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爆单129万条!中国电热毯在欧洲卖疯了
“
欧洲人狂购中国电热毯
众所周知,目前,欧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随之而来的是,冬季取暖成了一个大难题,如何度过这个“冷冬”已是欧洲人眼下最头疼的事。
有不靠谱的欧洲政客建议民众多穿毛衣少开暖气,此法当然可笑,欧洲民众对此也满是鄙夷,他们只得自寻他法,许多人便看上了中国各式各样的取暖神器,尤其是中国制造的电热毯。
图源:谷歌
中国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1月,欧盟27国进口中国电热毯月度数量仅为18.9万条,而到7月,进口中国电热毯就高达129万条,环比增长近150%。
要知道,7月是欧洲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此时,他们就从中国大量进口电热毯,可见这种商品在当地的火爆程度。
1.东莞电热毯工厂招工扩产
据媒体报道,自今年6月份开始,东莞一家电热毯工厂就已经开始了三班倒模式,24小时不停工生产,即便如此,依然难以应对来自欧洲和北美的大量订单,只能为此扩招扩产。目前,该厂一个月的电热毯销量大约为10万条,是上年同期的3倍。
图源:谷歌
2.琴岛电器外贸火热
另外,位于青岛的琴岛电器也赶上了这波热潮。据媒体报道,该公司的外贸订单也是自今年6月开始就逐渐增多,目前月销量已超过10万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0%。并且,尽管马上就要进入10月份,依然有不少欧洲客户在询价。
在欧洲市场,琴岛电器所生产的电热毯主要销往了英国和德国,占比约为50%。
3.彩虹集团股价上涨
在此背景下,电热毯龙头企业彩虹集团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其股价近来有明显上涨。对此,彩虹集团比较低调,其回应称,公司确实接到了一些出口订单,但总体金额比较小,没有对公司收益产生实质影响。不过,正值欧洲能源危机,电热毯作为节能环保产品会有一定机会。
然而,资本市场才不管那么多,只要有利好,就会有人立即冲,9月21日、22日,彩虹集团连续两日涨停。据了解,此前,彩虹集团为了推动出口业务,组建了海外市场开拓部门和服务团队。
图源:谷歌
1.欧洲迫切需要“过冬神器”
一直以来,欧洲的能源供应都严重依赖俄罗斯,而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紧张,让欧洲长期处于能源危机的阴霾下。更糟糕的是,俄乌冲突后,俄欧能源合作项目“北溪-2”被迫停滞,这使欧洲彻底陷入了天然气危机中。
没有天然气,取暖就成了一个难题,有人可能会问,欧洲不是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吗,为何他们不用木柴取暖?实际上,欧洲人早就开始囤积木柴了,你争我抢中,欧洲的柴火价格竟也一路飙升,涨幅超过200%。
有人算了一笔账,假设一户欧洲家庭每天烧柴取暖12小时,按照10公斤木柴8欧元算,那么这户家庭每个月光取暖就要480欧洲,折合人民币达3300多元。如此以来,还不如使用低价取暖器划算。
图源:谷歌
2.中国电热毯物美价廉
欧洲人青睐中国电热毯并非盲目,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电热毯物美价廉。据介绍,目前,中国出口至欧洲的电热毯均价合人民币仅几十元左右,即便是欧洲的普通家庭,也完全负担得起。
虽说欧洲现在的电价也不便宜,但电热毯相对来说能耗较低,很多欧洲家庭还是能够负担这部分费用的。尤其是一些富裕家庭,宁愿多花一些电费,也不想烧柴。
另外,有调查显示,早在欧洲能源危机之前,中国电热毯就已经在欧洲备受欢迎了,特别是那些节能型产品。
看到电热毯出口领域如此火爆,许多中国跨境卖家可能已经跃跃欲试了。别慌!想要做这门生意,还有一些事项要注意。
1.改良
由于各国使用习惯不同,中国企业在外销电热毯时一定要注意本土化改良。如中国人一般喜欢使用铺在床上的电热毯,但是德国人却偏爱披盖式的。
图源:谷歌
2.适配
各国供电功率不同,跨境卖家们在出口时也要注意目的地供电功率适配问题。
3.认证
符合中国国标的产品,在出口至欧洲时还要注意环保标准等问题,如向欧洲出口的电热毯,就需要通过UL、964等测试,获得CE认证。
4.入局时间
受国际能源状况影响,今年外贸订单大幅提前,一些外国客户自3月份就开始下单,火热程度一直持续到7、8月,目前入局稍微晚些。
不过,现在仍有一些外国客户在询价并追加订单。有分析认为,中国电热毯在欧洲“卖疯”的势头不会戛然而止,随着冬季的到来,中国“过冬神器”的势头依然会持续。
图源:谷歌
5.多样化布局
实际上,除了电热毯,中国其他的“取暖神器”在欧洲也相当受欢迎,如空气源热泵、暖手宝、热水袋都非得值得跨境卖家们关注。
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7月,德国进口了70.03万个取暖炉,其中近2/3来自中国,价值约1.206亿欧元。
另外,上半年,海尔空气源热泵热销欧洲,增幅超200%,其主要市场包括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最近,欧盟还提出了一项规划,要在5年内安装1000万台热泵。与此同时,美国也提出了有关空气源热泵的补贴政策,这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发展机遇。
写在最后: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环节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市场刮起一股飓风,欧洲能源危机所带来的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就是一个典例。如今,一大批中国产品在欧美等世界各国市场受到欢迎,这凸显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或缺性。当然,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中国企业还需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