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版拼多多倒闭了,挥霍完5亿美元,发言人: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被中国网友戏称为“美国版”拼多多的Brandless倒闭了。
曾经的辉煌
Brandless是个很有意思的名字,翻译过来叫做无品牌,要是接地气点的话叫它“没牌儿”也可以。
它成立于2015年,2016年获得了天使轮和1600万A轮融资,2017上线后,很快就在7月拿到了3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8年7月,上线仅一年的Brandless又拿到了愿景基金的2.4亿美元C轮融资,该轮投资将Brandless的市值提升到了5亿美元。
Brandless通过调研发现,产品价格有40%是大品牌公司为弥补品牌宣传和销售渠道费用损失而提高的价格,这一价格在美容美妆行业更是占到320%,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于是Brandless就采取一种消除品牌本身价值的经营理念,主打物美价廉,每件产品售价仅为3美元,而在价格比同类商品低40%的同时,它还十分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
由于物美价廉,上线后很快就收获了一大批用户。
和拼多多的相似之处
而Brandless被网友戏称为美国版拼多多是有很多原因的, 除了低价外,Brandless和拼多多最相似的就是它的的营销手段。
在主打物美价廉收获大量用户的同时,Brandless也充分利用社交推广的方式获取用户,以裂变以及口碑营销吸引到更多消费者。
而Brandless的这一社交营销方式非常成功——据《福布斯》报道,有23%的用户从社交平台进入Brandless购物,作为对比,Brandless 同类型公司的这一数据,只能达到2%到 4%。
同时,Brandless每季度还会公布一个报告,上面会标明同一件产品在Brandless与其它购物平台的价格,让客户更加直观得感受到它价廉的优势。
同时Brandless还通过简化包装、生产、经销环节来节约成本。
但这样的公司最终还是倒闭了。
美国版“拼多多”的败因
不够到位的品控是Brandless失败的导火索。
消费数据分析平台Second Measure曾有报告指出,Brandle产品出现过汤匙从手柄上掉下来、玻璃容器配送时摔碎甚至割破用户手指的问题。
这个问题导致Brandless平台的复购率急速下滑——2019年5月的客户数量比2018年同期减少了26.5%,整体仅有17%。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和Brandless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有关。
虽然Brandless主打无品牌,但经营着400余件商品的Brandless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在复购率过低的情况下这些经营成本无法得到覆盖。
而仓储成本又因为Brandless的“无添加”导致货品大量腐烂,造成严重的库存浪费。加上平台本身物流配送能力不足,一件商品需要3—12天的时间才能送到等等不利因素,公司的经营在上线两年后就陷入了死循环:一方面,复购率不高,导致高昂的成本无法被用户持续的买单所覆盖,另一方面,公司为求经营而削减产品成本导致的产品质量不佳,进一步加速了复购率的降低。
最终只能选择倒闭。
关于公司的倒闭,Brandless官方发言人给出了两点解释:一是目前DTC领域的市场竞争太过激烈,这是DTC领域的特质;其次,是因为Brandless的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前者有美国本土的因素,细究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后者是很好理解的。
同国内电商龙头阿里做比较的话,可以明显看出Brandle无法控制自己的成本的弊端。
从本质上讲,Brandless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在无品牌化后的新品牌。
由于产品都是公司自己生产,为了便宜而付出的额外成本也需要公司自身承担。
便宜商品的本质是强大的供应链,但可惜的是Brandle在这方面并没有抓住发展机会,也没有打造好自己的护城河,最终被日益增加的成本和不断下降的口碑所吞噬。
毕竟用自己的钱买便宜的噱头,终究是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