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处理税收问题(关于税收的问题)
本文目录
怎样解决企业合理避税存在的问题
浅谈企业合理避税的策略与技巧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竟相追逐的目标,如何降低税务成本,合法规避各项税负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遵守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企业如何通过税收筹划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我国税收制度和国际税收方面的知识,必须精通合理的避税方法。 1.合理避税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1合理避税产生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避税是纳税人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运筹,其中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既是国家要依法征税,企业要依法纳税,又是企业经营筹划的重点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自主权的日益扩大,企业在逐渐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主体利益观念日益强烈。由于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点,税款支付是资金的净流出,企业的税后利润与税额互为增减。因而,无论纳税多么正当合理,怎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企业来讲毕竟是既得利益的一种丧失。如何在不违法而又充分利用税收的各种优惠政策条件下,预先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以达到合法的节约税负支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影响举足轻重,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1.2合理避税产生的可能性现代企业税收筹划是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选择能降低企业税负、获取最大税收利益的经济行为,这需要税收制度能够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选择空间。1994年税收制度改革以后,我国税收制度日趋完善,为了体现产业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国家在已经颁布的税收实体法中不同程度上规定了不同经济行为的税收差别待遇,即规定了不同经济行为的税种差别、税率差别和优惠政策差别,同时在税收程序法中也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作了肯定,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已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自主化,利益独立化,权利意识得到空前强化。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为己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从税收法律关系的角度看,权利主体双方应是对等的,不能只对一方保护,而对另一方不予保护。对企业来说,在税款交纳过程中,依法纳税是其应尽的义务,而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税收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维护自身的资产、收益,亦是其应当享有的最重要、最正当的权利。 2.合理避税的路径选择 2.1合理利用税收政策,规避相关税金税收优惠是指为了对某些征税对象和纳税人给予照顾或鼓励而采取的减轻或免除税负的措施。它是国家为了扶持某些特定地区、行业、企业或业务的发展,或者为了减轻某些具有实际困难的纳税人的税负,而在税法中进行的某些特殊规定。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指对某些特定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各种规定。 2.1.1利用减免税优惠进行避税目前,国家在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几个主要税种中,制定了近百项减免税优惠,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税收导向。为了减轻税收负担,一些企业采取"虚亏实盈"策略,利用困难性减免税的政策,以达到享受税收减免的目的。还有一些企业通过转移经营业务给关联企业的手法,转移收入和利润,造成本企业微利或亏损,然后通过困难性减免达到避税的目的。 2.1.2利用税收优惠的多、杂进行避税我国税收优惠按地区分为全国优惠条款、经济特区优惠条款、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条款等不同层次,还有各地方自己公布的条款和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内部掌握的优惠条款等等。按企业投资人的不同,又分成外国、港澳台胞、华侨,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还有在国内按不同经济形式划分税收优惠条款,如新办企业的优惠条款,下岗职工、病残优惠条款,校办企业优惠条款等等。总之,企业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实现合理避税,进行税收筹划,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从而实现税后利润受益最大化。 2.2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规避税负由于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同,对企业税负影响就不同。企业管理者可以合理、合法地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使企业的税负降到最低。目前,企业中常用合理的避税方法,我认为主要可以从费用的分配和利润的分配入手: 2.2.1费用分配避税法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进行合理的筹划,以达到合理避的目的。计提折旧是对企业固定资产给以补偿的基本方法,没有折旧的计提,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均不可能实现。折旧作为企业的经营费用或管理费用,其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各期损益,进而影响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 2.2.2利润分配次序避税法企业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预测利润水平的高低,是确定投资规模和方向的重要因素。同时企业进行投资活动已经获得了利润,该如何分配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的税收问题。正视利润分配过程中征纳税行为的存在,并尽可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减少或降低利润分配过程中的税收成本,这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环节。 3.结语避税是经济生活中一个长期的话题。但企业的合理避税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是企业合理安排税收筹划,合理组织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税法的健全和企业的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只要企业界认真学习税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合理安排企业活动,从长远来看,合理避税是和国家税收政策不冲突的,并且对企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会起促进作用。
企业在应对一些税务风险该如何处理
1.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制定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控审计与监督,达到控制税务风险的目的。针对税务风险管理中监控环节,完善税务管理制度,制定税务风险管理办法,应对税务风险的发生。
2.定期评估税务风险
企业要定期开展税务风险评估工作,识别税务风险、分析税务风险,提出有效的税务风险应对措施,撰写税务风险评估报告,对发现的税务风险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便于领导者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及时化解税务风险的发生,有效降低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3.定期开展税务风险内部审计
定期审计检查税务风险评估报告中的问题,促进税务风险防范责任,推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
4.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利用
企业对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正确认定,对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项目,税务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向税务机关提供全面、准确的材料,税务管理部门负责向税务机关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税务管理部门同时也要接受税务机关的核实审查。
5.加强企业涉税人员的素质水平
企业不但要加强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要不断提升涉税人员的道德素质,最大限度发挥涉税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合理避税,规避风险。
6.加大宣传培训,强化税务风险意识
企业应该定期组织税务风险知识培训,针对税务风险方面的问题和相关应对措施,对涉税人员进行集中讲解,提升涉税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企业税务风险应对能力。
如何正确处理好税收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一、正确理解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的法理联系,认清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的不可分割性
正确理解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的法理联系,对于税务人员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税收执法是征税人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授权下,代表国家并执行国家相关税收法律,对纳税人行使征收、管理、检查等税收管理权力的行为。税收服务,是按法律要求,征税人向纳税人提供有利于纳税人履行其向国家应尽的纳税义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服务义务的行为。根据以上定义,我们从法理上分析不难看出,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具有相同法律基础。二者出自于同一法律原则,即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法律在赋予个人、组织、集体享有某些权利或权力的同时,必定会赋予相应的义务。有权利就必有义务,从法律基础上讲,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二者具有不可分割性。
2、具有相同执行主体。税收执法和税收服务的执行主体都是征税人。而且这个主体的身份是代表国家。也就是说,征税人代表国家行使了执法权力,就必须代表国家承担向纳税人提供相应服务的义务。双方是单一执行主体须同时履行的两种法理行为。从执行主体上讲,二者具有不可分割性。
3、具有相同行为对象。税收执法的对象是纳税人,税收服务的对象也是纳税人,这就决定了二者是单一主体针对同一客体须同时履行的两种法理行为。从行为对象上讲,同样具有不可分割性。
4、具有相同行为目的。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都是为了让纳税人更好地履行向国家交纳税收的义务。税收执法是通过依法征收、管理、检查等行为促使纳税人履行向国家纳税义务;税收服务则是通过提供方便、维护纳税人利益等行为使纳税人更顺利地履行向国家纳税的义务。
因此,从法理联系上讲,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是同一法律原则下同一行为主体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关系。虽然是两种法理行为,但它们有着相同执行主体、行为对象和目的,使它们在税收实践中相拥而存,有此即有彼,一方存在必定有另一方存在,一方缺失,另一方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它们是平等的、并重的、不可分割的,且相辅相成,并无轻重主次之分,更不可废弃任何一方。理解这一点,正是提升税收服务地位,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关系的基础。
二、树立征纳双方法律面前平等观念,确立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平等并重理念
确立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平等并重理念,是征税人履行法律义务的现实需要,也是依法行政的现实需要。坚持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平等并重,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征纳双方法律面前平等观念。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完成税收任务为目标,强调的是征纳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受此影响,在征税人观念中注重严格执法,轻视优化服务比较普遍,税收服务理念在一些税收人头脑中基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树立征纳双方法律面前平等的观念,忽视了纳税方在征纳法律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因此,树立征纳双方法律面前平等观念,对于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理念的确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当看到纳税方在税收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应该认识到,在征纳法律关系中,征税人的主体身份固然不可否认,但纳税人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另一极的地位也不可忽视。征税人的一切征税活动都是以纳税人为对象的,离开了纳税人,征税人的征税活动将成为“无的之矢”,国家税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不仅征税人的存在成为不可能,而且国家的存在也将因其财政基础缺失而成为不可能。
第二,要重视法律赋予纳税人的权利。我国税法在赋予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税款的崇高义务的同时,赋予了相应的神圣权利。法律规定的纳税人的这些权利,既是保证纳税人更好地履行纳税义务的需要,也是维持良好的征纳关系和税收秩序的需要。把这种需要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说明其不仅重要,而且必要,这也是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法律体现。因此,我们在看到纳税人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他们的法定权利。
第三,要认清征纳双方法律关系平等对于提高税收执法水平的重要影响。税收执法水平不仅取决于征税人的德、才、勤、能,还取决于外部力量的影响。其中税收实践中最大最重要的外部力量就是纳税人。与纳税人地位上的平等,能最大限度地让纳税人在税收活动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发挥有效地监督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征税人正确行使法定权利,提高依法治税、依法行政水平。
树立征纳双方法律面前平等观念,从根本上解决了地位不对等、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问题,征纳关系天平就会趋于平衡,征税人在税收关系中的主控意识也会随之淡化,在相同税收法律环境下,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平等并重理念就会自然而然形成,重执法、轻服务的认识偏差也会随之纠正。这样,征税人行使权力的同时履行义务才会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三、高度重视税收服务,实现由“监督管理型税务”向“管理服务型税务”的根本转变
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的关系,真正坚持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并重,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强化税收服务作用,提升税收服务地位。国家税务总局早已明确指出: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由“监督管理型税务”向“管理服务型税务”转化,在税收工作上也要实现由重执法轻服务向执法与服务并重转变。这一治税思想在新《税收征管法》中已经明确体现,这将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方向。
——转换思想,在观念上向“管理服务型税务”转变。工作的转变取决于观念的转变。作为征税人,要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思想,真正树立起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税收管理理念,摆正心态,切实把纳税人摆在平等地位来对待,加快以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转变。要妥善处理服务与执法的关系,坚持优化服务与规范执法有机结合,在优化服务中规范执法,在规范执法中优化服务,实现征纳良性互动、执法与服务有机融合。要规范税收行为,遵循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原则,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执法监督检查等制度,防范税收执法随意性。
——加强管理,在机制上向“管理服务型税务”改进。“管理服务型税务”就是要以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基本准则,以方便纳税人为出发点,以公开、公平、高效为立足点建立税收执法与服务体系。而建立规范统一的工作规程应是实现执法和服务有机统一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重点是,要健全服务机构和制度,科学设置税收服务机构和岗位,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系列服务,迅速处理和反馈纳税人提出的服务需求。要全面规范税收服务职责和行为,实施效果评估,完善监督制约。要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执法和服务水平,在软、硬件建设上要体现方便纳税人的思路,减少环节、简化手续、缩短时限、兑现承诺。要规范征纳行为,大力推行科学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税收环境。要展开差异化税收服务,细分纳税人类型,实现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和全方位化,通过对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供给、服务需求调节,使服务在普遍化基础上兼顾个性化,平衡纳税人服务需求困难。
——整合资源,在手段上向“管理服务型税务”提升。以信息化作支撑实现“管理服务型税务”是必然趋势。当前信息化建设有一定基础,但信息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提升其功能和效率,使征管业务和服务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一要整合内部资源。努力实现软件管理通用化和兼容化,尽量达到全系统软件统一,建立统一规范的本级应用集成平台,并做好部门、上下之间数据和功能衔接,减少资源浪费,最终实现本级征管信息在上一级直至全国税务系统内传递共享。二要建立安全高效电子政务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现有税收业务和政务进行信息化设计,对每个岗位及工作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和电子考核,促进工作方式转型。三要搞好与社会信息网络体系连接。充分利用大众网,最大限度发挥好新系统的强大功能,全面实现办税服务由征收窗口向信息处理中心转化。在社会涉税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完善各项技术,实现与工商、金融、审计、海关等政府和社会功能部门信息共享,形成全方位、高效率税源监控和服务网络。
——加强培养,在人力支持上向“管理服务型税务”倾斜。税收执法与服务质量,最终取决于税务人员素质高低。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税收队伍,才能确保“管理服务型税务”机制顺利运作。要加强干部职工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正确人生观,摆正自己在纳税人面前的位置,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要加强业务培训,造就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水平。通过继续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业务培训等各方面智力支持体系,全面提高税收队伍综合素质。要将“服务型”理念纳入税收文化建设,并用以规范引导、约束税务人员心态和行为。导入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模式下的岗责体系,将税收服务职责和要求嵌入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各岗位全面服务合力。要完善管理服务考核和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和量化对税收服务管理考核,制定可行的考核指标和方法,理顺征纳沟通渠道,建立公开的、征纳双方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估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队伍建设上保证税收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和改进。
以上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