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逆算?引鸩止渴也,非长久之计!
自从去年日本海关出台逆算法以来,亚马逊卖家叫苦连天。时至今日,各物流公司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推出了包逆算的路子。
所谓逆算法,是指日本海关规定,所有国外输入日本的货物,特别是亚马逊货物,一律按照实际销售价格的一定比例缴纳关税和消费税。
货物进入日本,在电商发达之前,是按照一般贸易方式的,也就是日本国内有一个进口商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进口采购价格缴纳了关税和消费税。日本亚马逊开放中国公司入驻之后,大量的中国货物纷纷以个人自用的电商货物名义进入日本,基本没有缴纳消费税,关税更是被抽查到才交。这样做会造成两个后果:
1、日本税务收入流失了;
2、日本本土电商卖家的竞争力下降;
有鉴于此,日本海关在2020年上半年开始强化逆算法的检查。迄今已经一年多,凡是拼柜拼箱的疑似FBA货物,都要被检查,只要没有进口商认领,或者已经贴了FBA标签,或者申报价格过低的,都一律按照逆算法规定执行,需要补缴费用。
逆算法的计算公式,申报金额=电商平台销售价格减去(平台服务费+平台物流费+日本国内物流等其他发生消费税的费用)。比如销售价格为2000日元的产品,假设平台佣金为15%,物流费用为15%,其他可能发生消费税的费率为5%,则该批货物需要按照2000×65%=1300日元的价格申报并缴纳关税和消费税。若假设关税是5%,则需要缴纳的税费为195日元。
但如果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入日本的话,假定有正儿八经的进口商名义,则进口申报的采购价格可以调整为600日元,缴纳的税费则是600*(关税5%+消费税10%)=90日元。跟上面逆算法的税费相比,单个产品能省5%左右。这个可都是纯利润啊。原本做日本亚马逊的净利一般都在10%~15之间,如果能规避逆算法,年销1000万元则可以多出将近50万元的利润空间,也难怪所有卖家都在心动不已了。
但现实一点讲,现在很多物流公司推出的双包(包税、包通关)路线,还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如我们标题所说,这是引鸩止渴,并非卖家的长久之计。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双包路线的玩法:
1、要避开逆算法的前提条件是,不要在货物上贴标。日本亚马逊在申请入仓之后,会给出一个入库标签,很多卖家会在国内提前贴好。这个是极其危险的,一旦在日本海关被查到,立刻扣押,并要求清关行和进口商给出解释。给不出合理说明的话,则会直接补缴或者退回。
2、清关时,能够提供一个进口商名义,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你跟物流公司没有非常牢固的合作关系,别人为什么要出具进口商名义给你?毕竟,从法理上来说,这批货物属于该进口商所有,任何安全事故都可能造成该进口商的赔偿责任。
3、现在大部分双包的路线,都是背后有几个大庄家在操盘。通过大量集货,走船运到日本,散单一般不接。很多一手庄家在日本会预先注册很多空壳公司,然后用该公司名义短期进口大量货物,在两年内注销掉。这样就可以规避一定的法律风险。
实事求是的讲,存在就是合理。只要中国卖家有大量这样的需求,肯定有物流公司给你干。听说大部分的物流公司都能做到一个月100条柜,如果按照包逆算的利润空间,确实还是丰厚的回报。
但是,包逆算的风险在哪儿呢?
主要是两点:
1、该物流公司的清关能力。有些公司已经在日本海关上了重点关注名单。那就无论怎么做,查验率都会很高。但这个甄别对于普通的卖家来说是非常难的,只能边走边看。
2、该物流公司所对应的进口商资质是否稳定。如果一个新公司,短期内大量进口,是非常容易引起怀疑的。特别是这个公司的账务基本很难摆平,一旦被税务局查询,就可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最主要的是,包逆算很多都是规模较小的物流公司在操作,这是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在我们所认识的顶级对日物流公司里,大张旗鼓的说自己包逆算的,基本没有。所有的卖家都得注意,谨慎备货,至少要做预案。
如果真的要完美规避日本逆算的方法,从长远来看,应该怎么做呢?
1、做精品模式,不做铺货模式。铺货的话,SKU太多,申报的时候太繁杂,而且无法做到较大规模的备货数,那就不值得用整柜整箱出。如果是体量不大的话,建议还是散单小包。只有精品才能够专注于部分品类,优化供应链才能打出爆款。
2、找一个日本合作伙伴,正规的那种。通过跟本土公司的合作,按照一般贸易方式进入日本,实现分润。且这个合作如果长期的话,还可以在品牌建设、售后服务方面形成更牢固的关系。
3、自己注册一个日本公司。目前注册公司的成本基本都在100万日元左右。法人也可以是中国人。如果能够雇佣1~2个日本人的话就更好了。从企业长期的经营策略上来说,这是必须的。要做好本土市场,唯有用本土化团队。
逆算法的推出,毋庸置疑是日本政府在堵上之前的税务漏洞,跟欧美已经实施的VAT其实本质是一样的。电商卖家在面临产品竞争的同时,还要优化和降低物流供应链成本,确实是很难。
做“难而正确的事”,再加上“正确的做事”,才是真正可以打开日本市场的两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