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生活中最有仪式感的不是婚礼而是葬礼
印度教的宇宙论中,在地平面上有其他14重空间的存在,其中Bhuva Loka,或Swarga Loka,意思是善国,也就是天堂:是男女菩萨和修成善果的人所在的地方。
修成善果的人在天堂也是“临时”居住的,当其善果被回报后,即转入轮回,成为人、畜、昆虫甚至是植物等。
印度教徒认为人通常是在死亡之时,灵魂就离开身体立刻投生转世;也有的灵魂会耽搁一段时间再投生。
印度宇宙论中空间分为很多层面
无论如何,虔诚教徒的每一次死亡,都有希望离成佛得道更进一步。
印度教认为只有虔诚信教、多行善举才能努力修行跳出六道轮回(samsara),成佛(moksha)是终极目标。
讲到这里,大家好奇,为甚宗教信仰并没有管束住印度的骗子和罪犯呢?
笔者在此并不是宣讲封建迷信,而是阐述异国民俗。而法律从来不可被宗教信仰替代,宗教对思想的束缚也只对向善之人生效。
向善的手是祈祷
向恶的手是惩罚
所谓向善、向恶是自己的选择,法律将依此作出裁决,而人们则认为这是神佛保佑或惩罚的命判。
那些刑事犯罪的印度人,往往是愚昧的信徒,笔者也是好不容易才弄明白他们的自白。他们竟然笃信做坏事前虔诚拜拜佛,佛祖会保佑他不出事的!(是的,印度人的神逻辑还有很多。)
印度人把今生看作六道轮回的一个阶段,是暂时的来去。
印度教徒会尽量死在家中,被放置在玄关地上,或自己房间的地上,头向东方,并在头顶点一盏酥油灯和死者生前最信仰的佛的图片。
祭司和将死之人的家属围在其周围,一遍遍咏唱赞美诗(mantras),他们相信这样的正能量将集中在死者头部,也就是灵魂将出体的地方。
同时,将死之人尽量想象梵天大神和回顾此生快乐的经历,这能使有助死者的灵魂升华到最高境界。
只有鲜花而没有阴霾的火葬场
也就难怪,一些自知天命不久的印度人在印度圣城瓦拉纳西平静地等死。
对外人来说,看起来凄凉,而对印度人来说,他们却怀着一脚踏入天堂的幸福感,等待死亡。
印度教徒平静地等死时竟然有幸福感
以上大概是老死和病死的印度人的常态,而对于突然死亡的人,家人自然有一个阶段无论如何也无法释怀、悲痛欲绝。但在超度过程中,家人朋友一般表现得哀伤却平静,这样才不会让死者灵魂不安,影响了死者来世的福泽。
而如果死者是完满地完成了此生,年岁已高且有后代,那还要吹打一番,尸体被抬在装饰得花红柳绿的软榻上游街而过。
这种超出想象的豁达有一次让我还闹过笑话。
听到欢快的鼓点儿声由远到近,我跑到阳台一望,只见一支队伍趾高气昂,连路上的车和行人都为之让路。为首几名壮汉高抬滑杆一样的彩床,还有人敲打着印度传统节日乐器——斗。
印度喜丧抬棺游街过市
我好奇这又是什么宗教节日的庆祝,便迅速拽出来婆婆一问,谁知婆婆只是一探头,嗖的,就回屋去了,还不忘把看得津津有味的我拉回来。与此同时,“彩床”从我家门前通过,从裹着单子的形状判断,那是尸体无疑。
原来,这是送葬去火化的队伍。天啊!好歹弄一副木板棺材呀!说此举吓人似乎对死者不恭,可满街抬尸体搞近距离接触让人不很舒服啊!
印度教徒、锡克教徒等死后,将被火葬;而基督教徒、穆斯林死后埋葬。
在印度,锡克教的大本营旁遮普邦,一般是死亡24小时内(最好死亡后到日出或日落前火葬,以先到的时间点为准);而其他地方也有等重要亲属回来后再火葬的习俗。
中国也是实行火葬的,不同的是印度的火葬不是在火化炉里烧,而是露天火化场烧,骨灰不再埋入坟地,而是撒入恒河。
印度人的一生是一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旅程。
为死者做火葬前的准备,颇具仪式感。
首先,死者家人或生前好友为死者沐浴后更衣。印度教徒火葬前最后一次沐浴称作abhisegam,用的是牛奶、蜂蜜、酥油和圣水混合液,为其沐浴的人要一边颂唱赞美诗(mantra)一边为其沐浴。
沐浴完成后,死者的大脚趾会被绑在一起,双手相互合盖。口中放一点恒河水(一般家中佛堂都有)和米,眼睛上覆盖金币,最后裹以纯白棉布床单。
如果死者是已婚女性,丈夫建在,死者穿大红色衣服入殓。死者如是男性,以檀香灰抹在其额头;如是女性,则以黄酱粉抹额头。最后,为死者戴上鲜花花环。
死者离开家时,花床(casket)安放脚的一侧先出门。花床被安放在木柴堆上,柴堆上浇酥油或植物油,由直系男子亲手点燃木柴。
如果是父亲去世,这一般这是长子的任务;如果是母亲去世,由最小的儿子执行此任务。
直系男子将上衣脱下塞在腰间,赤膊持火把先绕尸体逆时针转四圈,然后点燃。有时为人子者为了表达孝心还会剃光头。
死者的头骨没有烧透以前还要由儿子亲自砸开,以保证死者的灵魂确实离开。
真真地为他感到糟心啊!若不是印度人把生死看成一场旅行,就是这个敲开脑壳的活儿,也能把人逼疯了!
如果死者没有儿子,这个任务就落到亲兄弟身上,如果没有亲兄弟,表兄弟代职。
难怪,直到现今社会,印度多数家庭拼死也要生个儿子出来。
身为印度男子也真不容易,除了要照顾姐妹一辈子(如姐妹已婚,还要照顾她夫家),还要一己承担为父母送最后一程的义务。如姐妹没有子嗣,还要为姐妹送行。
近男举行火葬仪式,赤膊者是死者的儿子
为死者送行的人群中,除了直系男子还有亲朋中的男子,而女性一般是允许不参加火葬的。
火葬场并不在郊外,而是分布在城市之中,这或许也是印度人把生死看得寻常,而不忌讳的缘故。
火葬的转天,家中长男收敛骨灰。
骨灰的成殓在火葬次日
是的。印度人真的把死者的骨灰拌着金盏花瓣和经书,一起撒入恒河或其支流。借此洗掉一生罪恶并使得灵魂升华。
雅穆那河上有一条条小船,也有不少晒得黝黑的穿个裤头的大男孩儿,给他们一点点钱,他们就托着用橘红布裹着的经书、鲜花和骨灰,一直游到河中心、水流湍急的地方,才撒手。也有人会雇上一条小船,亲自到河中心抛洒骨灰。
印度教徒即便死亡在国外,家人也会想方设法把骨灰带回印度撒入恒河。这种寄托绝对是无可替代的。
恒河边上多处露天火葬
在印度教中规定有几种人是不火葬的:苦行僧、婴幼儿和孕妇。怀孕7个月以下死亡的要把小孩烧掉而孕妇土葬;夭折的儿童一般也土葬。
从摇篮到坟墓
印度人对于什么人不做超度也有规定:婴儿奶牙长出以前死亡的,不做超度仪式;奶牙长出后死亡的会做超度,并给儿童分发米饭和牛奶,做10天超度;父亲不参加儿子的超度等。
对印度圣城瓦拉纳西有了解的朋友大概知道,恒河边即是火葬的场所,而恒河之上也时有未曾烧净的尸体或是孕妇的尸体漂浮。
恒河,这条污染最严重的圣河,印度的母亲河,每天都接受着成百的火葬仪式和上千次的骨灰抛洒,更有无数信徒在恒河中沐浴。
悼念多少天及火化后都有哪些仪式,穿戴注意什么,是否随礼?
如前所说,印度教徒死亡为家人带来的悲哀,似乎被一重重的仪式感覆盖。
人死后的第四天,一般有一个超度仪式,咏唱特殊的赞美诗(preta-karma)以助力死者灵魂重生。
仪式在通常在寺院或俱乐部举行,。会场满铺着地毯,并覆盖一层床单,场地用鲜花装饰,散场后有茶点。
这样的仪式我倒是参加了不少次,衣着颜色要穿得素净些,但不要穿黑色,这和西方葬礼有所不同。印度人认为白色是纯色,最有助于死者灵魂净化。
追悼以颂唱赞美诗为主题
参加这类的超度念经仪式是不需要送礼物的,也不要送红包。亲自前往就是对死者家属最大的安慰。如能带条围巾或手帕,在超度念经时遮头,就是对当地风俗极大的尊重了。
我们中国人是有送花篮或鲜花悼念的,在印度不适合。因为印度教超度仪式所用鲜花种类有严格要求,不适宜的鲜花会造成不洁,影响亡魂超度。
和进入寺院相似,鞋子要脱在外面,一般女宾在入场门左侧,男宾在右侧,席地盘膝而坐。死者的近亲坐在最前排。大厅最前面摆放死者的照片,以花环装饰,(也有的一侧摆放死者生前最信仰的菩萨或活佛的照片;另外一侧是死者的照片),旁边放有盛着玫瑰花瓣的容器。
来宾落座前,为死者献上一捧玫瑰花瓣表示哀悼即可,也有人会放一些零钱(一般10-100卢比)作为给祭祀的香油钱。
某活佛死后追悼诵经仪式
这个念经仪式大约1个半小时,由两到三位专业的祭司(男女均有)配乐咏唱。
乐器一般是印度手风琴,摆置在祭司身前,边弹边唱,还会穿插几段讲述,仪式即将结束时,来宾也时而加入咏唱。
锡克教和印度教的风俗相似,只是祭司是锡克教徒,咏唱的经有所不同。
我佩服极了这些祭司,他们不但超度经唱的时而高亢时而低回,一手弹奏,一手拉琴也是配合得极其完美。更何况我是无论如何盘腿坐不住的人,过不多久腿就麻了,左扭右扭有碍观瞻,只得一蹩一蹩地踱出去缓缓。
隔窗望着祭司们,闭着眼睛引吭高歌的样子很享受,像极了开演唱会的歌星!阿弥陀佛!孺子不可教也!我很惭愧。
追悼仪式后,死者家属一字排开会见亲朋,接受慰问并表示感谢(图片来自网络)
在北印度,到了亡者走后的第十天(也有的是在第十三天),如果愿意的话,家人会做一个最后告别的仪式,叫做Terahvi。随后向路人施舍斋饭。
因自从家里有人亡故,就断了炊烟,有些人家会几天不做饭,也有的一直到第十天后才重新开伙。在此期间,亲属和邻居为这家人送饭。
重新开伙后第一顿饭,要大摆素宴,布施给穷人。一些人力车夫和女佣们最知晓这类的消息,他们甚至很少自己花钱买午饭吃。只要摆开布施的午饭,就不愁排着队来领饭的人群。
祭奠一个月为限,接受亲朋到家中慰问。并请祭司到家中做净宅仪式。有丧事的家庭,一年内不庆祝各种节日,就连排灯节也和不与人互送礼物。一年内,家中不做嫁娶。
谈到印度的葬礼,不得不讲到一个陪葬(Sati)陋习。
在印度,旧时,寡妇不能佩戴首饰、只能穿有颜色的衣服,不能参加任何喜庆聚会、不能留头发(需要剃光头)、不可以在圣河中沐浴、不可以工作等等。
印度寺庙中壁画体现旧时寡妇随葬习俗
寡妇的社会地位低且被断去生活来源,可以说,寡妇的日常困苦且未来根本没有希望,而她们唯一的盼望就是通过殉葬升华灵魂,换来世的富贵。
也可以理解为,一部分寡妇是自愿殉葬的。当然,肯定也有一些寡妇是被迫被活活烧死。所以,殉葬的寡妇要被捆绑固定,以免反悔。
为国王随葬的王后和王妃的手印(在拉贾斯坦邦斋浦尔的Mehrangarh)
随着社会进步,印度的陪葬陋习渐渐被摒弃,然而,寡妇特别是年轻寡妇再嫁也不容易。
首先,娘家没有责任再给嫁妆,夫家更不会给嫁妆,没有丰厚嫁妆即便是初婚的女子都难找到如意郎君,更不要提是再婚的女人。
印度旧时寡妇被视为被诅咒的,要剃发
那么下嫁呢?不可以。印度教中的种姓制度已经堵死了这扇门。女子逆婚(嫁给低于自身种姓的人)是绝对不允许的,且子女将沦为贱民。
小编碎碎念:如此看来,巧思节(印历每年10月份,已婚妇女为丈夫斋戒祈福的节日)妇女为丈夫祈福、为丈夫的长寿发达发愿,确实是出自内心的,还真不是做戏。
除了上面介绍了丧葬仪式,印度人还有在祭日祈福超度的风俗。
第一个周年的仪式叫做Shraddha Rites, 有的会在寺院里请祭司在亲友前超度诵经,仪式近似于死后第四天的超度仪式,为了已经转世的先人提供朝着更好命运发展的动力。
随后每年,只要死者的任何一个儿子尚在人世,都需要办这样的祭日仪式。不过,仪式可以在家里办,准备好一应之物:椰子、金盏花、水果、牛奶、酥油、红绳、素斋、火盆等等,请来祭司,在家中点起圣火,念经祈福。
有趣的是,祈福以后,加持的四份饭食,要分别放在菩提树下一份,喂给牛、狗、乌鸦各一份。每次超度仪式以后,我到处找牛、狗和乌鸦,平时路上有很多牛和狗,偏偏这个时候总是找不到。
菩提树被视为有生命且神圣的
要说这个风俗真奇怪,把菩提树看作有生命的神灵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牛呢?是印度人的母亲,乌鸦大概是通灵的,狗呢,又是为什么?哪位读者赐教一下,不胜感激!
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
总的来说,印度人的葬礼不是针对死者的身体做的,而是为其灵魂所而做。故而,为了亡者更好的来世,家人和朋友与其说是悲伤悼念,不如说是送行祝福。
死别固然悲痛,然而对印度人来说并不是终了,而是新生的开始。
说明:作者笼统阐述印度丧葬风俗,不排除也有纠结生死、哭天抢地的印度人。特别是面对亲人非正常死亡时,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也好,基督教、天主教或无神论者也罢,也都难免极度悲痛。这也是人之常情。
本文为印度通编辑部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授权。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