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家乐:家装设计头部SaaS厂商
6月25日,酷家乐母公司群核科技提交了纳斯达克招股书。
招股书披露了几个核心数据:
1)2020全年营收3.5亿人民币、净亏损2.9亿人民币;
2)酷家乐2021年第一季度MAU月活150万、平均每天210万次渲染、77亿次API接口调用;
3)根据艾瑞调研,酷家乐在中国室内装饰软件中市占率第一,约10.3%。
酷家乐核心数据
来源:酷家乐招股书
笔者早前便使用过这款产品。作为一款易上手的云端设计产品,它体现出了很多便捷的优点:
1)用户可以在酷家乐平台中搜索小区名字,得到现成的户型图,并根据实际情况略做修改,而无需从头画起;
2)在得到户型图后,用户可以在酷家乐的素材库中搜索家居或装饰素材,将该素材直接拖拽至户型图中;
3)完成设计后,可生成3D浏览参观的小程序和二维码,并根据需求付费购买渲染后的光影效果图。
酷家乐操作界面
总体而言,产品使用体验尚可,作为一款大部分功能免费的云端SaaS产品,它无需额外安装软件、相对容易上手、并提供了一些素材作为参考,帮助笔者顺利完成了一次简单的设计。
SaaS行业在近些年面临了许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狂奔式发展,以及现有国际形势情况下,开始逐渐内卷化,需要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中国SaaS整体环境与欧美不同,欧美有大量具有合理付费能力的中小企业,而国内的中小企业普遍付费能力和意愿较低,直接导致SaaS产品在客户层面产生障碍。
当然,在多年摸索后,国内的企业服务和SaaS厂商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方法,例如深度服务大客户、用PaaS产品满足中型客户、亦或是对小型客户采用纯标准产品。
同样作为一款SaaS产品,酷家乐展现出了一些特别的要素。
1.装修装饰行业分散、繁杂且混乱
酷家乐对应的客户群体,即装修装饰行业,极为分散。每一个经历过装修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极大的不满意:1)装修施工团队通常为小规模队伍,而非正规大公司;2)如果是首次装修的户主,对整个装修行业、过程、材料等各方面不了解,信息相当不对称;3)年轻户主希望对装修成果有更多个人的参与度和想法,而非简单的照抄模板。
由于行业的分散性,也导致了酷家乐的下游客户群体数量庞大,包括:1)独立设计师;2)设计工作室;3)户主个人;4)B端公司等。
数量庞大且体量较小的下游客户,可以构成一款SaaS产品的基石。
2.互联网逻辑
酷家乐的产品展现出了一种互联网逻辑:用户可以免费使用基础功能,如搜索户型、拖拽素材并形成小程序;但对于增值功能和更优质的使用体验,用户需要对其付费,如企业版产品、或是更多丰富精美的素材。
3.云GPU模式
在设计和3D领域,普通的3D设计会呈现出简单的计算机模型效果,这种效果更偏模型层面,而无法展现实际光影。如果需要展现实际光影,则需要经过图形算力计算,即渲染。
算力渲染后的设计稿
来源:酷家乐
虽然酷家乐在营收中未并且披露渲染的收入,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应当有不少用户购买了渲染服务(毕竟需要给客户呈现较好的最终效果)。
通过渲染收取的费用,与其说是SaaS产品增值服务,本质上更偏向为云GPU模式。大多数的设计师和工作室无法支撑大量云算力,也不希望耗费过多经历搭建基础硬件和初期准备,酷家乐的平台则在为用户提供易上手工具的同时,出售图形计算算力(巧合的是,创始人早期也在Nvidia工作)。
酷家乐在招股书中,列出了行业内的几类玩家,包括:
1)云端设计渲染SaaS产品,如酷家乐;
2)传统的海外设计软件,如Autodesk;
3)其他国内设计产品。
根据笔者的观察,市面上仍然有许多设计工作室或者设计师在使用专业的设计软件(如Autodesk等),其中的原因则各有不同:有些习惯于使用经典的Autodesk,而不愿重新学习一个工具,另一些则认为Autodesk也更为专业,能够提供更为细致的功能。
但总而言之,从实际情况看,酷家乐的数字化工具仍然在普及过程中,大量的从业人员并没有摒弃原本笨重的海外设计软件。
但海外的设计软件在国内市场,存在必然的缺陷:
1)海外软件大多无法很好适配国内云计算算力:海外软件通常采用亚马逊云计算等海外算力,而在国内云计算厂商多为阿里云、腾讯云等本地厂商,图像类产品对算力有较高要求,使用国内云计算算力是常见做法;
2)海外软件虽然专业,但缺乏灵活性:Autodesk等设计软件历史久远,产品功能齐全,但在国内互联网和媒体发展环境下,设计工具同样需要适应不同的平台,如小程序版本的设计3D图等。
3)缺乏素材出售和交易市场:对于设计师而言,原始的方法是自己收集积累素材,但设计素材也是UGC内容,可以由平台出售,甚至进一步提供素材交易市场。如果设计师能够在平台上快速找到对应的家装素材,并与实物匹配,则可打通装修的完整环节(可在设计稿中规划好对应家具和材料的最终呈现效果)。
酷家乐的多种视觉呈现
来源:酷家乐招股书
最后来看看酷家乐未来的增长策略吧。
1)持续扩大客户群体;
2)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功能;
3)开拓工业和商业设计领域;
4)开展国际化扩张;
5)持续投入技术(如AI制图等);
6)进行收并购资本运作、产业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