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测试UAC广告自动优化的时候,传了一大堆的UAC1.0广告,低价和低预算开始,用程序根据CPI自动优化,如果只是从单价来说,优化效果还是贼好的,在2周的时间内程序自动从我大量上传的系列里面把单价低的都跑出来了,不太好理想的全被干掉,整体预算也逐步加起来,每天新增直接奔着1w+去了,还贼便宜。
然而,等我2周左右再来查看留存的时候,哦豁!跪了.... (别问我为啥2周才看,我是真想着让程序自己跑,坚持着没动手,想着是不是还能学回来)然后我分别找了appsflyer的同学和Google咨询,分别确认了下之后感觉应该不是我们跑到老用户的问题了。确实我也没从现有的广告数据中看到retargeting/re-engagement之类的的数据。再加上分析出来的数据发现留存差的这些campaign最终曝光位置有90%跑在了第三方的inapp量上面,而另一批跑的好的campaign最终有一半来自于商店的display和搜索。仔细分析下来主要考虑两个原因导致留存差异:
1,在商店的用户其实属于下载完别的产品看到我们广告,本身这个用户可能是下载了一个相似的产品后再看到我们,相对精准点。另外考虑当地网络情况(很差),能够在商店下载的用户可能网络条件更好。再加上搜索的量,更多是接近的或者相关的用户,留存会好点。inapp都是被动看广告,甚至还有一些可能带有激励性质的流量。2,inapp的位置跑的是我本身上传的素材为主,一方面素材略夸张点了,另外也不排除这些位置可能存在一些“高科技创收”的手段。但是总归可以说明inapp的量在某些(或者多数)产品上的表现不会太好,同时我们在出低价+低预算的时候刚好会覆盖到这些“没多少人要”的版位,只要前面跑一段时间转化单价也比较低之后,积累学习下来哪怕我后面逐步提高出价和预算,系统也只是会认为我要的就是低价量,那给我的是更多这些低价的流量。最终导致我的留存怎么也学不好了,除非我的预算大到这些inapp的垃圾版位都撑不住我的预算,终于我来抢到了商店的量。2,出高价,一开始就去覆盖好的坏的所有版位(有一定概率也学歪)3,排除垃圾版位,一边跑一边排掉看起来(只能主观猜测)和我们产品可能不会匹配的app位置。4,如果你不小心已经跑1.0并且跑了大量的inapp位置,不要试图幻想在现有系列优化,直接重来。当然,作为我们喜欢折腾的人,最终靠谱的方案应该是同时去解决产品本身的问题,考虑这些低留存的inapp的人都是什么特征,最终考虑优化产品/内容之类,给他们出他们想要的功能/内容,最终才能提高留存, 这样 低价/留存 两个都得了.... (想得美,做市场的顺便做个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