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客上升30%?亚马逊这个免费功能更新了!
近期,亚马逊亚马逊美国站、欧洲站和日本站发布公告称:“上线了新的“订购省”管理功能。”此次更新,除了将目前和“订购省”计划有关的数据和管理入口进行整合之外,还新增了三个功能:
1.允许卖家追踪产品的“订购省”计划注册状态;
2.方便卖家更新和改动产品补贴力度;
3.及时提醒卖家有库存不足需要补货的产品。
图源:Amazon
据悉,“订购省”计划是消费者、卖家和亚马逊三赢的事情,消费者以优惠价定期免运费收到某种日常常用的产品,既省钱又省事,不用每次到用的时候再去购买,亚马逊会根据消费者的用量定期送上门,而亚马逊以此获得大量的长期顾客,所以这种订购服务非常受欢迎。对于卖家来说,“订购省”计划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以折扣的方式吸引回头客,提升复购率,有利于链接的发展。
同时,加入亚马逊“订购省”计划,卖家产品可以轻松获得曝光。参加“订购省”计划后,卖家可以为参加计划的产品设置折扣价格,亚马逊为卖家提供三个档位可选,分别是0%、5%和10%。自动注册的产品默认就是0%,卖家可以自行选择不同的折扣档位,这部分的折扣是卖家自己承担的,如果不想出成本可以填0%。
可能有卖家担心,那如果设置了0%的折扣那是不是就没有曝光度了?重点来了,不管卖家在上面选择哪个档位,亚马逊都会在卖家折扣的基础上额外补贴5%,也就是说从“订购省”计划购物的消费者可以至少享有5%、10%和15%的折扣力度。因此,只要加入了亚马逊“订购省”计划,卖家在曝光度这方面将得到一定提升。
图源:Amazon
不过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即便卖家的产品参加了“订购省”计划,也不可以用“订购省”的名义进行宣传,卖家的主图A+等都不可以出现“订购省”计划”的logo和相关文字。这是个挺容易踩雷的点。好在亚马逊会给“订购省”额外的流量入口和宣传,也算是抵消了一些负面影响。
论坛上有卖家A表示:“仅在一年里,订购省计划所带来的销售就已经在年收入中占比20%。订购省最棒的地方在于降低获客成本并提高了我们品牌的知名度。"
卖家B称:“订购省计划是一个几乎不需要卖家动脑就能得到更多的销量和回头客的项目。"
卖家C称:从加入订购省计划开始,回头客的比例从10%大幅跃升至30%。订购省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用很少的投入赢得回头客。"
如何加入“订购省”计划
……
既然“订购省”计划能给卖家带来一定的帮助,那么卖家要如何加入“订购省”计划呢?
1.卖家资格要求:要参与该计划,卖家必须拥有信誉良好的亚马逊物流账户。自2019年12月18日起,新产品的注册仅限于品牌所有者。如果卖家的设置中未显示启用“订购省”的选项,且卖家认为自己有符合要求的可补货产品,请联系销售伙伴支持。
2.如何注册“订购省”计划:自2019年12月起,符合条件的可补货产品将采用 0% 的基本折扣“自动注册”,卖家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也无需在“订购省”中手动注册产品,即可受益于该计划。如果当卖家不想使用产品自动注册时,可以随时点击管理产品页面上的“退出自动注册”。如果在亚马逊卖家后台设置中未显示启用“订购省”的选项,且卖家认为自己有符合条件的产品,也可以自行尝试联系亚马逊客服帮忙开通。
3.卖家如何设置折扣力度:消费者享受的折扣不全部由卖家提供,如果符合要求,亚马逊会额外资助部分折扣。卖家有3种折扣力度选择:0%;5%;10%;当消费者购买5件或更多件订购产品时,不论卖家提供多少折扣,亚马逊都会额外资助另外5%的折扣。注意:亚马逊给到买家的额外补贴5%,是可以跟卖家设置的折扣叠加的。
“订购省”计划的注意事项
……
虽然相对于亚马逊别的项目来说,“订购省”计划听起来像是比较容易操作和上手的。但是,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卖家注意。
1.选择合适的产品:考虑到“订购省”计划的定期送货的特点,适合“订购省”的产品是消费者常用的,能够快速消耗掉的产品。卖家要足够地了解自己的产品,看是否可以满足能够快速消耗的这一准则,选择合适的产品加入“订购省”计划。
当然非快消费品也可以参加这个项目,只是有可能卖家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消费者是可以随时更改和取消自己的订购的。
2.管理库存:加入“订购省”的卖家要格外留意自己的库存,确保自己的订购产品能够持续满足买家的订单需求,避免因为缺货而产生的取消订单的情况。同时,库存数的准确至关重要,因为卖家不仅要考虑能否满足订购数量的问题,还要注意FBA高昂的仓储费用的问题。
3.产品注册过“订购省”的计划将无法参与清仓计划。
综上所述,此次“订购省”的更新,让卖家可以通过所有SKU的亚马逊卖家中心桌面应用程序访问“订购省”。帮助卖家跟踪SKU注册状态或订阅;更新卖家资助的折扣;检查因库存不足而有丢失交货风险的SKU的状态。
同时,加入“订购省”也能让卖家的产品轻松获得曝光,从而提升复购率,有利于链接的发展。但是“订购省”计划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是否参加“订购省”计划,卖家们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从而避开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创造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