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捅了抄袭和数据造假门的马蜂窝,还能再回到从前么?
这个周末最大的瓜莫过于,某自媒体账号正面刚起了融资3亿刀估值25亿刀的旅游平台大佬马蜂窝。文章内容无非是发现大佬大量堆积僵尸粉、抄袭评论并diss了一波,引起了一阵骚动。
捅完马蜂窝能不被马蜂蛰几个包吗?不存在的,除非这个蜂窝已经废了或者你带了超强防护罩。
果不其然,次日凌晨,马蜂窝官方做出了反击,投诉了原文账号,并发布了PR文。
(请上下拖动此图)
而现在再看这篇文章,已经被打上了“以下内容存在争议”的标签。
围观了这么多年互联网撕逼,从来都是来来去去几百个回合,一个瓜根本不够吃,这不,原作者在被投诉后立马作出了反击,又是一顿小石锤锤在马蜂窝胸口。
石锤在手,再坚固的窝能经得起几顿敲打啊?很明显,这次的事件对马蜂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了。
毕竟是个大品牌,形象受损影响之大不可估量,于是马蜂窝干脆拿起法律武器来挽回最后的尊严。
回看整个事件, 点火的这篇文章虽然花了大篇幅用数据一锤锤把马蜂窝敲钉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实则是很大胆的从马蜂窝这个大品牌下手把自家的数据平台推了一波,短短一天,已经是10W+的阅读量和7K+的点赞。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们也在评论里各抒己见,颇有一种公开审判社会知名人士的既视感。
有看完文发现“真相”后对该大佬嗤之以鼻的。
也有对这种现象表示理解和不以为然的。
当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作者并不是真想要搞垮马蜂窝,只是想借自己数据平台发现的数据来让自己一捅而红。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公众号又火了一把(虽然他本来就蛮火的),顺带也把自己的数据平台带上位。
事实上,类似于水军和搬运这样的数据作假在国内互联网运营中其实是很常见的,比如某宝的商户就有成熟的刷好评产业链,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同一首歌也有相似评论。
国内知名博主从国外的社媒平台搬运内容到博客
关于内容搬运,下图就可以很好的理解。
至于僵尸粉,就连我们这种底层的平民,新浪都会“仁慈”的给你塞几十个僵尸粉来让你的粉丝量数据好看点。
水军、内容搬运、僵尸粉……在互联网业内都是心照不宣的事,特别对于像马蜂窝一样的创业公司来说,无根无底,只能靠好看的数据来获得资本和用户的重视,这样看起来似乎也无伤大雅。马蜂窝的确也借此做到了,2018世界杯砸下的几亿广告费是资本的推动,也让全国人们记住了它。
我们不是在支持水军、搬运内容、刷账号,如何从马蜂窝这次的事件里发现根本所在才是值得思考的事。即,如何更快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事业更加顺畅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千多年前的孙武就已经提出过这种战略,更何况节奏紧张光速发展的现代,如果你还是个小白的话,不去参考竞争对手怎么走,光靠自己是很难杀出重围的,除非你有个实力雄厚的爸爸。
面对这么高压的环境,要怎么办呢?先去学习呀?书法大家也是从临摹开始练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腾讯一直被诟病抄袭模仿,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成为BAT巨头之一;再看美团之于Groupon,滴滴之于Uber,从学习起家,再做出自己的差异化,最终通过经验的累积和精心的运营来获得成功。
“抄袭”式的学习本身是无罪的,与其说是抄袭,不如说是学习,当然涉及到明显的专利著作就不要去碰了。Idvert广告数据分析平台就是这么一个为广告主提供学习机会的工具。目前主要集中在Facebook电商、APP/游戏类广告,拥有110多个国家的数亿广告数据量,每天有上百万的数据更新,除了看到广告素材,还能看到该广告的URL、落地页、受众分析等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新手广告主来说,跟着自己的竞争对手,可以看看他们的素材和落地页是如何制作,如何达到如此高的数据量,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跟投肯定不会错。
此处特别提到的是电商广告主,一键COD(货到付款)和FP(大牌同款)的功能也能省去不少心力。
COD和FP的落地页制作也让很多卖家无从下手,不妨看看大卖的落地页是如何制作的吧,落地页的门门道道也是可以研究并学习到的。
小透明需要借助巨人的肩膀,但不要一生都依赖巨人,自己成长为巨人才是终极奥义。Idvert授予的是鱼还是渔,取决于各位的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