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配送(日本最大的物流公司排名)
本文目录
日本通运株式会社的配送管理
日本社会分工明确,物流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旨在提高物流效率,满足客户需求。“日通”在东京的神田中央支店、埼玉支店、川道支店、品川支店等几个配送中心,其承担的职责各有不同,有为超市和零售店配送的生活日用品、家用电器,有为药店和医院配送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还有为出版业主和在线书店配送的书籍、光盘等。这些配送中心均采用计算机控制管理,运用条码技术和先进的流水线等机械设备,对所进货物进行自动分拣、检验、包装(拆包)。在配送中心的货物,由于有批发商的、有大型超市的、还有百货店的,所以配送时间不尽一样。批发商代理的货物一般需短期保管,而超市所买断的货物只需进行分拣或包装,因此,配送中心内又分通过型仓库和保管型仓库两种。无论哪一种类型,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相当高,可实现零差错率,一条流水线每小时进货在600箱以上。
在配送方面,“日通”为了给客商提供最适当的物流服务,尽可能合理安排,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每天有二次订货时间,订货信息通过计算机(公共信息平台或EDI技术)传至配送中心信息部,配送中心根据预期工作量来预先准备必要的人员和车辆,按照定时、定量、定点的运输品质,将货物安全及时的运到零售商手中。因客户要求不同,配送承运方可能不是“日通”的支店,而是宅急便或佐川急便,“日通”同样会很好的布置,把客户所需货物放入客户指定的服务商(如宅急便)货架内,保证及时出库。
求日本物流的发展史
日本物流的发展史
(一)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
1956到1964年.自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理念后,
1958年6月又组织了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从1961年到1963年前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到1963年后半年“物的流通”
一词开始登场。到1965年物流一词已正式为理论和实践界全面接受。还值得指出的是在物流概念导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动。
(二)物流近代化时期
1965到1973年间是日本大量物流设施建设、构筑的时代,但同时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1965年1月在日本政府《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
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各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建设,这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构筑与大量生产、销售相适应的物流设施。所以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厂商的共同战略是增大物流量、扩大物流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展单位货装卸系统等等。与此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这一时期是日本物流建设的大发展时期。而这一阶段的发展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才告一段落。
(三)物流合理化时期
1974到198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迎来了减量经营的时代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课题。从而要求物流能有所改变,所以说这一时期是物流合理化的时代。首先,这一阶段担当物流合理化作用的物流专业部门开始登上了企业管理的舞台,从而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低物流成本运动。此外,物流子公司也开始兴起。“物流利润源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在实践上,这一时期对应于理论发展,开始广范围地设立合理化工程小组,实行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互联网物流也在蓬勃发展,其宗旨在于加速订货、发货等业务的迅速化,以及削减物流
人员,减少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建立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这是物流合理化在技术上的反应。在物流管理政策上,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这一政策对于推进企业物流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事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各个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成本控制体系。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是专业物流部门或物流子公司设立的兴盛。
(四)物流纵深发展时期
80年代以后,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渍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问题。生产的多品种化和少量化成为新时期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度增加在库排除的观念越来越强,其结果整个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了变化,即从集货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进货短时间化发展。在销售竞争不断加剧的状况中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这表现在80年代后期日本积极倡导高附加价值物流、Just-in-time物流等方面。但是,随着物流服务竞争多样化,物流成本的高昂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日本有把这一时期称为“物流不景气”时代的说法,即由于经营战略的要求使物流成本上升出现赤字。因而,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是90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这大纲是根据日本政府决定的“经济构造的变革和创造规划”中有关
“物流改革在经济构造中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2004年,为止既要达到物流成本的效率化,
又要实现不亚于国际水准的物流服务,为此各相关机关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物流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这一指示而制定的。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化发展的指针,对于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该部分的目的在于推进各政府机关、地方公共团体、物流业者和货主联合采取物流现代化措施,加强地方与中央的合作.
案例分析:三类日本配送中心灵活多样
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物流业发展的必需。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历来是商品集散的中心,物流配送市场需求非常巨大。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建立适合本地区制造业和流通业发展特点,并能满足其供应链物流需求的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本期刊出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本土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提供借鉴。
从发达国家城市物流配送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日本现代城市配送中心的发展,不外也是在传统仓储运输的基础上发展的。随着连锁企业经营发展的不断深入,对物流配送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类型也不断地调整和组合。其总体发展趋势是:系统内的“自有自方便”的配送中心逐步缩小,而商品配送社会化、物流设施共同享用、物流配送共同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
第一类:大型连锁超市式配送终端
大型商业企业自设的配送中心既为本企业系统终端配送,也为社会上其他需要配送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这些配送中心一般由资金雄厚的商业销售公司或连锁超市公司投资建设,主要为本系统的零售店配送,同时也受理社会中小零售店的商品配送业务,这部分为社会配送的业务正在发展扩大。
例如,设立在日本东京都立川市的菱食立川物流中心,就拥有冷冻仓库、恒温仓库、常温仓库约11000平方米,其中冷库约7000平方米,主要配送食品、酒类、冰淇淋等。配送商品品种数为冷冻食品1500种、酒类1000种、冰淇淋200种、食品材料650种。主要配送到关东地区的12个配送中心,然后由12个分中心再配送到各零售店铺。
第二类:批发商投资小型零售商加盟
批发商投资,小型零售商加盟组建的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与零售企业联盟合作,共进双赢。这种以批发商为龙头,由零售商加盟的配送中心,实际是商品的社会化配送。这样的配送形式,既可解决小型零售商因规模小、资金少而难以实现低成本经营的问题,也提高了批发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实现了物流设施充分利用的社会效益。
据介绍,在日本全国有300多家小公司,门店3000多个,这些小公司为了能与大型连锁超市公司竞争,就自愿组合起来,由cgc集中进货和配送,这样,就能和大公司一样集中进货和配送,一方面便于工厂送货,工厂愿意让利给集配中心几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小公司不必自己再设物流配送设备。枥木负责配送周围30公里以内的7个株式会社的37家店铺,其中每天供配的有5个株式会社的19家店铺,这些店铺的25商品由该中心配送。
第三类:专业第三方专为便利店配送
物流企业接受委托,为连锁超市服务的配送中心,构成流通供应链的专业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以西友公司为代表,其物流中心除了为本系统的店铺配送商品外,主要配送对象是便利店(familymart)。
据资料显示,截至1997年4月止,日本全国有familymart4137家,关东地区2384家,座间物流中心负责配送关东地区的239家(最远50公里,平均25~30公里)。座间物流中心向西友总部承包经营,专门从事物流配送业务。西友总部、座间物流中心、familymart三者之间以合同为约束手段,开展稳定的业务合作。类似座间的物流中心在关东地区有11个,计划一年后还要发展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