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政府有点后悔了
要说泰国曾经差点成为发达国家,估计没多少人会信。
一直以来,在国人的印象中,泰国就是个旅游胜地或者佛教国度,偶尔夹杂一点猎奇元素,只是很少有人会把泰国和发达一词联系起来。
事实就是,泰国曾经拥有过极其辉煌的岁月。
在那个殖民浪潮肆虐的年代,弱国很难逃脱西方豪强的魔爪,东南亚国家自然不例外。
不过,在东南亚各国中,泰国是唯一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
为什么泰国能独善其身?因为它的外交策略十分灵活。
泰国地处中南半岛中部,属于英、法、美、日多国的利益重叠区,朝南还可以影响马六甲海峡。
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据为己有,但就是因为地缘价值太高,以至于殖民者无法独自占有,无论哪方动了侵占的念头,都会被其余国家围攻。
泰国看准列强们的心思,所以在大国夹缝中左右逢源,以求生存。
如果骑墙得当,在关键时刻甚至能捞到好处。
在二战时期,泰国就曾以高超的拉扯手艺,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反复横跳,最后不仅毫发无损,还顺势扩张了一波领土。
因此泰国在当时被称为「东南亚之狐」。
二战过后,西方国家陆续将产业向外转移,东南亚以廉价劳动力闻名,所以是首选区域。
在60年代初,泰国政府开始引进外资,实行自由经济政策。
这波泼天的富贵,泰国虽然接收得比较晚,但发展势头一点也不弱,整个60年代,泰国工业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
到了70年代,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泰国经济增速才逐渐放缓。
为了刺激出口,从1981年起,泰国政府三次将泰铢贬值,并听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建议,实行「一篮子货币」的钉住汇率制度,其中美元的权重占到八成以上。
效果立竿见影。
因为泰铢汇价被人为固定,屏蔽了汇率风险,加上泰国开放的资本市场,所以吸引了全球的热钱疯狂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变得火热起来。
从1985到1995年,泰国的经济发展是世界上最快的,GDP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500美元,被世界银行列入中等收入国家。
泰国还和当时的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一起,并称为「亚洲四小虎」。
当时泰国的发达程度,一度让来这调研的中国考察团羡慕不已。
在常年高增长刺激下,泰国从政府高层到平民百姓,大家对未来都十分乐观,从而忽视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
首先是泰国的经济命脉大部分被外资掌控。
泰国本身没什么工业底子,不过是搭了一趟外资转移的便车,才一跃转为新兴工业国。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泰国就开始生产汽车了,然而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汽车品牌。
因为无论泰国工业看起来有多繁华,内核依然是外资的低端供应链。
除了基础劳动力可以掌控,其余设备、技术、核心部件和工程师全属于外企。
利润大头在外国厂商手里,泰国能捞到的,只有外资指甲缝里流出来的微薄利润。
其实在当时,泰国还有得选择。
要么是勒紧裤头带,拼尽几代人的血汗,建立属于自己的全产业链,要么像亚洲四小龙那样,深挖自身优势,走出口导向型路线,成为亚洲货物集散中心或者金融中心。
但是泰国选择了躺平,因为自由经济带来的繁荣太上头了。
为了留住外资,泰国只能任由劳动力一直廉价下去,导致国民素质始终被压在底层。
底层百姓能留给孩子的,只有代代相传的牛马精神,下一代在可见的未来没有任何翻身能力。
其实泰国这么做也很正常,毕竟躺着就能赚钱,何苦要那么辛苦转型。
如果局势逆转,不再给泰国趟赚的机会呢?
90年代初,美元一改对主要货币的弱势走向,开始变得强硬起来。
在钉住汇率制度下,泰铢只好跟随美元大幅升值。这样一来,泰国的出口就遭受了严重打击,由过去将近20%的年增长率跌到负增长。
出口下降了,就会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也就是贸易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
1995年,泰国经常项目赤字为162亿美元,占GDP8.3%。
要知道,泰国经济主要依赖出口带动,所以一下子陷入被动。为了弥补赤字,泰国只能开放更多的资本项目,借入外债。
但泰国的赤字何止这一项,从八十年代开始,泰国政府在公共支出方面就一直上不封顶。
前面说过,利润大头在外企手里,再加上税收优惠,落到政府手上的其实没多少。
为了满足无限挥霍的需求,泰国政府只能不断举债。
于是在泰国经济最火热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诡异现象,一边是全世界热钱大量涌入,一边是泰国的外债规模大幅上升。
截止1996年,泰国的外债规模已经达到930亿美元,狠狠助推了一把高通胀。
泰国经济毕竟高速发展了这么多年,对高通胀现象,老百姓倒是没过多担忧。
在经济「火热」景象的熏陶下,很多人还把钱拿出来投资理财和房产,等待着可观的利益回报。
政府债台高筑,金融过度火热,产生的泡沫是非常夸张的。
这时泰国政府有点骑虎难下了,想逆转经济颓势,就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这意味着要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而贸然放弃钉住汇率,泰铢就很容易贬值,使债务负担变大,国内经济形势有可能变得更差。
最终泰国政府决定加大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提高利率,尽力维持钉住制度。
只是高利率政策又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同样使泰国经济进一步恶化,还给金融大鳄们趁虚而入的机会。
在索罗斯眼里,金融过度火热,体系却无比脆弱的泰国,就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宝藏。
当泰国政府选择硬抗的那一刻,意味着做空泰国的时机来了。
1997年2月初,索罗斯等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第一波试探攻击,向泰国银行借入150亿美元的远期泰铢合约,然后在现汇市场大量抛售。
在大规模抛售风潮下,泰铢汇率大幅下跌,引起了市场恐慌。
为了平息风波,泰国央行动用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总算把泰铢对美元的汇率拉回了一点。
但这才刚开始。
从5月份开始,国际炒家们连续发动几轮猛烈攻势,大肆沽空泰铢。
尽管泰央行多次动用外汇储备,甚至还把新加坡也拉入了战局。
但一切徒劳无功,因为索罗斯已经摸清泰国的底牌了,以泰国的外汇储备量,根本兜不住。
果然,到6月底,当泰国消耗完最后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后,局势彻底无法挽回了。
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维持十多年的钉住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
仅在当天,泰铢的跌幅就超过30%。
泰铢崩盘只是第一步,金融大鳄们准备了那么多子弹,不会满足于只做空泰铢。
他们想横扫整个东南亚。
于是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陆续成为大鳄们的猎杀对象。
余波辐射整个亚洲,最终造成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泰国经济陷入空前大衰退,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企业成批破产。
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也是毁灭性的——
失业人数高达三百万人,大批富人阶层和中产阶级一夜返贫,每天都有股民从高楼一跃而下;
由于泰铢几乎沦为废纸,本就高昂的物价直奔天际;
盗窃、抢劫、命案频频发生,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陷入一片混乱。
可以说,此时的泰国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
这时候,IMF终于下场收拾残局了。
它对东南亚各国伸出援助之手,表示可以提供大额援助资金。
众所周知,IMF一向无宝不落,开出的每一笔援助都是有严苛条件的。
IMF给泰国开出的条件是大家很熟悉的老配方,放开金融市场和对国有资产的管制,方便外国资本进场收割。
泰国别无选件,只能喝下毒酒。
破产危机暂时解除了,但代价是,大量优质资产被跨国集团趁火打劫,国家几十年积蓄被掠夺一空。
同时人均GDP暴跌大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泰国勉强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但是被抽走的根基却不是那么容易再建起来。
泰国原本跃跃欲试,想迈过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现在却要想办法求存,别沦为发展中国家的下限。
这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陷入停滞,怎么都上不去,掉下来却很容易。
97年以后,泰国的支柱产业,已经从实业变成服务业。
既然工业卷不起,那就把精力放在旅游业上,这也是一种策略。
只要泰国保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再把旅游成本打下来,就能保持游客流量的稳定增长。
旅游业兴旺了,还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一举两得。
从21世纪开始,泰国历任政府都在往这方面努力,其中做的最出色的是他信政府。
他信上任以来,泰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不错,长期保持在5%以上,而且还实现了国家收支预算的平衡。
但最多也就这样了。
不是他信能力不行,而是它触碰到雷区了。
在顺利连任后,他信想来一场深度改革,结果触碰到泰王和军方的利益,最后在06年被泰国军方推下权力中心,被迫逃亡海外。
其后十来年,泰国陷入了频繁政变的怪圈。
根源是阶级矛盾越来越大,政府根本调和不来。
当两派势力吵得不可开交时,军队就会出马,发动政变接管政府,然后民众选举重新组阁,等新政府再次调节失败后,又发动新一轮政变,反反复复,达成诡异的循环。
泰国的经济也跟着跌宕起伏,保住稳定都够呛,就别谈改革发展了。
泰国唯一能做的,是保住旅游业大盘别崩掉。
经过两年特殊时期的煎熬,为了重振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泰国竟然想了一些怪招,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推动大麻合法化。
2022年2月8日,泰国政府丢掉坚持几十年的禁毒传统,把大麻从毒品管制名单中移除,成为亚洲首个大麻合法化的国家。
泰国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挖掘新的经济作物,从而提高农业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飞叶子来吸引游客。
实施两年后,效果如何?
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不好说,医院生意挺火爆的。
据泰国媒体报道,政策开放仅仅数天后,就出现多起滥用大麻而被送医院急救的案例。
如今这玩意在泰国有多泛滥?
2021年,泰国大麻吸食者有189万人,到了2022年,数字飙升十倍。
外来游客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会误食含有飞叶子的食物或饮料,因为在政策放开后,这种东西就如佐料一样常见。
泰国政府有点后悔了。
新任总理赛塔在去年层公开表示,会努力纠正前任政府的错误政策,并重新制定法律进行限制。
禁毒决心是好的,只是有一点更关键。
国家要想稳步发展的话,首先政权就得稳定,更迭速度跟跑马灯一样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