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开始中日电商创业之旅?
经常有人问我,我有个朋友在日本很多年(或者我有个朋友懂日语),想做点跟日本的生意,应该做什么好?
这个问题,是极其难以回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并不清楚他要创业的优势和方向是什么。一般来说,创业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来分析。在确定大致的方向之后,还要用SWOT模型来打磨模式。大致得出结论之后,启动项目需要勇气,开工没有回头箭。启动了之后还需要时间来沉淀,没有一口吃成个胖子的事情。在这个类似于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之旅中,会碰到各种各样问题。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还会陷入增长陷阱和发展瓶颈期。突破规模之后,还要多元化和突破天花板。真的是很难!
比如前面那个问题,在日本很多年,不代表就一定有靠谱的资源,懂日语不代表日语很优秀,日语很优秀不代表商业sense很好。就算都有,那么业务方向是什么?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上市or做点小生意玩玩)。准备投入多少钱?等等等等,没有这些考量,无法开始艰难的创业之旅啊。更别说日本是个很缓慢保守的市场,哪有轻松捡钱的道理。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发觉,很多人想创业,只是因为在工作中受了点气,或者是实在找不到什么事儿做。这种动机都是危险的。创业之旅,凶险无比,而且几乎无法回头,要么不断追逐成功,要么勇敢接受失败。所谓“连续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做一个项目挂一个公司的那种,但是这种“小强精神”值得学习,因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首先必须是一名斗士!
我们把这个问题严肃的先抛出来,就是要逼退那些没有考虑好的,或者没有深入考虑的“伪创业者”,因为创业要招人,要合伙人,责任重大,如果因为你没有想好,岂非误人子弟?李嘉诚说,创业是“完善自我、成就他人”,除了自我的不断提升之外,让那些跟随你的人都能得到回报,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前面那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坚定,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考虑做什么事情了。一般在创业之初,我们会对几个维度进行梳理:
※ 早期合伙人
※ 投入资金
※ 现有优势
※ 长远目标规划
※ 时间点和里程碑
※ Kick off(切入口)
首先我们来看合伙人的选择,一般会选择自己的朋友同学亲戚等,知根知底。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股份分配。世界上最不牢固的股权架构是333(三人合伙,每人33.3%股份),其次是55开(每人50%),在早期项目中都问题不大,一旦做的略具规模,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全部是自己独资,问题也不大,但是很辛苦。毕竟每招一个人,都是人员成本,都得开工资。
其次,投入资金这种事,是丰俭有人,如果是王思聪,他老爸一抬手就是5个亿的小目标。但是大部分平凡人创业,拿个几十万出来估计都得掂量掂量。有本关于创业的书《精益创业》,里面很多观点非常到位。先小投入试水,逐步稳定之后加大投入,尽快把现金流为正,是小本创业的最佳路径。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是大部分人的误区。我们见过不少号称自己认识很多资源的人,真到了要干事儿的时候,那些资源都无法变现。真正的优势,要么是经验、要么是团队、要么是经过洗礼的牢固关系、要么是真金白银。中日电商领域,无论是做Japan to China还是做China to Japan,两个方向都大有可为,而且因为市场特点,都有一定门槛,如果要混口饭吃,还是蛮简单的。但是要把自己的优势放大并且做大,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做日本市场的生意,必须要有长远的业务规划。从5年期开始做,倒推做三年的,然后做一年的,最后细化到当下几个月要做的,按照时间节点来cheak结果,是最稳妥的做法。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随时查漏补缺。如果发现自己一开始过于乐观,及早做调整,沉下心来,大事可期也。
最后是切入口,我们举个典型例子——某朋友,在日本10年多了,原来在某公司上班,现在想自己创业,请问该做什么?这里面的切入口其实就非常多。如果做Japan to China的电商业务,可以找个产品做代理,可以做代购,可以给日本企业做服务,可以跑市场做选品,可以做小众类目的粉丝营销,可以做公众号,可以做文化服务,可以做旅游,可以做很多很多。
如果是做China to Japan的,可以自己小批量采购在日本网店销售,可以做中国企业的市场拓展服务,可以为日本企业做采购服务,可以做代购,可以做团购,可以做渠道经营,可以做SNS营销,可以做小型仓库加一系列电商配套服务等等等等。
我们认为,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的跨境电商业务,目前都还有大把机会存在。但是前提是自己真的有优势,如果优势不大,那就扎进这个行业,用很小的切入口先跑起来,慢慢的就可以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