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六)
导读:曾国藩向唐鉴虚心请教读书、修身之道,唐鉴尽心点拨,指导曾国藩立下“修身十二条”,并建议他向倭仁学习。曾国藩被唐鉴、倭仁两人的“修身大法”搞得精神恍惚,终于确定自己无法成为圣人。因囊中羞涩,曾国藩谋划外出主考乡试,因缘际会结识了未来的权臣肃顺,从而为未来湘军的发展壮大布下关键一枚棋子。
(接上期)
修身之道 唐鉴点拨
曾国藩拜唐鉴为师后,开始认真向唐鉴学习学问、修身之道。
又是一个休沐日(类似于周末休息),曾国藩来到唐鉴家中,两人叙过师生之礼后,在会客厅坐下喝茶。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恩师,请问您一下如果我想在读书、修身方面出类拔萃,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读哪些书最好呢?(检身之要,读书之法究在何处)
唐鉴喝了一口茶,悠然说道:“当然是《朱熹全集》了,这本先贤巨著是我们理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我们‘理学学派’开展学习的纲领性书籍。这本书你一定要认真读熟、读透,并且以之指导你的学问、实践、为人、处世,你千万不可以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最宜熟读,身体力行,切不可浏览)
唐鉴又说道:“知识分子修身的办法,主要是‘整齐严肃、慎独自省’八个字,你只要好好领悟,未来肯定会有大收获的。而对于读书来说,要一本一本地读透,未来才可能融会贯通。”(检身之要,检摄在外,持守于内。读书之法,在专一经,能通则诸经可旁及)
曾国藩听了唐鉴的这番话,头脑更加懵了,弱弱地问道:“恩师,您是理学宗师,思想深邃,学问精深,但弟子才疏学浅,听您这样一说,我更失去了方向。您是否能能帮我制定一套可执行性强的‘读书、修身条例’,我直接按计划执行就好。”(昭然发懵,言弟子如迷途之孩童,不知从何起步)
唐鉴闻言,给了曾国藩一个鄙视的眼神,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涤生啊,我原来听说你的学问功底很不错,很多同乡友人都向我书信推荐说‘你在理学方面有深刻的见解’,想不到你的学问、见解才刚刚达到入门的水平。这说明你的人脉不错,情商很高,大家都愿意为你说好话。既然已经这样,以后你要一定加倍努力,不要让我失望。”
曾国藩听了唐鉴的这一番话,脸一下就红了,心里暗想:季高(左宗棠的字,但实际上是胡林翼在背后出谋划策,曾国藩现在还不知道)的谋划是没问题的,但打铁还要自身硬啊。现在有点穿帮,还好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你也不可能把我逐出师门,我厚着脸皮就是了,呵呵。
于是,曾国藩站起来恭敬地说道:“恩师的话,我一定认真记住,并努力去做到最好。”(先生教诲,生铭记于心)
唐鉴再喝了一口茶,对曾国藩说道:“涤生,过去的事就不说了。从目前情况来看,你虽然很勤奋好学,但是读书、修身有点杂乱无章,不够系统,所以我建议你重新开始读书。
你就从《朱子全集》入手,先专一经,力行修身,再循序渐进,以读史书为主,批判吸收其他著作,最后与自己的心交流,达到圣贤的地步。
另外,你有机会要多读读地理、兵法,有朝一日,万一有风云际会之时,可当大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缺一不可。
同时,写日记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是写日记你不要记流水账,要有格式和规划,这样才有价值。
一方面你可以记录自己做过的事,以后能通过这些事项的后续发展不断揣摩前面做法的对错,引以为鉴;
另一方面你能够对自己的隐秘思想、人性弱点进行拷问、剖析,直面内心。对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君子慎独、自省是修身的关键。”(鉴于往事,问于阴思,达之道也)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恩师唐鉴谆谆教诲的一番话,曾国藩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然后他在唐鉴的指导下立下“修身十二条”,又写下《立志箴》、《居敬箴》、《主敬箴》、《谨言箴》、《有恒箴》各一首,悬挂于书房,开始坚持修身。
一、主敬。整齐严肃,应事不杂。(制定规划,做事有条理)
二、主静。每日静坐,如鼎之镇。(每天静坐冥思,保持思想空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每天早起,绝不恋床)
四、主专。读书不二,不可它循。(专心致志,读完一本再读其它书)
五、主恒。每日读史十页,有事不断。(每天不间断地研究历史)
六、主省。坚持日记,三省吾身。(写日记,有针对性地自我反省)
七、主文。每月诗文数首,不忘其本。(坚持写作,锻炼笔杆子能力)
八、谨言。刻刻留心,惜字如金。(说话谨慎,小心多言误事)
九、养气。气藏丹田,光明正大。(修养知识分子的气度)
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食。(减少欲望、不加班、不暴饮暴食)
十一、作字。饭后作字,笔墨应酬,皆为功课。(勤练书法,不间断)
十二、早息。夜不出门,切戒宴饮通宵达旦。(不参加夜生活,早睡早起)
曾国藩一看这么严格的读书、修身计划,倒吸了一口气,诺诺地说道:“恩师,这个要求有些严苛,学生怕一时无法达到。”
唐鉴捋了捋胡须,调整了一下面部表情,严肃地说:“涤生啊,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既然你立下圣贤志向,就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应有畏难情绪,这是为学、修身之大忌。今天回去把《孟子篇》抄十遍明天交给我。”曾国藩马上额头出汗,鞠躬应是。
唐鉴闻言,捋须微笑,心想:“小子哎,你也有今天?当年我就是被老师这样激励的,律己、修身过程差点把我搞得精神崩溃。现在终于轮到我来正义凛然、斩钉截铁地跟你说这种话了,哈哈哈。多年媳妇熬成婆,你怎么可能逃过这一关?畅快,爽气!”
唐鉴又调整了一下心理活动,说道:“涤生,在修身之道上,倭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要向他多多学习。”曾国藩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谨遵恩师教诲。”(宜问于倭仁,砥砺求教)
求教倭仁 亦师亦友
按照唐鉴的指点坚持了一段时间“修身”,曾国藩感到很痛苦,仿佛人生失去了意义。
更关键的是这种痛苦的日子根本看不到头,所以他捋了一下思路,觉得也许倭仁的办法更靠谱一些。于是,曾国藩上门拜访倭仁,请教“修身之道”。
想不到的是倭仁在“修身之道”上更加“高标准、严要求”,再加上他自己有超人的毅力,以身作则,导致曾国藩后来进退两难,直接被搞崩溃了。
比如,唐鉴和倭仁都建议“静坐冥想”,但唐鉴规定的时间是半小时,而倭仁的规定是半天。“静坐冥想”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困难,没有专业素养的话很容易睡着。
曾国藩有时“静坐冥想”睡着了,如果唐鉴看见会给他披上一件衣裳,如果倭仁看见会直接踹曾国藩一脚,然后再勉励他一番:“涤生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了,还说什么胸怀大志、成为圣贤?今天回去把《孟子篇》抄十遍明天交给我。”
倭仁像唐鉴一样激励了曾国藩一下,心中暗爽。而在这么“高大上”的理由之下,曾国藩不得不苦苦坚持。
每次睡着醒来后,曾国藩都会把自己梦中的事情和当时心中体会写到笔记上,比如升官发财、位列人臣、娶妾生子的美梦等等。然后面对自己不纯洁的心灵,边翻笔记边骂自己,还找来倭仁老师一起骂。
从此,翰林院多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倭仁和曾国藩师徒边走边“对骂”,吃瓜群众纷纷像看见国宝大熊猫似的地围观(倭仁、国藩修身,道路言争,时时忿然,众人侧目)。
过了一段时间,这种“自虐式修行”把曾国藩折磨得精神恍惚、疲惫不堪,崩溃了。
他躺在床上捋了一下思路,幡然醒悟,终于确定自己做不了圣人,这种事以后还是激励更年轻的“有志青年”去干最好。
于是,曾国藩决定把修身的难度减半,而把精力主要放在“理学之道”的研究上。
这样一来反而让曾国藩的学识蒸蒸日上,成为翰林院数一数二的人物。这期间胡林翼通过左宗棠的多次介绍和鼎力推荐,终于决定跟他心目中的“二愣子”曾国藩交流一下。
于是,胡林翼跟曾国藩开始书信往来成为“笔友”,并赠送给他一套《陶文毅公文集》。曾国藩如获至宝,整天爱不释手,精心研究。
通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跟随唐鉴、倭仁(亦师亦友)两位老师的深造(后期曾国藩把难度减半),修身的效果显现,这让曾国藩减少了很多倔强之气,增加了知识分子的温和之气。
严格的自律修身既让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得到升华,也吸收了很多理学之风的“为官之道”。
身体、精神洗礼式的的历练改变了曾国藩的很多缺点,让他的学识和人格更加饱满,更加符合传统知识分子的标准,从而在京城名声鹊起,获得翰林院上司、同僚的好评。
国藩升迁 四川乡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国藩升迁为翰林院侍讲(正六品),职责是为皇帝和太子讲学,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
可以说,如果没有后来胡林翼的点拨和湘军战场的历练,曾国藩只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传统知识分子(这种人在历史上不胜枚举,曾国藩在学识、修养上甚至算不上杰出人物),而不会成为改变历史的大人物。
时势造英雄,因为湘军崛起曾国藩无意中成为了“跨界人才”——文化界军事能力最强的人和军事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
赫赫军功之下凸显的自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他像埋藏在沙中的金子一样高出同侪、熠熠生辉,从而名载史册。
这期间曾国藩的手头又开始拮据起来,以前左宗棠支助他的那笔钱经过请客、拜师、送礼基本已经花的七七八八,他寻思要想点办法捞点正常的外快。
曾国藩跟倭仁等好友商量了一下,决定想办法谋划去外地出差任乡试主考(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公务员考试主考官,当时的出差补助和福利待遇很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七月,经过谋划曾国藩被任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历程。
乡试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秀才)与监生、荫生、贡生等,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时间都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乡试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资格,凡中举人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因此,“乡试主考官”某种意义上相当于钦差大臣,去到地方主考时地位尊崇,有很多潜规则的灰色收入。为了保护乡试主考官的人身安全,彰显天恩浩荡,按照规定会有两个大内侍卫跟主考官一起出差。
而偏偏巧得很,这次跟曾国藩一起出差的两个侍卫中有一个名字叫做“爱新觉罗·肃顺”。曾国藩因缘际会与肃顺有了一段共同的人生经历,从而为湘军的未来发展壮大布下了关键一枚棋子。
(篇幅所限,留待后述)
下期导读:
曾国藩到四川乡试主考会有什么样的奇遇?他又是如何创造“连升四级”的官场奇迹,成为清朝以来湖南省第一位37岁的从二品侍郎(副部级)?请看下期文章《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七)》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