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下“中国制造”遭遇强劲对手?外国卖家:进退两难
据全美商业经济协会报告,美国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到2020年底,美国经济和本土企业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场衰退——10%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衰退将在2019年开始,56%的人认为衰退将在2020年开始。
显然,美国企业,尤其是严重依赖中国进口产品或货源提供的美国企业,难以在贸易战中独善其身。作为美国市场跨国采购的代表,Doug Larger和Douglas(化名)在广交会现场就美国本土企业的关税战战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Doug指出,面对无法承担的进口关税,美国企业势必会选择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工厂和供货商。“也许供应链的转移需要六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但目前美国采购商和中国工厂之间几乎没有可进行价格调整的利润空间,所以我们不得不转向东南亚地区寻求新的制造商。”
随着中国商品进口美国所面临的关税逐渐攀高,美国企业目前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将关税成本转移分摊至售价意味着削弱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原价销售则意味着产品利润的压榨和运营危机,所以绝大多数依赖中国供货的美国企业都将选择出走中国。目前包括Steven Madden(美国时尚鞋履品牌)、Tapestry(皮革公司)、Vera Bradley(箱包皮牌)在内的许多公司目前都有类似想法。
显然,美国商界深知关税战必然是一记重击,因此官方协商和申诉成为了不少美国企业的必经之路。除了早前公开给美国贸易代表的信件和白宫举行的听证会外,Doug透露目前许多美国企业正在试图对话海关,希望能够借助官方渠道喊停加税计划,其合作伙伴在近日曾会面特朗普和白宫高层,尝试扭转加税局面。但据内部消息透露,本次商议最终无功而返,美方仍坚持落实加税措施。
一直以来,特朗普扬言要通过贸易战帮助美国制造业再次成长,扭转中美贸易逆差局面。然而这一次,“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借力重振吗?答案是否定。“至1965年开始,美国市场就开始逐渐将制造业转移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40年过后,美国的制造业已经无力负担如此庞大的生产需求。” Doug如是说,“除此之外,美国当前还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是美国无法将当前供应需求转移至国内的根本原因。”
Douglas则表示,美国企业绝非关税战的收益者,特朗普的做法只是将美国市场的需求转移给其他新兴市场,而对美国企业而言,关税战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抗争。如全美制造商协会在早前文件中提及的,关税计划将使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处于不利地位,影响全美的增长以及就业。
受访中,Douglas提及了墨西哥市场在贸易战中的战略地位。
特朗普在十月初宣布了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之间的全新贸易协定——即美墨加协定,并以此取代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外媒随即指出该协定意在为特朗普政府在与中国的斗争中加大赌注而扫清道路,徒增中方的谈判压力。加拿大永明投资管理公司常务理事评价该协议是特朗普专心瞄准中国市场的预备式。而对美国企业而言,该协议或将提供将供应链转移至墨西哥的可能性。
而对中国而言,墨西哥市场也是特殊的存在。当前墨西哥对美产品输出的关税优势和中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形势相比而言是天壤之别。早前有业内人士建议中国企业在墨西哥建立代工厂,以此减少关税的负面影响。此外,中国是墨西哥的第二大进口国。值得注意的是,在加税清单上赫然上榜的机电类产品是中国出口墨西哥市场的主要产品,并且这一需求目前还在不断扩大。因此对中国企业而言,墨西哥市场或许将成为未来的可替代选择。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研究学院)
在谈及中国制造的未来时,Doug引用了马云今年九月份云栖大会上的发言——贸易摩擦不可能在在两个月、两年内解决,要做好持续二十年的长期思想准备。“对中国制造而言,也许目前局面变化并不明显,但关税战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置否,同时这会在很长的时间里对中国工厂造成打击。”Doung对此解释道,但同时,其也认同贸易战对中国制造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机会,中国制造可以借此转化内需、挖掘新兴市场。
Douglas认为,贸易战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但也不会永远无始无终,中国制造需要在这段时期朝着“创意”、“技术”、“服务”和“质量”升级。当下的贸易摩擦是为了旧制造而打,新制造则会重塑贸易规则。
也许正如马云所言,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未来的二十年中,那些用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的企业,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企业。
那么东南亚的采购商对此又是什么看法呢?
自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以印度、越南、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制造力量成为了热门讨论对象,廉价的劳动力、上升期的制造行业以及略胜一筹的关税待遇让东南亚地区成为了替代中国制造在美国市场角色的头号种子选手。然而,广交会上几位海外采购商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制造有四个赢过东南亚产品的理由。
Esschert Design的亚洲区采购代表Bram Voeten指出,中国制造的产业体系化、技术标准化使其“全球工厂”的角色无法被替代。“对于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而言,其所能够抵抗的外部压力、挑战和风险以及自身调节的能力远超过市场的想象。” Bram对中国制造仍持乐观态度,并补充道:“根据一些我们合作伙伴的市场数据分析,中国的大量产业已经从过去的低端代工进入了高端生产行列。”
换言之,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在新老交替更新迭代的时期,但完善的制造人才,完善的产品供应链、完善的研发体系,完善控制体系,仍造就了中国不可撼动的制造业霸主地位。
“有趣的是,在美国政府颁布加税法令后,许多人开始询问哪个市场将代替中国占领美国市场,然而在我看来,目前并没有出现如此强有力的对手。”Bram指出,目前东南亚各国只处于品类优势而非行业优势,生产优势呈区域分散性,并且这一优势多半是依靠资源、人口红利、产业扶助等因素。
显然,无论是越南的服装制造还是印度的电子商品生产,目前都十分依赖以来于低成本的人力劳动,与此同时,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效应。
印度采购代表Pankaj Budhiraja认为,当前印度制造业的水准无法承接大型的国际订单,而东南亚地区的整体水准也是如此。
从这一层面看,虽然越南等国的代工业日渐兴起,但工人素质较低,生产的东西质量较粗糙,尤其是功能性强、工艺要求较高的产品如高端体育服饰领域无法同中国工厂的生产水平相比。
在谈及供应链的转移时,法国贸易公司Lba-export的CEO Arnaud认为当前对美国企业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时间而是金钱,他说道:“除了寻找符合资质的工厂外,美国企业还需要大量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供应商,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也许对很多行业而言,因此增加的负担费用已经超过了征收的25%关税。目前,我们的许多美国大客户都在担心这样的问题。”
产业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它的形成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即从供电、交通到通信等渠道保证快速交货,减少资金占压,同时还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人才储备,而这些要求对于东南亚市场而言还远未达到。
文/雨果网 郭汇雯
转载请注明来源雨果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