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河已开!新加坡首肯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进军当地零售金融
接下来你将读到:
1 海外金融科技企业进军新加坡零售金融服务
2 中国金融科技出海,是树敌还是标杆?
3 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式金融创新输出
【7点5度】第376与您见面。本文共2338字,2张图片。
1
品钛海外子公司狮城报捷
今年3月底的时候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颁发了三张虚拟银行牌照(virtual-banking licenses),并于4月9日向金融科技公司WeLab颁发了第四张牌照。而就在不久前,终于轮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力了。
今年3月25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向一家面向新加坡消费者金融的科技公司颁发了资本市场服务(CMS)牌照。这虽然并不是新加坡第一次向金融科技公司颁发CMS牌照,但这是新加坡金管局第一次给金融科技公司解开了以往的枷锁,允许他们将业务覆盖至零售金融领域。除此之外,这次“首开先河”的最亮点是,这家刚拿到牌照的公司Pivot,背后是中国资本,由中国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品钛科技和香港大亨李泽楷旗下的地区性保险集团香港富卫集团(FWD)合资成立。
这也意味着,从中国输出的金融科技企业已经跃跃欲试,在进军海外零售金融市场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与传统银行正面“刚上了”。
2
新加坡金管局敞开了怀抱
此前,新加坡金管局在2018年10月修订了CMS牌照指南,允许初创企业申请CMS牌照,并且为它们降低了申请的门槛,比如说其免除了常规要求的10亿新元(约50亿人民币)的管理资产体量和满5年以上的业绩记录。此举可谓是“体恤民情”,稍微牛一点的初创公司管个50亿也许不是问题,但是要有时间限制就太强人所难了,所以降低这个门槛,理论上是发出了一个重要的讯息:欢迎你们。这可是香港金管局都没能给的大福利,可见新加坡争抢亚洲金融科技一哥的决心有多强。
当然,为了提供一个本地市场和外来新兴企业的磨合期,目前获得CMS牌照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理论上只能提供主要面向中国内地的离岸投资者,而不是新加坡当地人。这也很合理,新加坡政府开门的前提就是先让外国投资者当一回金融科技的“白老鼠”,规避对本土投资者的风险。不过小罗盘认为这绝非出自恶意或者是自私,反而是一个很好的过渡,让更熟悉这一套的中国投资者作为带头吃螃蟹的人,如果好吃,最后就开放给大家吃呗。
回顾一下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新加坡的足迹,第一个获得CMS牌照的是陆金所国际(Lu International),这是平安集团旗下P2P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的海外子公司。
陆金所国际于2017年1月在新加坡注册成立,仅6个月后就获得了新加坡金管局的限制性CMS牌照(限制性的意思就是上面提到的不能针对零售金融市场)。而现在Pivot获得的CMS牌照会更自由,不知道陆金所的牌照会不会也可以同步升级。
3
树敌还是当标杆?
有人欢喜有人愁,有本地银行的管理层发言反对,大意是Pivot的商业模式从来都不是针对中国用户的,这简直就像是在本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自家后院吹响了竞争的号角。
据传,有银行高管对新加坡的监管机构向强大的中国竞争对手开后门一事非常不满。SoHo Capital首席执行官,主导过多个财富科技项目的Frank Troise表示,一些老牌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为公平起见,应该设立同样的标准。”言下之意就是想表达对新加坡监管机构给科技企业降低准入门槛的不满。
还有一些银行认为如果一定要为科技企业降低门槛,是否可以一视同仁,允许星展银行(DBS)和大华银行(UOB)等对数字科技同样在行的银行也可以享受一样的待遇,获准去申请只针对移动设备用户的CMS牌照。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Frank Troise还指出,获客成本可能是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因为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已经有了自己习惯的银行服务提供方,要从这些传统巨头手上挖客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小罗盘认为,无论是树敌还是当标杆,竞争是少不了的,但让新兴企业带动传统企业一起改革,前期的竞争必定有人赚有人赔,但长远来看未必是坏事,起码能通过教育市场来打开科技赋能金融的先河。
4
新兴企业面对金融产品限制
品钛财富管理业务首席执行长郑毓栋表示,新加坡金管局是去年12月向其发放的临时牌照,同时也要求品钛阐明如何保护客户数据、增加产品适用性和提高业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对放低准入门槛的平衡,新加坡金管局限制金融科技企业提供的产品类别,目前它们提供的金融产品必须要满足金管局的“Excluded Investment Product”的要求。
因此,Pivot计划推出面向散户投资者的ETFs(交易所交易基金),主要是美元或欧元计价的产品, 因此当地投资者将要考虑到会面临汇率和投资集中的风险。相反,本土竞争对手星展银行今年2月推出了其数字化投资组合平台,不仅向散户投资者提供ETF的在线服务,还提供股票、债券和主动式管理基金服务,从产品层面更加丰富。
5
从B2B到B2C
品钛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提供人工智能投资为主的服务,目前客户包括民生证券、南京银行、郑州银行和国元证券。他们也通过技术来辅助自己的财富管理业务,依靠其算法让客户在市场低迷时期继续做出投资决策。品钛还向大华银行的数字部门提供技术,但获得了牌照的合资公司Pivot想做的并不止于此,它已准备好向B2B以外的业务进军,与当地银行展开正面竞争,争夺新加坡的散户,而且很有可能会利用这一点作为进军其他市场的跳板。于是,品钛一方面是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另一方面又通过子公司与合作方展开竞争,小罗盘只能说,贵圈真是相当复杂。
不过,Pivot这样的公司要在海外跑出来,靠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友好的监管机构和简单的ETFs产品。于是Pivot的下一步计划包括与当地旅行社或电信公司合作,为客户提供储蓄产品和货币基金(但不是作为“基金”营销,而是作为一种服务,就像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一样)。
然而,计划是否能赶上市场和监管的变化还是未知之数,我们当然希望看到中国出品的金融创新能在海外顺利开花结果,不过怎么落地,落地后又怎么跟着当地的规则一步一步“玩”下去,这一切都还要摸着石头过河,而且从一个市场到另外一个市场,还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DIGFIN发表于4月10日的文章《MAS opens door for China tech to go after local retail》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