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累活的为啥钱都让他们赚了?
今天听到有朋友在抱怨,一个成本几块钱的苹果手机壳,亚马逊上卖30多美金,独立站上卖40多美金,这是要抢钱的节奏吗??
之前做假发的时候碰到一个工厂老板也抱怨,MD老子天天累死累活的开工厂,手底下养了100多人,赚的钱刚够养活这群工人的,那些做独立站的外贸公司10个人不到,老板见一次面换一辆好车。
其实说白了,这些老板们缺少营销意识,毕竟营销也不是他们的强项,更深层来说,缺的是品牌意识,第一心疼钱,第二思维转换不过来。
很多老板只看到了那些做的好的独立站如何的风光,但是没有看到这些品牌独立站都是前期靠钱,靠时间慢慢积累下来的,前期花钱试错成本很高的,因为本身也在这个外贸行业,B2B和B2C都做过,B2B的老板知道成单没有那么快,但是B2C的老板普遍认为3个月或者半年,可以弯道超车,日出百单,花最少的钱干500强干的事,哪有那么好的事。
一个B2C的独立站从一开始到慢慢做成一个粉丝粘度很高的品牌,至少要做好1年以上的准备,请注意我说的是“品牌”,不是现金流,B2C出单很容易,但是用户忠诚度,返单率决定了你的品牌能不能走的长远。
在国外的营销博客和论坛泡的时间长了,发现国外在找一个Niche生意的时候,一般都会问这2个问题:
1,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个兴趣能否成为我的一个niche
2,如何来把我的这个兴趣Niche做成一个品牌
能看出来国外营销者在选择商业模式的时候一定是从一个brand的角度来考量,从一个能够持续为用户带来价值的角度来考量。我们举个例子
米课的创始人老华,他其实走的就是一个从个人品牌然后过渡到商业品牌的例子,他的个人品牌知名度是从福步外贸论坛开始的,通过连载的记录自己在新西兰留学如何倒卖二手车和做在线B2C生意赚取人生第一桶金,慢慢为人所知。
后来自己建立博客,写一些B2C营销的干货,通过博客沉淀一批忠实的读者,个人品牌慢慢升温,有了这个基础,创办米课,把粉丝读者转化成自己的客户,成功过渡到公司品牌。
说的不好听一点,这其实就是一个种韭菜到割韭菜的过程,我曾经也是韭菜的一棵,其实我们生活中谁不是韭菜呢,我们生活中每消费一笔都是一个被品牌割韭菜的过程,只不过种韭菜也分绿色无公害天然施肥和打农药速成的,长期输出有价值内容慢慢积累用户就属于无公害,利益熏心心浮气躁抄袭别人内容属于打农药。
国外的很多品牌,都是最开始从个人博客开始写起,喜欢电子科技类的就写关于电子类产品的文章,喜欢旅行的写旅行博客,喜欢运动减肥的写如何减肥技巧,有了知名度以后可以走联盟营销赚取佣金或者电子商城直接卖货。
我3年前认识一个很厉害的拉脱维亚的小伙子Jacob写旅行博客,当时19岁,后来从文字博客转到Youtube视频,记录自己的旅行,现在的Youtube频道粉丝35万,一年赚个几百万是没有问题的,一边玩着还把钱赚了。
Neil Patel,这个我提的不想再提的名字,Digital Marketing界个人品牌做的最成功的人之一,目前获取客户的渠道还是每天更新自己的blog,更新Youtube视频,持续分享干货,年入千万,他的博客值得我们读一读,光Ubersuggest这个免费的关键词工具每个月就要支出5位数美金的成本,坚持不收费,这何尝不是一种提高用户黏度的方法,这点成本长远来看不算什么。
但是前提是你能耐得住寂寞吗,你能坚持的下来吗,你有这个毅力吗?很多人写博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只能说你不是真的热爱。
《定位》里关于品牌的定义就是,能够占据消费者心智的才叫做品牌,一说到运动鞋耐克阿迪,汽车宝马奔驰,我们的品牌可能做不到这么牛逼,但是至少在你们这个行业来说,还是有点小知名度的,能够占据到一些目标客户的心智。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为了强调一点,我们做任何生意都是要从一开始带着品牌意识去做,不断地给用户提供价值,踏踏实实做好内容营销,切不可为了眼前利益失去整个森林。
先输出价值,再谈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