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团队管理中那些价值千金的深度感悟!
有很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感觉自己确实变得更懒了。人也许就是这样,当你进入舒适区之后,当你每天过得很舒服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危险的时候。安逸的生活容易让自己丧失斗志,迷失方向。
这个时候需要有反思和复盘,需要让自己有点压力,需要让自己重新跳出舒适区,去接受更多的挑战。
如果跳不出来,意味着自己也只能原地踏步,而原地踏步的结果就是倒退,就是停滞不前。
对于创业者来说,一旦开始,注定了你只能拼命的奔跑,不光光是要对自己负责,要对家人负责,更要对自己的员工负责,让身边的人都过得更好,跟着自己能赚更多的钱,而不是越过越不如,越过越惨。
对于创业型公司来说,其实我自己一直都还是蛮有“危机意识”的,尤其是身处跨境电商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行业,说不定干着干着,哪方面没注意到就出问题了,哪快细节没把控好就可能给公司、给客户带来损失。
这就要求小型的创业公司的老板必须要扑在一线,盯着供应链,盯着业务,盯着运营,除非能找到靠谱的人分管每个部分。
而人又是极其复杂的,很多时候管理就成了一门难题!
有些人会说,小公司不需要管理,盯着业绩干就行了,死命的抓细节、抓流程、抓执行。
其实不无道理,但是我认为不全对!
小公司可以不需要打卡,不需要条条框框的限制,员工偶尔有个事情请假,没必要斤斤计较,把制度这块淡化,更注重的是情感沟通。
但是凡事要把握个度,有很多时候对员工太好未必是好事情,员工不一定会感激你,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你的宽容而造成了他们的越界。
人性如此,这个很正常,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感恩的。而如何把控好这种松紧尺度,其实还是蛮考验管理者的功底的。
老板天生和员工不是一类人,注定是要有明确的界限划分的。老板该有的权威是要有的,简单来说:做人过关,做事要求严格,让员工搞清楚你的底线。
前两天看到一个案例:
说为什么小的快餐店的卫生一般都比较差,而到了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地方,卫生就要好很多呢?
是因为麦当劳的员工拿的工资比小店的员工高很多吗?其实未必!麦当劳的员工更多的是时薪制,拿的未必比小店的员工多。
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就出在了做事情的标准和要求上!
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员工都是严格按照这套流程和标准去做事情的,因此你会发现最后执行的都是一样的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线就要被扣钱。
而小店的员工呢?有标准吗?没有的啊!
正是因为没有标准,所以最后造成了脏乱差,养成了低质量习惯。
而创业型的小团队要培养的就是运营的 “标准感”,这个“标准感” 囊括了很多的方面,包括做事情的标准、执行反馈的标准、客户沟通的标准。
当员工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时候,管理者要学习引导,引导员工往标准上靠。
尤其是小团队,当你达不到标准的时候,养不成习惯的时候,低标准、低要求只会害人害己。
而在运营的把控上是有一些最明显的标准考核维度的:
维度一:日常杂事的处理能力
做亚马逊经常性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链接被审核、货件遇到问题、店铺遇到问题,这些杂事的处理能力,考核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度二:店铺的数据分析能力
我会要求运营每天都会有一份数据表出来。曾经有客户问过我,为什么不用ERP软件去做分析,不是应该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工作效率吗?
ERP确实能够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是有一点大家别忘了:那就是工具永远代替不了人。
如果真的所有的ERP都能帮我们调控广告了,那还要运营干嘛呢?
所以每天的核心关键词的搜索记录、排名记录、优化记录,这些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因为这会培养运营的 “运营感”,有助于让运营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维度三:市场维度的分析能力
我们自己团队每周都会开会,在会议的过程中,我会问每一款产品的具体情况、销量情况、排名情况、补货情况、市场情况。
运营对于整体的市场越熟悉、对于产品越熟悉,最后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越大!
所以小团队不是不需要管理,而是这种管理跟大公司的流程和制度是不一样的管理模式。
小团队需要的是相对自由,需要的是人情味,需要的是做事的“标准感”。有标准才有结果,有标准才有质量,有标准才有效率。
希望在2022年,做亚马逊的卖家都能有个好收获。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市场是残酷的,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才能长久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