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一)
导读:曾国藩出身寒门,家无背景,为什么能够十年七迁,平步青云?他性格耿直,自我标榜,屡屡得罪人,为什么能够在官场化险为夷,屹立不倒?本系列文章将为你揭开这一连串官场升迁背后的神秘面纱。
会试中第 恩师改名
曾国藩,原名曾子诚,字伯涵(后改为涤生,后文详述)。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名列会试第三十八名。会试结果公布后,曾国藩大喜过望,这年他二十八岁,正是踌躇满志、意气纷发之时。
按照规矩,因为殿试是等额入取,只要不是重要过失基本不会落第,所以会试上榜考生要拜谢会试座师(批改考卷、拟定入取名单的老师),以感谢知遇之恩。曾国藩也不例外,他梳理打扮一番后就准备了一些礼物,上门求见会试主考官、座师穆彰阿。
穆彰阿是何许人也?他可不是一个简单人物。
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副部长)、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理藩院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首席军机大臣兼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总理)等职。
穆彰阿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他生平有两大爱好:
第一,喜欢主持各种考试,招收门生。
历史记载“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复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
众所周知,官场的四种关系较为紧密,分别为:血缘关系(包括姻亲)、门生关系、故旧关系、乡党关系。穆彰阿作为满族人,血缘关系和故旧关系不用说,通过代代传承肯定是盘根错节、遍布朝野,而乡党主要是以八旗中的镶蓝旗为主。
但是穆彰阿的这些关系大多是满人,在清朝的中后期“满人不堪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穆彰阿在逐步掌控大权之后决定依靠“门生关系”打造自己的人才体系。
第二,重视年轻人才,有收罗人才以为党羽的爱好。
穆彰阿只要看到才华杰出之人,马上就会表现出“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风格。同时,穆彰阿会帮这些有才华的人指点迷津,捋一捋思路,让这些初出茅庐的小年轻如沐春风,大感知遇之恩。
所以,经过多年经营,穆彰阿的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被号称为‘穆党’。
曾国藩提着准备好的礼物来到穆彰阿家里,叙过师生之礼后,两人坐在客厅喝茶、闲谈。经过短暂的交流,穆彰阿敏锐地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步履稳重、举止端庄、修养过人,未来具备很大的官场潜质。
想到了这一点穆彰阿准备加强一下师生关系的粘性,进一步笼络曾国藩进自己的未来人才库,于是说道:“子诚啊,我看你的文字气势敦厚,将来一定大有前途,成为国家栋梁。不过,你的名字‘曾子诚’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未来殿试之后你就是新科进士,最好的捷径是进翰林院当庶吉士(相当于现在的高端人才储备库),这样你的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不过翰林院那里有一些潜规则,喜欢入取一些名字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进士,我建议你改个名字,未来也许关键时刻就能顶大用。”然后给了曾国藩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曾国藩听到这番话,愣了一下,心想:京城的水可真深啊!如果不是今天碰到内行,未来败都不知道败在哪里。不过,这正是一个好机会,可以拉近跟这位朝廷大老、座师的关系。于是马上站起来恭敬地请教:“多谢恩师指点迷津。不过学生才疏学浅,暂时想不到好的名字。如果恩师能够赐名的话,这将是学生的最大荣幸!”
穆彰阿捋须一笑,暗暗点头:这个学生果然也是一个明白人,闻弦歌而知雅意,有前途。
穆彰阿站起身来,在客厅里来回踱步,灵光一闪:“子诚,你将来会是翰林,我朝的宰辅之臣大半出于此地。你以后要有大志向,不要把自己局限于一个才子,而要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之才。我就为你改名为‘国藩’,取做‘国家藩篱、朝廷重臣’之意,你觉得怎么样?”
曾国藩大喜,纳头便拜:“多谢恩师赐名,从今天开始我就叫曾国藩了。”
穆彰阿略微颔首表示满意,又道:“国藩,关于殿试你要认真准备,皇上重视理学,喜欢克己奉公、举止稳重的人,你写文章切记不可洋洋洒洒,太过于意气纷发,否则的话皇上会觉得你性格不稳重,可能对你的名次不利。”
曾国藩听到这一番暗示,马上躬身肃立:“谨遵恩师教诲,学生必将铭记在心。”
殿试遇挫 朝考一等
然而,殿试还是发生了一些意外。
曾国藩依照座师穆彰阿的指点,殿试考得很不错。文章大气磅礴、有理有据、稳重敦厚、滴水不漏,很符合道光皇帝的心思。
道光皇帝阅卷时也觉得这个考生很不错,是个有思想的人才,可以找过来聊一下。
见面一看,道光却大失所望。为什么?因为曾国藩面相不好,长了一对三角眼。更要命的是道光皇帝在成长过程中最讨厌的人就长了一对三角眼,所以他本能地非常厌恶这种面相。
见到曾国藩是这种面相,道光帝兴趣大减,跟曾国藩稍稍聊了两句就让他退下。大笔一挥,结果曾国藩殿试名次就很靠后,只取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虽然殿试名次不理想,但不管怎样曾国藩还是有了身份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由百姓到官员的华丽转身。
阅卷完后,道光皇帝回到后宫想了一下,觉得自己是个皇帝应该有大格局。那个考生确实潜质不错,自己不能因为个人好恶原因而压制他,这样也许会错过一个人才。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不是仁君所为,以后有机会要想办法补偿一下。因此,曾国藩算是在道光皇帝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印象。
在进士分配考试时又是穆彰阿主考,曾国藩这次考试文采不错,而穆彰阿又有意要栽培他,故他被定为第一等第三名。
道光皇帝在审阅名单时看到曾国藩的名字,想起前事,大笔一挥擢升曾国藩为朝考第一等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不要小看这一个“只擢升一名”的小动作,官场中领导的很多动作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很深涵义的。一旦信息不对称站错了队,身败名裂是理所当然。
所以,官员们对于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很谨慎地思考、反复揣摩,心想大人物肯定不会做多余的事,于是很多官员马上推断出曾国藩是一个“简在帝心”的人物。曾国藩因祸得福,这让他后来在翰林院的履历顺畅许多。
因为明清两朝的潜规则,不入翰林院(顶级人才储备库)基本上将无缘于宰辅(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所以大家对翰林院的资历都极为看重。从此,曾国藩取得官场上关键一步的胜利,为未来打开了广阔的晋升空间。
任职翰林 标新立异
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相当于顶级人才见习生)后,曾国藩工作上谨言慎行,兢兢业业。但是这一段时间曾国藩经济上比较困难,因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任实职,所以福利待遇较差。
他一年的基本工资只有三十多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三万元),而且还不能足额发放,经常打折然后发放一些儿卖不出去的东西抵工资。
曾国藩这时期的手头很紧,处境可想而知。京城居,大不易。
毕竟投身官场后人际交往很多,同僚、朋友之间的婚丧嫁娶、娶妾生子,谁都逃不掉各种应酬。
如此微薄的收入让曾国藩捉襟见肘,所以他一方面不得不写信向家里借钱,另一方面让家里托人寄一些咸菜到北京来,艰苦度日。
同时,他自己没钱租房(清朝低级官员不解决住宿问题),就住在湖南会馆里(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驻京办,不过是商会主持的)。
但是,因为曾国藩家境很一般,家里只是勉强过活、略有盈余的自耕农,老家的那点钱哪里够北京花费。而且曾国藩自感当官后成为家族的骄傲,在老家已经是后辈的学习榜样。如果自己不能支持家中反而要依靠家里接济,万一传出去很丢人,所以几次以后就不再向家里伸手要钱。
过了一段时间,曾国藩实在没办法生存,就在会馆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因本人囊中羞涩,以后凡是一些无聊的宴饮就恕不参加,大家请见谅。
此告示一出,曾国藩马上名闻京城。很多同事、朋友都来劝他不要这样做,说这个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曾国藩置之不理,依旧坚持己见。
(篇幅所限,留待后续)
下期导读:《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二)》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