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深度 | AI VS 人工:东南亚电商卖家的谨慎、试水和踩坑
1、AI 是否更省成本?研究:比人工贵
2、有人大胆试水,东南亚电商+AI
3、80%仍在AI采用早期阶段,企业愿意尝试不愿掉队
2024年年初,OpenAI发布了一款全新AI产品Sora,它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指令快速生成60秒的高质量“逼真”视频,再次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推向全球热点。
高盛预测,以ChatGPT等应用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可以在10年内推动全球GDP增长7%,即近7万亿美元。AI势不可挡,但是回到现实问题,AI的使用成本到底如何?麻省理工的一份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公司要采用AI技术。但目前来看,大部分情况下企业采用AI的成本比人力成本更高。
在东南亚地区,大公司在AI采用和研发上走得更远。而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个人商家愿意尝试AI,但使用效果不一。
AI 是否更省成本?研究:比人工贵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未来5年内,约75%的公司将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同时,80%的公司计划在此期间加速自动化,一些公司甚至开始用人工智能取代整体的人力员工。而高盛估计,生成式AI最终将使当今3亿个工作岗位实现自动化。
那么,人工智能如今的使用效率和成本到底如何?和人工相比,人工智能对公司来说是否更省成本?
在东南亚电商领域,为降本增效,有些商家会使用AI工具直接生成模特和产品图片。“刚创业的时候,需要拍摄产品图,当时觉得印尼人工作效率太慢,非常执着想用Al做图提升效率,但是尝试使用Al电商做图软件生成的模特图效果很差。”在印尼从事电商工作的Fiorella向7点5度说道。
她还表示,“生成出来的模特脸部要么更像印度人,要么更像泰国,总之就很难和印尼扯上边。拖了大半个月实在等不起了,我们让团队赶紧联系摄影师、模特和studio,一天就拍完了全部70套图,3天拿到近1000张精修成片,单张算下来比淘宝找人做图还便宜,效果和效率相比AI高太多。”
Fiorella认为,如果是东南亚或拉美等跨境电商地区,真人拍摄产品图效果可能会更好,效率和成本也能在预期之内。而如果是国内或者欧美卖家,国内几个AIGC商业化做图软件还是值得试试的,人脸模型相对训练得比较成熟,拍原图+AI换脸相对成本更可控。
和Fiorella有类似“踩坑”经验的还有不少人。除了AI生成图片的工具,7点5度了解到,不少电商卖家还会利用AI制作口播视频来介绍产品,即只需要用AI换脸换语言生成“虚拟”博主,然后该博主直接以“对口型”的方式完成视频产品介绍,通过这种本地化处理来吸引购买或潜在的消费者,并引流到私域去完成消费。
有不少个人卖家试图尝试这种模式,但效果似乎并不足以令人蛮满意。一方面,模特和语言选择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有些生成的视频看着并不真实,“AI 痕迹”明显,制作过程整体上的效率反而更低。
“暂时还没有在主业务流程中引用任何AI产品,仅仅是我自己会使用ChatGPT免费版本处理一些小任务,比如产品描述或者品牌创意借鉴。” 跨境电商卖家Jerry向7点5度说道。他表示,小规模的卖家由于业务并不复杂,使用AI工具反而会增加成本。
不仅是东南亚电商领域从业者基于成本考虑谨慎选择使用人工或AI。MIT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当今世界各地的公司组织仍主要使用人力资源。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劳动力的成本目前仍然较低。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未来科技研究项目的主任Neil Thompson联合其他四位研究人员对AI自动化成本进行研究,该研究利用在线调查收集了大约800个职业中约1000个视觉辅助任务的数据。研究发现,目前仅有3%的这些任务可以通过自动化来节省成本,即AI的高成本意味着人力仍然是更经济的选择。在当前情况下,人力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而AI系统前期的投入成本更高且灵活适用能力更低。
而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部署变得足够便宜,AI的经济优势也将提高。但即使成本每年快速下降20%,企业采用自动化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影响尽管很大,但也是渐进式的。
另外,将AI集成到企业现有的业务系统中可能非常复杂,并且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和适当的资源。而人工智能的成本还在于技术需要不断更新,这也意味着升级所需的花费可能会更多。AI应用程序安全和维护、人工智能操作熟练度以及对AI岗位人才及员工再培训的成本等等也都是企业考虑在内的成本。而人工智能系统产生的错误、不准确信息以及难以吸引新用户也是一些企业不愿使用AI工具的主要原因。
目前,东南亚大多数公司很少会真正将生成式AI产品整合到核心业务中去。Tech in Asia对东南亚25名初创公司创始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该地区的许多公司对投资人工智能犹豫不决,不确定是否要增加人工智能支出,因为他们并没有看到更清晰的投资回报途径。而且该报道还显示,去年,超过52%的初创公司在生成式AI工具上的支出低于1,000美元。
有人大胆试水,东南亚电商+AI
“我们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很普遍,公司也鼓励我们使用AI提高效率且还付费购买了包括ChatGPT多种AI服务 ,我们只需申请个人账号就可以使用。” 国内某车企员工Eric告诉7点5度。“而且身边人使用AI也蛮普遍,倒是没看到有因此被辞掉的人,大家都多多少少会使用不同的AI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
在东南亚,AI已经越来越多地嵌入到各种设备、服务和平台中,应用场景也逐渐扩大。自从ChatGPT于2022年11 月横空出世以来,生成式AI技术便在商业领域极受重视。2022年,东南亚公司对生成式AI的兴趣热情空前高涨。
如今东南亚电商、汽车、餐饮等各大领域都受益于AI的发展和应用,使用其完成创建营销内容、总结报告、管理日程和电子邮件、以及分析数据等各项任务。以餐饮业为例,必胜客新加坡去年使用人工智能Midjourney生成广告海报,以节省营销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优惠产品,这一做法赢得了消费者的众多好评。
(必胜客使用AI生成的广告。)
东南亚电商领域的AI运用更广,语音客服、聊天机器人等为商家提供了更高的效率以及人工成本的削减。数据显示,49%的东南亚消费者更喜欢选择有个性化体验的品牌购物。Lazada、Shopee等电商平台也在采用AI工具提升消费者个性化购物体验。而东南亚时尚零售商 Zalora正使用AI为客户创建风格档案,优化搜索推荐产品,据称转化率提升了4-6%,该公司还将OpenAI集成到仓库管理系统,提供更高效的交付体验等。在零售领域,优衣库和丝芙兰等公司在东南亚也于线上线下推出虚拟试穿选项和个性化产品推荐服务。
调查显示,东南亚地区电商领域将AI集中运用于聊天机器人、AI支持的退货解决方案、识别欺诈活动、AI服务提升客户留存率,以及图文视频营销等。数据显示,在AI优化退换货方面,89%采用人工智能的电子商务企业表示,退货相关成本降低了 15%,客户满意度提高了20%;而零售商利用AI检测和防止退货欺诈,欺诈性退货减少了40%,平均每年节省25万美元;而德勤的一份研究也表明,将AI整合到用户忠诚度计划中的企业可以实现高达15%的收入增长。
因此,尽管东南亚整体上企业在生成式AI工具上的支出较低,付费意愿还不足。但据称约65%的东南亚初创公司表示,他们今年希望增加在 生成式AI工具上的支出,且超过60%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会或正在考虑通过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隆低雇佣成本。
而在国内,已经有公司瞄准AI直播且帮助跨境商家降低成本。来自闪剪智能的直播产品负责人陈清彬向7点5度表示:“未来AI工具的价格会越来越普惠,技术的发展目标是能够让大家用上好用和具性价比的产品。” 据悉,该公司已推出AI数字人智能播控系统BocaLive,跨境卖家只需输入商品标题和卖点,AI自动创作多语种卖货脚本,再选择合适的数字人即可开播讲解产品。而且,在线定制一个数字人大约只需30分钟。长沙一名跨境老板在TikTok平台向印尼市场售卖家居日用品,单场最高GMV可达3亿印尼盾,成本却由每月数万元支出降到千元级。
“有用AI工具的跨境电商卖家比未使用AI工具的卖家在运营流程更高效,在人力成本上有所下降。但在现阶段,卖家们其实也不需要过于焦虑,可以先构思自己现有的哪些工作流程可以使用AI,另外要考量AI的效果和现有业务需要的效果进行综合衡量。” 陈清彬强调称,对于团队持续引入AI工作流是每个跨境卖家业务负责人或操盘手要关注的,AI在跨境电商工作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高。
80%仍在AI采用早期阶段,企业愿意尝试不愿掉队
一些头部科技企业已走在了“高调”追赶AI潮流的队伍前列。
有预计称微软今年的AI投资(包括AI研发支出)可能增长近20%。Meta去年年底表示,人工智能将成为该公司2024年最大的投资领域,预计今年在人工智能领域额外投资90亿美元,年度投资目标超过300亿美元。而有消息称,英伟达有意建立一个独立的AI业务部门,专门为外部客户定制人工智能芯片。而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也在试图抓住东南亚人工智能的机会,阿里已在当地推出专为处理东南亚语言定制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而科大讯飞也表示继续扩大其大型语言模型(LLM)覆盖范围,并将在东南亚进行更多投资。
头部科技公司和东南亚本土的科技初创企业在AI工具的研发上都表现出极大热情。从各大公司推出的工具来看,主要包括如ChatGPT、Google Bard等AI聊天工具、GitHub Copilot、Notion.ai等AI代码/文字生成工具、以及包括Midjourney、Synthesia、Play.ht和最近大火的Sora等在内的AI图像/音频/视频生成工具等。
东南亚本地企业推出的AI工具范围也很广泛,覆盖客户服务、数据分析、视觉搜索、风险管理、机器人自动化等:例如新加坡Maestro Labs公司推出电子邮件助手AI工具MailMaestro帮助高效创建高质量电子邮件并提供加密功能、印尼Kata.ai采用B2B模式为企业提供AI 聊天机器人;马来西亚VOX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对话助手Sharly.ai,帮助用户总结分析文档等。
而AI采用方面,总的来看,人工智能高绩效企业(即调查者称2022年公司至少20%的息税前利润归因于人工智能的采用)和“尝到甜头”的小型企业也愿意在AI的采用上投入更多成本。麦肯锡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智能高绩效企业正在全力投入人工智能,而且,这些企业会更频繁使用AI进行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内部管理,它们也更有可能在产品和服务开发、优化中使用人工智能,并创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产品,不过这些企业并不太看重投入成本,愿意将至少20%的数字预算用于人工智能投入。
例如,GajiGesa是印尼本土的员工财务管理平台,该公司工程主管Ankur Jalan表示,该公司建立了一个聊天机器人,它已经自动化了大约80%的客户互动任务。而且AI还能帮助其编程团队进行编码,以及数据分析等,极大地提升了运营效率。该公司表示,在基础设施成本飙升之后,该公司目前已将大约5%的预算用于人工智能开发。
但总的来看,无论是AI大厂押注东南亚,还是本地企业在AI的采用和研发上意愿强。但东南亚人工智能的使用范围和采用仍然有限,东南亚大多数公司愿意探索尝试,但对于更大成本的投入仍处于观望和跃跃欲试的状态。有调查显示大约50% 的公司正在试点一些人工智能计划,而只有15%处于人工智能实施的高级阶段,且通常集中于以服务为导向的行业。在投资方面,83%的企业将不到0.5%的收入用于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嵌入到业务运营中。目前来看,东南亚80%以上的地区正处于人工智能采用的早期阶段。
对AI支出持谨慎态度的不仅仅是东南亚,据经济学人今年1月报道,尽管各大公司对生成式AI追捧火热,但2023年“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方面的企业投资仍下降了0.4%,购买技术设备等进行的“资本性支出”(capex) 也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这意味着,总体上公司并没有增加预算来获取新技术。而对比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兴起的繁荣时期,当时公司的资本支出平均增加了3%。
因此,未来AI故事发展的重点仍在于,企业何时要采用AI或何时才能将AI工具整合到公司的核心业务去。松下控股旗下负责系统开发业务的Panasonic Connect的IT 和数字战略高级经理 Hiroki Mukaino可谓一语中的, “我们的选择不是是否使用人工智能,而是何时开始使用它。而一旦他们意识到AI缩减运营成本很明显时,人工和人工智能之间的“争夺”才真正开始。” 正如越南人工智能公司FlexOs的创始人兼CEO Daan Van Rossum所说的,公司和雇员之间的“大重新谈判”也将在那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