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能生活调研 | 智能穿戴大趋势及智能头盔的市场发现
在刘慈欣的《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中,主人公罗辑在冬眠了一百八十五年后被唤醒,来到了危机纪元205年。这时,人们穿的衣服能够感知穿着者心情和思维的变化,从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图案、亮度,每件衣服都相当于一块连接了神经网络的智能显示屏。人类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开发出如此“智能”的智能穿戴?没人能给出确切的时间表或发展路径, 但穿戴智能化的大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智能穿戴市场规模与趋势 智能穿戴,是一类可以佩戴在身体外,或嵌入服装中,或植入身体内的智能电子设备。该设备有通过Internet/蓝牙/红外等技术获得数据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能力。 从用途上,智能穿戴主要分成两类:医用和民用。医用产品包括:血压计、血糖仪、智能药丸、纳米细胞、电子纹身、智能避孕,及与医学相关的植入式智能设备;民用(消费级)产品包括:智能手表/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智能服装、智能首饰等体表外可穿戴的跟踪运动/健身的智能设备。 市场规模 根据IDC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穿戴总出货量为1.38亿台,同比增长9.9%。Apple公司以3980万台的出货量和28.8%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比第二、第三和第四名的总出货量还高,Apple的成功得益于Apple Watch手表和AirPods耳机的全球热卖。 从产品类型看,音频类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2.6%,占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的约60%。其中的代表性产品为真无线蓝牙耳机(TWS),TWS耳机轻便、无感的使用体验,使消费者彻底摆脱了有线耳机的束缚,而主动降噪功能和多场景应用的普及,则进一步解决了消费者在通勤、差旅、学习、办公等使用环境下的噪音干扰。 智能穿戴的关键技术 传感技术:包括语音控制、眼球跟踪、手势辨别、生理监控(包括心跳、血压、睡眠质量等)、环境感知(如温度、湿度、位置和压力等)等。 显示技术:目前可穿戴行业使用的显示技术主要有两种: 微型显示:如硅基液晶,微机电系统/数位光源处理、镭射扫描等。 柔性显示:苹果、三星、LG等巨头正在开发的可弯曲的柔性屏幕。 芯片:智能穿戴使用的芯片分为3类: 手机处理器为核心的芯片:如三星Galaxy Gear,谷歌眼镜,其优点是有效利用已有平台加速开发且功能强大。 基于单片机的产品:如Pebble手表、Fitl3it One手环。 专门针对智能穿戴设备的芯片,如英特尔的Intel Edison;高通的Toq处理器等。 无线通信技术:目前智能穿戴与终端的通信大部分是基于WLAN ,蓝牙、NFC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此外,智能穿戴设备也可以通过4G/5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计算处理技术:包括文字显示、数据分析、语音反馈、动态或虚拟影像等,输出界面的呈现都必须通过环境感知分析以及各种测量分析计算如血压、血氧、心率、脉搏、体温等。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将智能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及时、准确地发送到后台,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可以为用户提供合理的建议。 提高续航时间技术:在智能穿戴技术里,如何提高设备的续航时间是关注的重点。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法有3种: 从操作系统、芯片、屏幕以及终端互联等方面来减少功耗,在性能与功耗之间找到平衡点; 增加电池容量,如弯曲电池技术可在缩小电池体积的同时增加电池容量; 通过无线充电、极速充电、太阳能和生物充电等技术解决续航问题。 热点与趋势 ---产品热点--- 智能手表/腕带/手环 除了智能手表,健康跟踪型腕带和智能手环会成为健身跟踪类的热门。与智能手表不同,这些产品的附加功能更少,更专注于健康跟踪。然而,区分两者变得越来越困难,例如,时间显示和附加应用程序的集成现在两种类型的可穿戴设备都很常见。 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会测量我们的步数、心率和燃烧的卡路里。它们还可以记录睡眠模式、血压、氧饱和度和心电图,并有拨打紧急电话功能。大多数智能手表公司都在努力将健康跟踪功能集成到他们的智能手表中,这将导致这个品类竞争加剧。 智能服装 智能服装主要通过 WIFI 或蓝牙将记录的数据发送到相关联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上,从而将健康跟踪无缝集成到日常生活中。智能服装的传感器和芯片有两种连接形式: 他们作为硬件以微型方式连接到织物上 作为金属丝网编织到织物本身中。 智能服装可以是鞋子、袜子、T恤、睡衣、工作服或运动服等多种类型,比智能手环更能适应身体的特定部位,因此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从足部溃疡和畸形的检测到血压测量以及对呼吸和身体活动的内置监测,智能服装都有更广泛的可能性。由于智能服装对设计, 面料,缝制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智能服装赛道的准入门槛较高,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比如:智能面料的可洗涤性问题,柔性电子元件的防水问题,柔性电子线路板的可洗涤次数,导电纱的导电性能等等。 耳戴式设备-智能耳机和智能头盔 智能耳机是目前智能穿戴行业中销量最大的品类。其产品类型繁多,包括入耳式,挂耳式,骨传导,无线真蓝牙(TWS)等。智能耳机还可以通过 WIFI 或蓝牙与头盔,眼镜,智能手机进行交互,如华为和GENTLE MONSTER合作开发的华为 Eyewear II 。 智能头盔是在头盔上植入智能功能从而进化为“智能头盔”。以近期深受欧美消费者好评并得到《福布斯》推荐的出海品牌LIVALL为例,其智能头盔产品除了安全保护功能外,还具备语音通话、一键对讲、音乐播放、SOS报警、数据统计、一键拍照、社区分享、炫酷灯光夜间安全防护等多种智能功能。旗舰产品EVO21更是一举斩获素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2021 iF设计金奖。 智能首饰-戒指 科技公司正在努力为珠宝添加传感器和智能功能。与智能服装和智能手表相比,珠宝配饰通常更小更轻,因此可以更加毫无察觉地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代表性的产品就是智能戒指,智能戒指可用于移动支付/交易,也具有其他可穿戴设备的健康跟踪类功能。 植入式设备 智能穿戴除了可以佩戴在“体外”,也可以植入在“体内”。智能植入设备是在体内运行的微型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医疗行业。到目前为止,智能植入设备主要用于支持内耳、心脏或大脑等器官的功能。此外,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功能,例如,能监测血糖水平的微芯片,能监测骨质结构恢复的微芯片。 另一类是被称为“insideables”的智能药丸。它们以硬胶囊的形式被吞咽,从人体的消化道发送测量值或图像。一些研究人员还致力于使用智能植入药丸监测药物的摄入量或控制各种活性成分的浓度。 智能植入类产品大多数都处于研发阶段,但未来会成为医疗保健行业的大热点。 ---产业链趋势--- 产业链生态化: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行业的诸多环节。目前可穿戴设备产业整体还不够成熟,不同厂家之间缺少合作,数据缺乏有效共享。同时每个可穿戴设备都开发自己的应用以及数据业务平台。这种研发模式投入大而且风险高,同时资源分散,难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优势。未来智能穿戴设备产业链上各方将会加强合作,或者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共同促进智能穿戴行业的发展。 技术标准化:标准化可以促进产业分工和互通合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比如:可穿戴设备与手机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接口标准化,便于实现多种可穿戴设备整合,降低第三方开发应用的复杂度,多数据融合和共享标准化等,都有利于拓展生态链。 北美消费者调研 执行摘要:本次头盔调研项目采用线上消费者调查,抽样的Panel是美国18周岁以上的常驻人口,依照不同地区/性别/职业的人口普查结果成比例概率抽样(PPS抽样)。实际回收样本为389人,误差为+/- 5.157%。样本在美国各州的分布如下: 调查发现,头盔在美国的普及率较高。四分之三的消费者至少有一个正在使用的头盔或智能头盔;其中自行车头盔普及率最高(超过50%),其次为摩托车头盔(21%),儿童头盔(20%) 头盔市场品牌集中度不高,除Schwinn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30%遥遥领先外,第二梯队(份额5%-10%)有七个品牌,第三梯队(2%-5%)有五个品牌。 头盔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为户外骑行、周末全家外出、城市通勤。 使用头盔时长/电池容量:消费者每次使用头盔30-59分钟和1-2小时,而3小时的电池容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使用需求。 满意度:超过七成消费者对现有头盔满意/非常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设计劣质/不友好,内置扬声器坏了,电池寿命太短,指示灯太暗,头盔形状/大小不合适等 未来的购买意向:未来12个月,有28%的消费者有购买智能头盔的需求 自行车头盔价格接受度:50美金和51-100美金是消费者支付意愿最高的价格段;对于智能自行车头盔,最高售价不建议超过190美金。 摩托车头盔价格接受度:100美金及以下,101-150美金和151-200美金是支付意愿较高的价格段;对于智能摩托车头盔,最高售价不建议超过300美金。 购买考虑因素:价格、质量、重量、电池寿命和外观设计是消费者购买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智能穿戴行业整体前景十分看好,特别是TWS耳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铁三角”仍然火爆。但智能穿戴行业产品类型繁多,涉及到芯片,传感技术,操作系统/App,通讯,数据收集与分析,新材料等诸多环节的多种技术。中小规模的企业应该充分把握自身的技术特点和竞争优势,选择1-2个核心产品谨慎进入赛道,同时要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提前布局积极应对。 2022年,向智能穿戴行业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要冲锋还是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