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退市背后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蓝科技观察】最近,“蝴蝶效应”现象又有了新解释。
有网友调侃称,因为外卖的兴起,对泡面销量造成了严重冲击,最终导致作为盖泡面神器的Kindle销量下滑,不得已退出中国市场。
调侃归调侃,当亚马逊官宣将于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的运营时,不少网友开始怀念吃灰许久的Kindle,进而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自我反思:Kindle退市,真的是我们不爱读书了吗?
Kindle退市的“锅”,还得自己背
在笔者看来,“自责”大可不必。也许我国的数字阅读市场发展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断然不会和Kindle退出中国市场有太紧密的关系。或者说,Kindle从战略布局,到软硬件服务,都与日益蓬勃的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背道而驰,才是Kindle失利的关键。
先看数据,在今年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各项数据相较上一年度均稳定增长或基本持平,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
伴随着中国数字阅读发展浪潮的,是日益壮大的电纸书硬件产业规模。根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全球电子纸市场分析季度报告(Global ePaper Market Analysis Quarterly Report)》显示,2021年,全球电子纸模组出货量为2.1亿片,相比2020年增长29.1%;终端产品市场规模为113亿美元,相比2020年增长超过32.9%。
其实从市面墨水屏产品的选择上,普通用户也能感受到墨水屏市场的旺盛生命力:如果在七八年前,如果你想选择墨水屏产品,除了Kindle几乎没有可选空间。但是在2022年,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墨水屏品牌、产品实在是太多了,海信的阅读手机、彩墨屏手机、音乐阅读器;科大讯飞、华为的墨水屏平板;掌阅、文石的阅读器等。
其实只要你用过国产的墨水屏设备,就能发现Kindle的弊端所在。首先自营书店的资源相对匮乏,虽然官方宣称有70万册电子书,但对于口味不一的消费者来说确实不算丰富,更不用说Kindle几乎没有任何网文阅读体验可言。
其次是交互体验,用户从手机切换到Kindle paperwhite、Oasis等产品,在操作交互上就能感受到跨时代的差距。落后时代的硬件同样是硬伤,最新的Kindle Oasis第三代产品,依旧没有扬声器功能,对有声书的支持仍然糟糕。
其实亚马逊在中国的本土化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硬伤。早期的亚马逊电商,手握自营、海淘两大优势,却因水土不服,最终在2019年宣布退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如今Kindle的退出,几乎是亚马逊电商颓败的又一次复刻。
时代已经改变,国产墨水屏产业高歌猛进
Kindle虽然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但中国墨水屏市场的故事还要讲下去,特别是Kindle让出了相当一部分的蛋糕,必然会带来墨水屏市场新一轮的切分洗牌。然而国产墨水屏品牌流派众多,很难说哪家是绝对的第一品牌,我们只能结合Kindle败走留下的教训,来看看国内墨水屏领域的第一梯队。
在墨水屏第一梯队中,海信又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因为和其他墨水屏厂商的发展路线不同,海信是从智能手机赛道切入墨水屏领域,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体验,相较于普通墨水屏厂商更具优势。
首先是入局早、布局成熟,海信最早做手机可以追溯到2001年,2017年入局墨水屏领域,推出旗下首款墨水双屏手机A2,多年的手机研发基因,让海信墨水屏产品迅速开枝散叶,包括墨水屏手机A5、A7,彩墨屏手机A5 Pro CC、A7 CC,提升刷新体验的A9,主打音乐阅读的阅读器TOUCH,主打轻薄大屏的Hi Reader等等。
其次技术储备优势明显,在墨水屏领域,海信在电子墨水膜、前光膜、前光光源和屏幕模组等方面和业界顶级厂家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黑白显示、夜光显示、彩墨屏显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就拿A9搭载的HyperWave超波型显示引擎技术来说,这项技术有效提升了墨水屏的刷新帧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水屏卡顿、残影等痛点。当整个行业都默认帧率低是墨水屏的固有问题时,海信能够敢于向行业瓶颈难题说不,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技术底气。
除了海信之外,国内墨水屏厂商还有掌阅、文石、华为、科大讯飞等,他们有的延续了Kindle软硬件一体的策略,但选择了更适合中国阅读环境的开放生态;有的从办公、学习场景切入,将墨水屏视为补足健康办公、学习场景的最后一块拼图,但是想要开辟墨水屏的办公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为什么大家普遍喜欢用手机阅读,答案很明显:简单、易用、没有教育门槛。这个道理放在墨水屏领域同样通用。关于墨水屏行业的未来走向,我们很难断言,但至少从目前来看,第一梯队的海信,确实呈现了墨水屏市场的另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