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假货即将走向末路!卖家更多要考量的是避免被误伤!
今天我们来讲讲假货的问题。
首先来看一则同行卖家的真实故事。Feinberg是个生产婴儿奶嘴的卖家,他所生产的安抚奶嘴在亚马逊上大获成功,销售额达到数百万美元。但是有一天,他收到了一个买家的投诉,抱怨这个安抚奶嘴有缺陷。一位母亲愤怒的说到:“这个产品的咬住的部分和后面的罩口完全分离,导致宝宝几乎吞下了咬住部分的塑料,差点窒息。”
这封邮件让Feinberg感到震惊,因为他每次出货都会仔细检查产品,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发生。但是很快,他发现这位母亲买的是一个仿制品,就是一个假货。
尽管Feinberg向亚马逊报告了假货的危害,但是亚马逊团队却建议他以侵权名义下架对方产品而不是假冒的名义,因为证明产品是假冒的需要耗费的时间更长。
这种事情并不是孤例。自从电商平台兴起,催生了一大批的造假者,诈骗者和仿冒品生态系统,可以说小到生活用品,装饰品,大到名牌仿品应有尽有。
2016年全球假冒伪劣和盗版商品总值飙升至5090亿美元,占该年全球商品贸易额的3.3%,而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2.5%。
2016年受假冒问题影响最大的国家为美国,在查获的假冒产品中有24%涉及美国的品牌或专利,其次是法国(17%)、意大利(15%)、瑞士(11%)和德国(9%)。
由于亚马逊的产品总销量中有52%来自第三方卖家,使得购物者在网购时发现假货的难度越来越大。许多正品的卖家和购物者都抱怨亚马逊的监管不足,亚马逊却将这个问题视为第三方问题,也许卖家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假货风波。
我们来看一下亚马逊上的假货大概是怎么的:
一种是仿品。就是外观性能和正品一样,只是缺少个品牌,很有可能是同一个供应商,只是有些注册了品牌商标,有些没有,当然其中也不乏是一些与供应商的纠葛,这里就不展开了。
一种是以次充好。也就是模仿了外形,没能模仿质量。这种常见于跟卖或者仿一些BS的产品,这样的卖家就是倾向于打价格战的狂热爱好者,但是好产品必然需要高成本,因为只能做到仿形,不能仿神。这种危害是最大的。
一种是蹭热点。就是蹭爆款热度,急造出一批外形跟热点产品相近但是功能可能完全不一致的产品,蹭蹭爆款的热度。比如17年的指尖猴子就有卖家造出会发光但是不会攀在手指上的“同款”,也蹭一波销量。
之前面对假货,消费者不能分别,很可能买了假的产品反而到卖正品的卖家这里投诉,破坏卖家的口碑。卖家也只能通过投诉入口投诉仿品卖家侵权,或者使用买家身份投诉卖假货。虽然禁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可谓屡禁不止。
但是今年,亚马逊开始放大招了,在2月发布有关假冒商品的警告的不久之后,平台推出了Project Zero打假计划,让品牌方也参与其中进行清除假冒产品,随后暂停VC订单官方也解释为为了打假,平台的严厉措施让假货遭受重创。
不仅如此,这个月初特朗普政府也严词提出将严厉打击电商平台的假货行为。4月3日,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个备忘录——《打击贩卖假货及盗版货备忘录》。将阿里巴巴,亚马逊,及eBay这三个全球电商平台视为重点打击对象。
特朗普助手纳瓦罗,表明白宫在未来会通过行政手段跟司法手段,严厉打击各平台售假行为。
同时责令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几件事:
1.调查假货的来源及售卖因素;
2. 查明可能促进假货和盗版货进入美国并销售给消费者的企业程序和政策;
3. 审查假货和盗版货的来源、被贩卖的假货和盗版货种类等相关数据;
4.与第三方电商平台、运输公司、报关行、支付提供商、卖家和其他参与国际交易的机构合作,以得出调查结果。
在备忘录中,特朗普要求相关机构在备忘录签署之日起的210天内编制并提交调查结果报告。
亚马逊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回应政府的发言说,公司“严格禁止销售假冒产品”,并欢迎“执法部门提供额外的协调支持,以便让非法行为人承担责任”。
这位发言人称,亚马逊“投入巨资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假冒产品进入亚马逊平台,仅在2018年就花费了4亿多美元打击假货、欺诈和其他形式的滥用”。
可以说假货卖家在接下来的连番打击里生存空间会被逐步压缩最终可能会直接被挤出市场。
但是卖家们更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的产品会不会被误认为假货,毕竟在亚马逊上挣扎求生的卖家尤其是中国卖家中小规模的还是占多数,这些卖家没有品牌,没有商标,要怎么去保证自己不在这场“清洗”中被误伤呢?
最重要是,还是要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品牌。这件事情需要在2019年引起所有卖家的注意。不是说有品牌你就一定安然无恙,但是这会大大降低被伤到的机率。
其次,卖家千万不要把自己的listing塑造成假货listing。什么叫假货listing呢?它们大概都是这样的:
◆价格太低
马云爸爸曾经这样回应淘宝的假货问题,有人非要用38块买劳力士这我也没办法。其实假货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价格低廉,如果你的产品有太多同类竞品,而且你的价格比竞品低太多,那被认为假货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产品设计跟大牌感觉很像
有些卖家为了让产品更有流量,总会很刻意模仿一些大牌的设计和展示方式,让他们看起来很接近大牌,但是这样做一是非常容易侵权,二是光产品让人觉得熟悉而品牌却没有名气,很容易被误伤为假冒产品。
◆产品图片并非卖家原创
有些卖家追求图片的完美会在社媒或者别的独立站上扒人家的图片,这种行为不仅可能构成图片侵权,而且很容易被google照片识图发现存在盗图行为,那个时候即使卖家的产品是个正品也会被误认为以次充好的仿品。
实际上有些卖家被定上假冒产品也纯属冤枉,因为大家很可能只是同一个供应商的同款产品而已。在打假力度日益加强,打假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卖家除了保证自己的产品不存在假冒仿品行为,更重要是在这场风波中不至于被误伤或者被消费者误认为是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