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魏杂谈】成功从来不是靠规划出来的
读完了《腾讯传》,这是放在案头很长时间的一本书。正好利用假期,几乎是一气呵成的读完了。很喜欢吴晓波先生的文字,不煽情的娓娓道来,却也可以让你感受到活灵活现,尤其是对于腾讯公司,几乎每个人都不陌生,QQ是大家日常必备的交流工具,微信也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听闻到一些关于腾讯的故事,对于喜欢研究商业和公司行为的我来说,就更不陌生了,几乎可以沿着QQ刚诞生那一刻的事件一路给你讲述到现在。
要说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不是那些转折性的大事件,融资了,上市了,成为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公司了,市值突破3000亿了,等等,这些片段确实能够冲击到我们的肾上腺,甚至会产生像看影视剧时随着场景切换而产生的代入感:“如果当时我买了一些这家公司的股票,该有多好”等等,虽然会有类似的想法,但这毕竟是虚幻的,意淫而已。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感受是:腾讯从创立至今,很多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其实并不是规划出来的,几乎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当时形势所迫的结果。
我觉得这才是读书的意义之所在。
读书是为了开阔视野,其意义在于增长见识,在于开拓思维,在于你能够想到书中事件的缘由和逻辑,而不在于看到结果时的那声感叹。
没有什么是可以从一开始就规划出来的。当你站在某个位置,抬眼一望,原来这里正好有个机会,于是抓住;也或者抬眼望去发现是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一番辛苦,问题解决了,新的机会也降临了,这才是在创业中和人生中更常见的情景。在《腾讯传》这本书中,我们恰好也能够读到这样的情节。
刚开始把业务方向定位是与传呼机配套的信息中介,结果传呼行业不行了,为了生存,以帮别人建网站营生;后来移动彩信火了,依靠彩信相关业务生存了一段;因为没钱支撑用户猛增对服务器的需求,所以只能融资,让出了很大的股份比例,终于融到了资,公司活下来了;又因为股票刚上市时一直萎靡不振,于是创始团队才有机会赎回一部分股份,这才有了后期市值大涨时创始人股份不致于太少......整本书中有太多这样的情节,其实这些情节对于任何创业者、任何创业项目来说,都是经常发生的事,站在一个节点上,努力去面对,想办法去解决,仅此而已,真有百年大计并按照最初的计划一成不变的走,估计公司也得早早的消失了。
书中对3Q大战的描述很详细,很多细节还能让我们回忆起那段发生得并不久远的商业案例。在整个情节里,腾讯刚开始是完全被动的,被别人抄了后路,自己却错判了形势,没有有效的应对之策,最后迫不得已的做出了二选一的决定,终于结束了这场血战。
这让我想起同样是在吴晓波频道听过的对周鸿祎的采访。吴晓波问周鸿祎,3Q大战中很多人说是你全程策划的,你怎么看?周鸿祎说,我没有那么厉害,我可以策划自己,但总不能策划马化腾如何应对吧。我相信这才是真实的商业场景。
在商业的路上,我们不过是遇到事情然后解决问题罢了,而正是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沉淀下来之后,才累积了我们的高度。
在书中还有几个细节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的。
第一个,马化腾是“产品经理”。按书中的说法,很多腾讯的产品,小马哥都是重度用户,他会把自己在使用中的感受,反馈到产品部门,这些反馈都是基于消费者的立场的感受表达,我觉得这是一个创业项目能够成功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但现实中,我们很多人似乎缺少这种换位思考并作出应对的能力,比如回到我经常聊到的亚马逊选品,我发现很多卖家之所以选品不成功,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站在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你选的产品根本不是消费者需求的那些产品,你的表达方式根本不符合消费者的接受习惯,又怎能卖得好呢?
第二个,认知来自于偶然,经历很重要。很多人觉得懂技术很重要,其实认知更重要,而认知就是经历。马化腾开始做QQ,是因为国外有一个叫做ICQ的产品很火,沿着这个思路,有了QQ的雏形,然后,又在实践中对各项功能做出调整,出来了适应于中国市场的产品,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张小龙做微信项目时,是因为在偶然中得知有一个叫做Kik的即时工具很火,然后研究学习,形成了做微信的最初的思路......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对新事物的认知就像窗户纸,当你捅破那一瞬间,兴许只是看一眼,然后很可能就错过了,兴许你在看一眼的同时深入研究了,然后就抓住了机会,保持好奇心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如果我告诉你,我曾在2013年时卖过矿机的核心部件,你会怎么想?后来看到比特币的红火,我心里还是多少有些遗憾的,当时为什么就没有把相关的内容深挖一点点呢?
记得有一位朋友说,读书的作用重要,但也不应过度夸大读书的效用。是的,我认可这种观点,仅仅读书是没用的,需要把书中的一些思维和逻辑内化成为自己的新观点,再把这些新观点过滤,储存进大脑里,兴许有一天,你正在经历的事情有了相似的场景,然后,那些别人的经验跃然脑海,你有了一个比较快捷有效的应对之策。
这大概就是读书功效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