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工厂的选品逻辑其实不适合亚马逊,以市场为导向,供应链为基础
工厂的选品逻辑其实不适合亚马逊
为什么呢
工厂的选品逻辑在于,量大好卖的产品,很明显这一类产品属于大标品,量大竞争大持续性强,很适合工厂流水线作业,工厂其实很不喜欢零碎的订单,因为会浪费很多工时,最好一年就做一条线一个产品,一条线做一个亿。
亚马逊选品逻辑在于,竞争小可以卖的产品,最好是每个产品都跟别人不一样的,开始量小测款,后面量大可以包销,所以再开始的选品逻辑上面就会存在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一般工厂推荐的产品,我们大部分人做不了的原因就在这里。
亚马逊选品逻辑是根据市场需求指导供应链,工厂的选品逻辑是根据现有的供应链指导市场,那么我们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工厂,而不是期待工厂能够推荐爆款过来。
但是亚马逊完全不依赖供应链也是不现实的,我们是需要供应链的成本,规模,以及工艺的要求来指导我们市场的做法,电商公司的优势是能够快速把握市场需求,小快灵的打法,除非已经做成品牌的体量。
昨天有一位阿里巴巴的学员过来找我学习亚马逊的选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现在有一个店铺定位的产品就是专供亚马逊的客户,所以他们也过来学习亚马逊的选品逻辑,看看能不能做出来亚马逊卖家需要的产品。
这种选品逻辑其实比较适合B端的电商,因为B端的电商也是需要抓住流行产品,来切入客户,就跟我们亚马逊产品一样,我们切入一个类目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个流行的产品,或者说一个流行的元素,可以少很多推广成本,尤其市面只有我们家产品在卖的时候,这个时候转化率是刚刚的。
很多时候,B端工厂经常会采用所谓杀猪盘来炒产品,就是利用各种亏本的做法把链接推上去,然后通过亚马逊的链接来获取1688的客户,其实这种还是以自发货的产品居多,如果这家公司能够做fba把产品炒起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旦失败可能就赔到锅底都不剩了,所以判断是否是杀猪盘最好的方法就是这个产品是不是自发货,看看店铺是不是新店铺,大概就知道了。
广交会和香港消费电子展,适不适合亚马逊选品
很多人跟我2018年一样,特别喜欢逛展会,发现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为什么呢,你会发现,展会的供应链的产品99%的产品都是老产品 ,他们过来展会是为了找新的客户,而不是推销新的产品,而我们需要看到一些竞争小有需求的新产品,还有1%的新产品,很多供应链不放给亚马逊卖家,为什么,跟B端相比体量太小了,很多公司不愿意开始放给亚马逊公司。
但是要不要逛展会呢,肯定是要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合适的供应商,第二,合适的新产品,所以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才是我们第一要做的。也就是说,我们去逛展会之前,需要有自己的定的产品线过去,目的性会更强一点,这样找产品,还是找供应商会更好点。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展会最好第一天过去,第一天大家热情最高,而且讲解最全面,尤其广交会,第三天去的时候每个展位的销售都筋疲力尽了,感觉完全都不想接待人了,像我们这种中小卖家更是爱答不理了。
能不能看到新产品,是可以的,有一些公司新产品会展出来,但是新产品就算竞争小,需求大,这样广交会几十万人都能够看到,拿回来做的时候,竞争也会变得无比大,所以一般我们会筛选那些经常出新品的公司,后期会跟进他们的新产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平时让你出差东南西北,不可能有这么集中的供应商资源供我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