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比人多的乌拉圭,为什么有那么强的国足?
乌拉圭位于南美洲的东南部,地理位置相当偏僻。它北邻巴西、西接阿根廷、东南濒临大西洋,国土面积只有17.6万平方公里,和我国的广东省差不多大,但人口却只有可怜的350万,不及广东省的1/30,甚至比乌拉圭养的牛的数量的1/3还少(1200万)。
乌拉圭地理位置
在当地的土著语中,乌拉圭的意思是彩色鸟的栖息之河。
因为自然条件好,乌拉圭又被称为“南美瑞士”。同时,又因为乌拉圭的国土轮廓酷似宝石,且盛产紫晶石,所以又被称为“钻石之国”。
不过,大部分人对乌拉圭的了解,恐怕不是瑞士、钻石或者土著人,而是足球。
乌拉圭不仅曾先后多次夺得过奥运会、世界杯冠军,更在强手如林的美洲杯内战中,先后15次登上最高领奖台,是一度力压巴西阿根廷的“南美之王”。一直到今年,阿根廷才追平乌拉圭的美洲杯夺冠次数。
那么,乌拉圭的足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经历过哪些挫折?又能给如今的中国足球带来哪些启发?
01 乌拉圭简史
与其他拉美国家一样,乌拉圭也有被殖民的历史。
1512年,葡萄牙人率先进入乌拉圭,四年后,西班牙探险队到达。1726年,西班牙正式殖民乌拉圭。经过一系列反抗,乌拉圭在1815年实现第一次独立。但好景不长,1816年,葡萄牙殖民者卷土重来,1825年,乌拉圭人彻底将殖民者赶出蒙得维的亚城,乌拉圭这才真真正正地独立。
独立后,利用潘帕斯草原的天然优势,乌拉圭迅速发展起农牧业,在欧洲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快速增长,乌拉圭也凭借自己的天然优势成了重要的粮食和肉类出口大国,积累起了丰厚的财富。
2019年,肉制品占其出口贸易总额的23%以上,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牛肉供应国之一,盒马里卖的牛尾大都来自乌拉圭。
90年代以来,乌拉圭实行开放性经济政策,注重发展非传统产业,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稳步提升至70%,很快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南美洲另一个高等收入国家是前两期讲到的智利)。
在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凭借温和的经济改革及更高的政府公共支出,成为拉美少数经济保持正增长的国家。
2019年乌拉圭产业出口情况
乌拉圭的前总统何塞·穆希卡,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接地气的总统。原因是,在穆希卡任职总统期间,他将自己90%的工资捐赠给慈善机构,出行只用一辆老式的甲壳虫汽车,甚至坚持不住总统府、不设安保。
当然,在绝大多数世人的眼中,足球才是乌拉圭的主旋律。用3句话概括乌拉圭足球的发展历程,分别是:先受益于独立后经济高速发展“C位出道”,后来因经济衰退和政局动荡陷入低迷,如今在“青春风暴”下强势回归。
现代足球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伴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扩张传遍全世界。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个令世界足坛闻风丧胆的,竟然是个毫不起眼的人口小国——乌拉圭。
可以说,乌拉圭足球妥妥是出道即巅峰的典范。1903年,红党领袖何塞·奥多涅斯当选总统,当时的乌拉圭正因为畜牧业富得流油,这也给普及足球打下良好基础。
1924年,乌拉圭第一次征战奥运会,便以进20球失2球的全胜战绩,在全欧洲的注视下宣告自己的横空出世。4年后的阿姆斯特丹,乌拉圭人势头不减,卫冕奥运冠军。
这还没完,1930年,恰逢乌拉圭国家独立100周年,乌拉圭自告奋勇地拿下首届世界杯举办权,在决赛中以4:2击败老对手阿根廷夺冠,成为世界杯历史上首支冠军球队。
可好景不长,夺冠后的乌拉圭经历了短暂的财务赤字,再加上前往欧洲的路途过于遥远,乌拉圭连续缺席了接下来的两届世界杯。
受二战影响,世界杯一度停办了12年之久。直到1950年,在邻国巴西举办的世界杯上,乌拉圭足球卷土重来,更是当着20万巴西球迷的面,以爆冷+逆转的方式击碎了东道主在家门口捧杯的美梦。
连续2届奥运会冠军+2届世界杯冠军,毫不夸张的说,在现代足球最初的半个世纪里,乌拉圭足球简直是“灭霸”级别的存在。
但灭霸打完响指也只能回外星老家种田,乌拉圭一样,在20世纪前50年风风火火后,很快就遭遇到了来自欧洲人的强劲挑战。
02 陷入低谷
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西欧大陆经济再度腾飞。有了钱,就想着再把球给踢踢好。上至财政补贴、下至球场基建,欧洲足球在工业化般的高效率下,形成“青训-俱乐部-国家队”流水线式的足球产业。
在此背景下,欧洲五大联赛的名声响彻全球、吸引了一大批南美大陆的天才球星,联邦德国、英格兰、意大利、法国先后夺得世界杯冠军,与南美呈分庭抗礼之势,世界足球重心转移回欧洲。
反观乌拉圭,与两个邻国相比,乌拉圭“小国寡民”的天然劣势愈发显著。再加上青训制度的缺失,尽管有长得像史泰龙一样的弗朗西斯科利,这样的天才大放异彩,却始终无法掩盖乌拉圭足球逐渐掉队的事实。
60年代末,乌拉圭经济陷入停滞,军政府激化社会矛盾。长达十余年的经济低迷和政局动荡,更是让低谷中的乌拉圭足球雪上加霜。在1970年夺得世界杯殿军之后,乌拉圭连续9届世界杯无缘八强,甚至一度无法从南美洲突围。
一切在2006年迎来转机,“足球教父”奥斯卡.塔瓦雷斯的回归,让乌拉圭足球走上光明的复苏之路。
塔瓦雷斯明白,在一个人口只有三百多万的小国中,天赋再强,没有合理的制度赋能也是白搭。所以,塔瓦雷斯先将各级别国家队的战术体系相统一、保证战术理念的一致性。
同时,他牵头制定了“天蓝计划”,强调俱乐部青训的重要性。据报道,在各大俱乐部的青训营中,踢球的青少年多达6万人,更有超过85%的6-13岁儿童踢足球,甚至在Salto的婴儿足球联赛中,都留下过世界巨星苏亚雷斯和卡瓦尼的足迹。
乌拉圭的专业足球队主要集中在首都蒙得维的亚市,如今的乌拉圭甲级联赛共有16支球队,仅有3支球队来自首都外的城市。实际上,蒙得维的亚共拥有超40个职业俱乐部,这也为足球人才的挖掘和国家队集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除了青训,乌拉圭一度十分鼓励球员前往海外高水平联赛锻炼。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国家队中,仅有2名球员来自乌拉圭本土俱乐部。据乌拉圭媒体报道,21世纪初,乌拉圭先后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输出1414名足球运动员,与人口数远超自己的巴西、阿根廷相当。
概言之就是三板斧:统一战术理念,培养人才梯队,以及出海接受训练。
事实证明,近十年来,支撑乌拉圭足球复兴的中流砥柱们,无一不出身于本土俱乐部的青训营,并早早留洋海外打磨球技。
在塔瓦雷斯的率领下,乌拉圭从未缺席过之后的任何一次大赛,并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时隔40年再度杀入前四。
一年后的美洲杯,乌拉圭一路过关斩将,时隔16年再夺美洲杯冠军,历史上第15次站上美洲杯的最高领奖台,至今仍是南美之最。随之而来的是乌拉圭世界排名的不断攀升,2012年6月,乌拉圭高居世界第二,正式宣告王者归来。
03 尾声
在《足球经济学》一书中,乌拉圭恰恰是研究的反面案例。因为,相较于其他七个曾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国家,乌拉圭在人口数量、产业体系和足球底蕴等方面的劣势都相当明显。
这个结果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咱中国也算是另一个反面教材。尽管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踢球人数,且在不少体育项目中拥有统治级别的地位,但中国男足却始终无法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由于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再加上足球实力明显不在同一档次,中乌两国间的最近一次交手要追溯到12年前,全主力出战的乌拉圭,只用了15分钟便彻底杀死了比赛。
过去十年间,以广州恒大为代表的中超足球俱乐部横扫亚冠赛场,却始终掩盖不了中国男足在国际赛场上的频繁失利。当潮水褪去,大牌球星、教练陆续远走他乡,中国足球依旧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好在,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发布以及中国足协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中国足球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2016年,中国和乌拉圭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签署《关于设立乌拉圭足球计划的协议》,开启足球领域的合作新篇章。
在《协议》的推动下,2018年,京唐乌拉圭国际足球学校在唐山设立;2020年11月,以中国球迷熟知的乌拉圭球星雷科巴命名的足球学院分校落地自贡,一批优秀的乌拉圭足球教练“驰援”中国。
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似乎标志着我国足球正从过去那个背靠地产大亨、砸真金白银挖明星球员教练的“金元足球”时代,逐步过渡至学习国外先进青训体系、引进国外优秀教练的正轨上。
2021年,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足球将成为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的标志性事业。
足球,只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缩影。我认为体育上的强项,除了可以提高我国国际声誉之外,还有一个或许更重要的意义——它能带动全民运动氛围,从而塑造更健康的国民。比如我国的乒乓球傲视全球,所以全民都爱打乒乓球,我们公司即便没多大地方但也还是买了个乒乓球桌给大家玩儿。
之前的奥特快谈中,我谈了各个国家的不同产业,但不管什么产业发展都需要人,都需要健康的人,而且,发展各种各样的优势产业,归根结底也是要让一个个个体可以过得更好,更健康。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发展足球还是其他体育项目,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几个奖项那么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