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个小案例引发的思考
今天分享两个小案例。都是跟日本贸易和电商有关的。对应下来之后感慨颇深,聊一聊。具体公司名和产品就不说了。
第一个案例:
某朋友,找到我,说要帮客户找一款某精密仪器的部件。国内买不到,日本可能能买到。也不知道具体叫什么,只给了一张图片和中文名。
这个业务,是属于日本进口供应链支持服务,其实我们是有的。只是很零散的对应。一般不对外。大部分是朋友托过来我们才做做。原因也很简单,耗时很长,达成结果很慢也很难。
了解完需求之后,我们就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然后翻译成日文,去日本雅虎搜索,基本就能锁定大致的正确产品名。然后发给朋友确认,然后又确认了采购量、采购计划、用途、交货期等,就直接给几个日本厂家发了邮件。
过了几天,日本厂商回复了,有一家还是很客气,询问我们是日本国内采购吗,是否可以电话会议,想了解采购的具体背景等等。另外几家一看是中国企业采购直接就拒绝了。
前面那家很客气的厂商聊了几轮,发现还是不行,这个部件排除了中国大陆的销售可能性。最终的结果是,这个事儿就黄了。我们花了时间和精力,也不会收到服务费,更被打击的体无完肤。
事实上,这几年,我们公司就已经接到多个这样的需求,基本上全是无疾而终的。
1、日本在某些高精尖科技产品上,确实远远的走在中国前面。而且,这些产品都基本排除了中国,一般只限定在日本国内销售,且必须调研客户背景和最终销售走向。
2、我们也并非没有替代品,但是品质确实离日本产有距离。有些部件确实只能用日本的。这个是现实。
3、其实并非日本厂商对中国恶意封锁,而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一是担心中国厂商模仿,二是毕竟有些配件比较敏感,担心被波及到(原因大家都懂的)。所以都非常谨慎。
4、中日商业领域的撮合服务,是个伪命题。因为中国客户是按结果付费,而日本的商业习惯又拖的很长,基本上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不具备复制性和规模化。
第二个案例:
有一个客户,第一次找到我们,开门见山就说要合作,抓紧签合同。基于商业礼仪,就问了具体的需求,大概了解了一下。没过几天就过来我司现场敲定了合作协议。
原来,这个朋友也被忽悠了,听说日本电商市场不错。直接就备了1000多万的货到了日本,大概20多条柜子。结果卖了两个月发现不对劲,动销率很一般啊,广告也开到最大了。但每天出的量也还是不令人满意。如果按这个态势下去,这1000多个W的货得大部分报废在日本了,毕竟是时尚类产品,有春夏秋冬四季,再过几个月就应该到春款了,这个冬天的货品只能再熬10个月,日本的仓储费大家都懂的吧,那基本就是砸了。
我们早在5月份的时候,就发过公众号文章《做日本电商,赚不到大钱和快钱是真的》。已经比较明确的阐明了我们的观点,那就是日本电商市场的体量,并不会太大,一般来说只有美国市场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而且产品还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有一定的销路。
1、做日本市场的电商,真的是一个高门槛的活儿。光凭着一腔热情,或者手头有点货和小钱,就想迅速赚把大的,估计难度是极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可不是随便瞎说的。
2、真要靠钱硬砸出来,可能性是有的。但大概率是要交学费。像上面讲到的这个客户,胆子这么大,是很明显的拿欧美跨境的手法来干日本,这个学费可能有点贵。
3、中日电商行业还有一些培训机构或大咖鼓励那些不懂日语,或者没做过日本市场的企业和个人,勇敢的向前走,直接开干日本亚马逊甚至乐天。真的就只能让人呵呵了,我们为勇气鼓掌,但为他的Money担心。
以上两个案例,为什么放在一块儿聊呢?
因为一个是我们做对日贸易和跨境电商的从业者们,得清晰的认识到,中日两国在众多领域还有差距,我们现在做跨境电商,是在绕开原来商业模式中的层层代理店,直接把物美价廉的产品卖给消费者。如果跨境电商继续发展,会影响到两部分人群,一是日本的商社,二是中国的对日外贸企业。但趋势不可阻挡,任何企业都应该意识到这个未来的潜力。
另外,我们做日本市场的跨境电商,务必要保持“敬畏之心”。这个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天层出不穷的新玩法,每天新进来这么多卖家,每天也有人出局,对这个市场、消费者、同行、平台规则保持一点点的敬畏,或许就平稳许多,至少不用白白交很多学费。
感慨颇多。只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在高精尖领域也有所突破。只希望有一天,跨境电商成为推动中国卖家由卖货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渠道。或许等到那个时候,才是我们这些日本贸易和跨境电商的从业者,真正扬眉吐气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