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物流海外最后一公里派送给物流企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以美国市场为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天的电商包裹数量大约有500万个,吸引了不低于10家的华人背景的物流企业在美国起网投身于电商包裹的派送。电商订单密度起来之后,自然就会蕴含着较多的机遇留给物流企业去挖掘。
其实不止美国,随着电商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海外的很多国家如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法国、英国等国家都涌现了这样的机会,这就吸引了很多企业如火如荼地去做海外最后一公里派送。
过去几年,中国国内电商物流的发展在信息化、智能化、全网应用、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确实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行业领先优势,将这些好的做法、模式以及先进的科技复制到海外肯定是具备一定的行业价值,但这里面企业需要注意国内的模式要去跟海外的本土化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方面需要深入探究与思索。
首先,海外的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海外对于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合法运用、环保要求、财税合同等方面都和国内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国内,企业会更加注重效率,但在海外,只有先将这些合法合规的事情做到位,才能去追求效率。
其次,人力资源问题。物流企业想要出海去做最后一公里派送,就会想着将国内的团队派遣出海,但如果从国内派遣人员过去,可能会面临当地语言不通、不了解当地文化和行业现状等问题;如果从海外本地招募团队,又容易面临当地人才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物流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在海外找不到适合企业的人才。
另外,很多物流企业在做最后一公里派送的时候只着眼于几个头部电商平台的机会,例如给SHEIN、TIKTOK、TEMU、速卖通、Shopee等头部平台量身定制出海,从而带来物流订单增量。
首先,在物流企业海外起网的阶段,短时间内需要一个大量的货量,选择跟平台合作,服务于头部电商平台的出海需求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企业也要注意到,现阶段,平台在海外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以及供应商选择还不够丰富,导致平台在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服务商选择上并没有表现得非常强势。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海外最后一公里的建设,平台开始拥有更多物流化、多元化的供应商选择之后,平台一定会开始不断地压价,最终很有可能导致很多最后一公里的派送公司被电商平台“卡脖子”。
如果某一天,某个电商平台突然将线上订单推送的接口关掉,企业全网的货量或将因此减去一大半,从而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和亏损压力。后续为了拿回平台的货量,企业会进一步丧失定价的主动权。这是很多最后一公里派送商在承接电商平台订单量时都会面临的挑战,尤其在一些欧美国家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接下来的2-3年,欧美市场一定会迎来最后一公里的价格战,预计美国市场可能会率先迎来价格战,随后欧洲市场,物流企业也将陷入新一轮的价格战中。
这种时候,物流企业之间的比拼就会放在谁家的余粮比较足。例如:企业是否是上市公司?有没有获得融资?有没有资本的支撑?等等。就好像当年极兔进入中国市场,投入了上百亿元来起网。所以,海外最后一公里派送接下来将会由价格战进一步上升到资本战,欧美主流市场将会迎来一个“价格战+资本战”的过程。
每一个物流企业都想尽快地让物流网络的货物起量,从而达到规模效应。这种发展历程和国内物流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一样的。十年前的国内物流市场,在三通一达、德邦、顺丰、京东等企业上市之前,尚有几十家二线快递公司活跃于市场,后来由于价格战的激烈角逐,逐渐退出市场。当年在国内上演的价格战,如今在海外依然会上演,而且很有可能最后还是同一批中国资本企业来做这样的事情。
因此,在海外做最后一公里派送的企业,一定要注意客户群体的多元化。虽然中国电商平台的单量很大,但不能说让这些平台的量强大到掌握企业的生存。如果做不到完全去平台化,企业可以想办法尽快地实现自身客户群体的相对多元化,例如接入海外本土客户的订单、接受更多第三方海外仓的客户等,让平台单量控制在一定的合理比例范围,从而确保企业自身的安全。
如此,物流企业才能在未来迅速地将单量扩大,建立全网规模,形成成本效率优势,从而在线下价格战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倘若价格战已然打响,而企业又恰是新入局者,那么其所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更为巨大。新入局企业需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