客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动向信息传递给用户,保持成员间的有效沟通;SNS技术用于凝聚社团的整体意识,tag是网民自主分类工具。可以说,基于博客单体的技术开发已形成体系并走向深化。与此对应的是,博客网站门户和频道的技术实现还停留在零的状态,甚至连第一代门户的技术都不如。
[文摘]如果把wikipedia中的web 2.0的描述当成“定义”或者“经典”是非常片面的。其实wekipedia并没有能下出一个定义,只是说明了哪些东西属于目前所说的web 2.0的技术:
CSS+ XHTML
AJAX(最近很红火的新概念老技术,我自己的理解和定义是:通过网页内的javascipt调用来减少web页面刷新的必要性来提高web可用性的一种古老技术)
通过RSS/ATOM同步数据
通过RSS/ATOM聚合数据
友好的URL(例如uuzone的blog url: www.uuzone.com/blog/mao而不是www.uuzone.com/app/showblog.do?blogid=91829&show=1&session= iuewqiyq32之类的url)
支持按照blog的方式来发表(说实话我不理解,为什么支持按照blog的方式来发表就算web 2.0)
采用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API或者XML的web service(其实REST本身就是很古老,而且定义不是非常严谨的。不过我一直非常欣赏REST方式的web serivce界面)
社会性,能把东西分享给朋友等(这就算2.0?)
其中还说了一些更general的东西:
系统的数据交换要很容易
一些数据应该由用户创建和拥有
完全是web based.
博客门户与博客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与传统门户主要为浏览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不同,web2.0时代的门户,将承担以下的功能:1,与传统门户相同的内容服务功能;2,激励或激发专业博客生产内容;3,提供全息信息,聚合各方信息的功能;4,信息互动的功能;5,梳理信息功能;6,促进、激励博客群形成的功能;7,商业性的博客频道还须建立商业链。只有不断的进行此类功能的开发,才能给博客门户带来持续的竞争力。
[文摘]当网民们打开IE输入news.sina.com.cn就可以看到新闻的时候(请不要把我想像成为和你一样的有觉悟),他们还有什么理由要去费劲的搜集RSS种子?
Web2.0现在有了原旨主义者们,缺少的是“职业者”们,他们才会是实实在在推动Web2.0在中国更广泛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职业者”才会是真正把Web2.0给大众化的使者。
没有大众化的Web2.0只会继续迟缓在中国的普及力度,空想构建出来后,更需要实践者们去身体力行,我想keso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Raymond,而不是Linus,而如今中国的Web2.0,缺少的正是Linus和Redhat。
Linus让我们在中文Web2.0上不至于落后,以至于我如今除了Blog,好使的都是国外的产品;Redhat则能让更多的中国普通网民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把Web2.0用起来。
内容生产的革命性变化给博客门户内容生产部门带来的革新
博客门户内容生产的意义在于拣选信息和高效呈现。博客门户平台担负着用户互动和内容呈现两大任务。博客个人门户和博客网站大门户的互动,必须建立在基于博客相关技术(外部技术)和集取网站博客内容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内部技术)之上。
程序
传统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时,其工作重点是把握文章质量、页面呈现质量、图片质量以及专题制作质量。而在2.0环境下工作的编辑,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上一系列的拣选机制,把相关于门户呈现的内容博客文章聚集起来,实现大门户和小门户的互动。
网络编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