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华人做电商,只分两种:胆小怕事和很不怕事
众所周知,我们是一家专注做日本市场的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商和服务商。成立时间也不算短,接触的客户数不胜数,认识的所谓“人脉”也是超级多,其中很多在日本的华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们,寻求一些合作。也有很多是推荐过来的,聊的多了,慢慢的就有一个印象,在日本的华人做电商,大部分是胆小怕事,但也有很多是绝不怕事,甚至主动寻求灰色领域发展机会。
这里讲的“事”,基本上指的是日本的法律法规、税务、人员对应等七七八八的潜在风险规避和对应。
比如,出租网店这个事儿,人人都知道违规,但市面上一大堆在日华人可以提供店铺资源。为啥?还不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甚至有些已经公司化运作,手头有几百家店铺拿来出租,一年流水过几亿元,利润动不动就是几千万人民币。怕吗?我看他们是不怕的,富贵险中求嘛。如果能解决好支付通道和税务的问题,怕的就不是他们,而是那些租店的卖家。
胆小怕事,是一种规避风险的自我保护。有很多华人可能到日本已经很多年,积攒下一些信誉,如果贸然为了金钱去触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业务,从而选择规避,实在是合情合理。
胆小怕事的另外一面,就是对合作伙伴的不信任。日本是个人脉社会,想跟日本公司合作,基本都得做一些背景调查。所以,人脉介绍成为生意合作的重要手段。因为中间介绍人大概率是会承担一些信用背书和责任的。如果是一个莫名其妙找过来的人,要跟你做个大生意,估计很多人心里都是忐忑不安的。
所以,我们这里说的“胆小怕事”,并不是褒义词或者贬义词,而是一种做生意的状态描述。很多在日的华人跟我们说,并不是拒绝合作,而是三种情况不明,导致不敢轻易做决断:
1、业务形态和模式不了解。信息不对称,有些在中国已经玩的很溜的模式,在日本社会就是没那么好落地。需要在法律法规、税务筹划方面做更多判断。
2、合作伙伴的背景不了解。口头上都说的天花乱坠,但大家都不是三岁小孩,越是诱人,越可能是陷阱。归根到底还是靠团队和实力。
3、业务规模和利润空间不清晰。如果只是纯粹的帮忙也就算了,朋友情面抹不开嘛。但如果从生意角度来判断,这个合作的未来展望到底是怎样的,很多人想不清楚。
说到底,在日华人还是受日本商业社会的影响,决策机制已经“日本化”,更推崇见面商谈或重要人脉介绍再做决定。所谓“胆小”,实则是爱惜羽毛、遵纪守法。所谓“怕事”,大概率就是看不清、算不明。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利益面前,“很不怕事”的在日华人也是非常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诩是武松,就想打老虎。不怕事,往好了说是有魄力,但容易扯着蛋,就会变成事故。这些年,很多在日华人被警察局抓了,原因大抵是“贪欲”作祟。
不怕事的主儿,就是吃准了市场机会。迎难而上,知难而上。但聊的久了,就会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比如,我们曾经找过一个日本的MCN机构,一看背景是华人公司,心里就咯咚一声——这种新型的业务形态,中国公司都很多收钱办不好事的,日本那边能搞好?——果然,最后的合作结果就是完全没结果。
在日华人做电商业务,大抵是一些刷单、外推、租店、物流、客服、注册公司和商标、咨询、品牌推广、线下渠道开拓等。物流公司这块其实还好,大部分都很实在,因为要实打实的仓库嘛,无非是熟练度和专业度的差别而已。但其他的很多中介或者二道贩子,还敢拼命揽活的,真的就是比较浪了。
判断一个合作伙伴靠不靠谱,我们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有没有专业团队以及团队规模有多大。如果只有三个人,要接很多活儿,那就基本属于“不怕事儿”的范畴了。因为自己会消化不了,最后就转包出去,服务质量就会下降,结果自然而然也就不那么理想了。
在日华人的赚钱欲望其实没那么大,稍微能多搞点就已经很开心了。这跟日本社会的整体调性是一样的。要总结一下“不怕事儿”的主要特征,无非就是:
1、没有金刚钻,也揽瓷器活。明明自己做不了或者吃不下,也要接业务。
2、个个认识人,事事落不了地。这些年无数的经验教训就是远离那些动不动就说自己认识什么大佬,但要什么没什么,开口就是要钱的。
3、胆子大,跑的快,有枣没枣打一杆。日本社会相对稳定,人员成本又高,公司的成长速度没有那么快,跑的很快的公司大概率是会出问题的。
讲真,我们还是喜欢跟“不怕事儿”的在日华人好好聊聊合作。因为他们拥有的勇气和激情是难能可贵的,缺少的只是优秀的合作伙伴。如果出发点只是坑蒙拐骗,也大概率会被识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