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老师的得到头条,最近分享了一个关键词“造车”,读了这个故事一直印象很深,今天在跟团队研讨亚马逊运营捆绑销售的课题时,想到这个故事能很好的帮助我们打开思维,所以今天也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可以看下徐玲老师的分享原文:
今年上半年,互联网企业扎堆宣布造车。先是1月份,百度宣布造车;然后3月份,小米宣布造车;接着,大疆、滴滴、360分别宣布跟进。围观群众开玩笑说,以后互联网大佬们见面的问候语会是“今天你造车了吗?”不过,宣布造车跟宣发一款新手机可不一样。你知道造车有多烧钱吗?2019年宣布造车的恒大集团,截至2020年底已经在造车项目上投入了474亿元,至今还没有卖出一辆车。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五年,那时候乐视宣布造车,也引发了一批互联网造车的风潮,到现在大多已经没消息了。这么看来,造车确实是风险巨大,亏钱是大概率事件,那为什么互联网企业还要前赴后继非要造车呢?注意啊,这里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谁能胜出,而是去追问,为啥对互联网巨头来说,造车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必然趋势?前不久我看到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平台经济与社会主义》,其中有个观点对我们理解这场“造车运动”很重要。赵燕菁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市场价值,到底取决于什么?是利润高低?还是营业额大小?好像关系都不大。举个例子,2011年到2020年,腾讯的营业额增速和利润增速逐渐减慢,从之前的60%~80%,掉到20%~30%。但这期间,腾讯的市盈率不降反升,从原来的23倍上涨到47倍。这是为什么?其实是因为这十年间,腾讯通过微信这款产品,获得了10亿中国人的大数据。真正决定互联网企业市场价值的,是它拥有哪种量级的大数据。大数据是5G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像煤炭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石油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重要。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的煤炭和石油只属于少数几家大公司,那这些公司的市值会高成什么样?这就是为什么全球互联网巨头不管赚钱不赚钱,都拥有超高估值的原因,支撑估值的是它们拥有的用户行为大数据。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互联网企业为什么要扎堆造车了。收集用户行为大数据的硬件端口,现在主要是智能手机;而下一代主要端口,就是智能汽车。甚至有人说,智能汽车无非就是智能手机再加四个轮子。这样看来,互联网企业扎堆造车,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抢一张开采“数据石油”的入场券。一旦落后,互联网巨头就会流失自己最重要的资产,于是大伙儿拿着铲子都上了。
关于关键词"造车"的解读,徐玲老师给我们分享的是互联网时代未来的价值高地-用户数据,那回到我们今天的关键词"捆绑销售",我们该如何去定义未来的价值?只有找到价值,我们才能提前布局,分享发展的红利。
关于什么是捆绑销售,如何设置捆绑销售,这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点,可以去亚马逊后台学习,半个小时就可以学会,就不做过多的赘述。接下来主要是想从消费者的角度去分析捆绑销售带来的价值。
捆绑销售只在PC端显示,但是显示的位置位于橱窗图和FBT中间,亚马逊运营都知道,这两个位置是属于核心流量区,是用户关注率最高的板块,所以捆绑销售板块名副其实的顶级流量区。
Frequently Bought Together是亚马逊根据买家的购买习惯自动生成的,这项功能对于提升产品的销量很有帮助,可以提升产品的曝光率,同时也增加了流量的入口。用户的购物逻辑一定是基于产品关联性,只有关联性强,才会产生大量的关联购买,亚马逊的推荐逻辑也是通过用户购买行为分析和提炼,所以我们要想捆绑销售的流量转化率高,就可以参考FBT的推荐数据进行布局。
很多产品是属于消耗品,复购率非常高,但是价格低,同质化严重,不管是推新还是维护老链接,运营的成本都非常高,那我们可以围绕着核心爆款去做捆绑销售,性价比做的比亚马逊推荐更好,提高转化,当组合购买的频次不断提高,就会形成FBT的自然推荐,做成流量闭环,通过爆款链接去带动新品的流量和转化,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强关联的产品组合,用户的购物转化率一直都是非常高的,我们可以通过对FBT组合推荐的大数据分析,找到强组合搭配,通过推捆绑销售的链接,形成产品优势,又能避免单品的强竞争。同样,很多品类都属于工具+耗材的属性,当我们单品工具链接的市场覆盖面足够广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单品的流量优势做耗材的新品开发,利用捆绑销售推新,避免耗材的强竞争。围绕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根据爆款链接做组合套餐的产品延伸,然后利用捆绑销售做运营差异化。
每一个产品的诞生和成长,都是建立在消费需求,尤其是亚马逊这样的大数据公司,新功能的推广都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成交效率,所以我们要专注于研究用户的真实需求,才能不断的发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