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怎么挑选品牌(亚马逊怎么挑选品牌产品)
本文目录
亚马逊开店品牌与商标有什么区别
品牌和商标在亚马逊开店中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件与实效:品牌的构件比商标的构件更丰富,包括静态和动态两部分,如名称、图案、色彩、文字、个性、文化及象征物等,而商标的构件仅仅是静态的图案、文字或二者的组合体。此外,品牌的实效取决于市场,商标的实效则取决于法律,如商标的使用年限和注册审批。
2.使用范围:品牌无国界,可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而商标则需要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标法律进行注册,才能在该地区使用,超出注册范围则失去法律保护。
3.注册要求:商标必须经过注册才能获得商标权,在注册成功之前暂称为商标,而品牌则可以随时使用,无需注册。商标的延伸必须重新进行商标注册并标明用于何种产品。
4.长期价值:品牌的长期价值在于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忠诚度,而商标则主要依靠法律保护其权益。
综上所述,品牌和商标在亚马逊开店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品牌强调长期的市场认可和消费者忠诚度,而商标则更侧重于法律保护和权利的行使。
亚马逊店铺品牌在哪里看运营怎么做
亚马逊品牌分析报告升级了,亚马逊品牌买家爱现在可以通过品牌分析功能来一键获取亚马逊全站热门关键词、商品比较、买家特点分析,同时做到精准掌握买家喜好,那么亚马逊店铺品牌在哪里看?
亚马逊店铺品牌在哪里看?
成为品牌主,需要通过亚马逊品牌注册,该报告目前对亚马逊北美、欧洲、及日本站品牌商开放。只要是通过亚马逊品牌注册的品牌拥有者,就可以在卖家平台点选数据报告,然后点击品牌分析。
全方位了解并用好,“亚马逊品牌分析报告”三大功能,“亚马逊品牌分析报告”拥有“亚马逊关键词搜索”、“商品比较”、“人数统计”三大神器,能帮助你快速了解全站热门关键词、竞品详细以及你的核心买家信息,让你做到“知己知彼”,爆单何须007。
跟卖产品度的把握,更不能盲目的去跟卖产品,但跟卖产品也往往意味着跟卖卖家众多,利润已经被稀释到边缘,如果没有销量和评价,就建议别跟卖。
跟卖后的结果,不要以为跟卖之后有了订单就不管了,就以为到此为止了,要每天花费时间精力去检查自己的上架产品,图片是否被更换等。
运营怎么做?
1、布局思路。首先作为卖家,需要对自己现有的资金、人员和产品等方面去进行补助,构造出亚马逊账号产品和团队的架构,把这个作为店铺运营的基础点,然后再合理的设置目标,根据目标的实施情况去进行实时调整。
2、只要能够做好这个工作,那么就能够让自己的资金快速周转,同时赚钱也快,要是没做好,那么赚的钱都用来囤货了;另外大家如果没有太多的本钱,也可以选择做亚马逊的无货源模式,这样也没有资金周转的压力,而且也能赚钱。
3、运营套路。在运营思路里面,分为亚马逊思维导入、大数据选品、站内外推广、爆款以及亚马逊风控,这些操作方式也十分重要。
落地资源也有很多种,比如说供应商资源、选品资源、物流资源、推广资源、亚马逊内部资源和风控资源,狼性的执行力这个对于任何一家公司都十分重要,现在追求的不是空想。
如何选品,亚马逊选品技巧
关于选品的文字和课程每天都会大量涌现,广大卖家们也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基本每个人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比如产品售价不要太低的,质量小,体积不大,包装不怕野蛮运输,不需要费劲安装,利润率高等等。
但是一做起来,却依然对选品没有信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自己的选品过程。
借助市面的一些工具或者软件,我们可以轻松找到我们觉得适中的价格区间产品,比如售价高于20美金,采购成本价在预期内,利润率足够,产品体积重量包装等都符合要求,操作简单易上手。
看了Best Sellers前几名的评论评分也高于4.0,产品成熟没有明显缺陷。
产品的主要关键词,月搜索量都在10000以上,而且非季节性产品等等各种条件,也排除了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接下来会调研几个竞品的销量,梳理评论关键词,利用利润计算模型算一算前面三个月的月度盈亏。
有没有发现,有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都没做或者就算意识到了,也很难高效去做?
那就是这个产品目前的竞争格局。
亚马逊自营在里面占了多少的比重,如果亚马逊自营占比低到可以忽略,那第三方卖家在里面是怎么分配蛋糕的?是一家独大,还是二分天下,或是三足鼎立,甚至是群雄逐鹿?
该产品里面有没有占统治性地位的品牌,就如苹果和华为对手机行业的统治一样。
最近三个月上新的产品有没有进入Best Sellers 100的,他们进去后,评论评分表现又如何?因为我们如果进去这个市场,他们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三个月的预演。
在中国卖家已经渗透到亚马逊平台每一个可以施展的品类的现状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尚且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更多时候,我们选品是知己不知彼,对某个细分市场目前的竞争格局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果贸然进入,那只能说是怀着一腔孤勇撞大运。
这个对于细分市场竞争格局的全面把握,就是选市场。
那么选市场,我们主要看哪些要素呢?
1、市场容量
不用说这个是第一要素了,前100 Listing的月度总销量及平均销量,就可以清楚把握这个细分市场的容量有多大了。
是百万级还是千万级甚至更大,这个关系到我们进去这个市场的销售额目标制定。
而且对于不同规模的卖家,目标市场容量是不一样的。准备大干一场的大卖不会想在一个不足百万的市场里面去分一杯羹,而一般中小卖轻易不会去蓝牙耳机这个超大市场找虐。
2、行业需求及趋势
找出目标细分行业的前5个核心关键词,看最近3年的搜索量变化趋势,就可以反应非常多的内容,首先搜索量的大小直接反应了市场的需求量;变化趋势平缓说明产品市场成熟稳定,还可以看出是否有季节性、节假日性变化。
3、商品集中度
简单说就是销量最高的前10个Listing销量之和在前100总销量中的占比,以及前10名各自的分别占比。
注意这两点必须结合来看,因为同样的前10名垄断80%销量,里面每个占比8%,和第1名占比60%,其它9名占比共20%,这两种情况于新进卖家来说意义不一样。
4、品牌集中度
这个和商品集中度原理一样,清楚了解到细分行业里面各个品牌的销量占比,以及前10品牌销量之和在前100总销量里面的占比,得出品牌的垄断程度。
5、卖家集中度
这个和前面两个集中度原理一样,就是前10个Listing在前100总销量里面的分别占比,及前10销量之和的占比,得出卖家的垄断程度。
注意的是,这里面有个坑,有可能一个卖家有几个账号,把类目前100给垄断了,我们只能借助于自己的行业洞察力深入调研。
6、卖家类型分布
这个主要用于寻找合适的发货方式,以及来自Amazon自营的竞争大小。
比如某个细分类目亚马逊自营占比过大,这个时候第三方卖家再贸然进入的话是很难与之抗衡的。
右侧的评论数和评分值则可以用来判断哪种类型的发货方式最有竞争力。
7、上架时间分布
这个主要看前100个Listing里面时间段分布,以及不同时间段上架Listing销量占比,可以看出新品打造难度。
比如对于同一个细分类目,前两年进入Top 100只需要3个月,现在半年都搞不定。如果没有历史纵向对比,看最近3个月、6个月、一年的新品分布,也大致知道新品的打造难度。打个比方吧,在日本进入福布斯前100平均年龄是65岁,而中国是50岁。
8、上架趋势分布
找出前100个Listing里面,各个年份上架的Listing数量以及他们销量之和所占的市场份额,将上架时长进一步细化到具体年份,可以看出行业的生命周期,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
如果一个细分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是最近2年上架的产品,说明该行业产品生命周期是两年左右;而最早上架时间,反映了该行业的生命周期。
9、评论数分布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需要对标的对手处于什么位置,有多少评论,决定到我们需要投入多少费用和时间去达到这个相当规模的评论,才能让评论数这个公信力指标不影响Listing的转化。
10、评分值分布
此项指标就是将平均评分分段,看看各个评分区间分布有多少Listing,以及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可以大概知道这个产品目前主流的评分。主流评分越高说明用户满意度越高、行业越成熟,通过产品差异化改造形成竞争力的机会越低。
至于买家对产品的优缺点诉求,那就需要进一步抓取评论的关键词,这个重点要看看差评,一是因为差评基本是真实评论,二是差评可以找到用户对产品不满意的主要点。
11、价格分布
不同价格区间分布的Listing数量,以及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直观的显示消费者对于目标产品的价格选择。如果一个价格区间市场份额很高,说明这个区间竞争很激烈(一般是中低端市场),可以考虑能否进入另外一个价格区间的市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纪录片中的古代战争作战方式,作战双方统帅必选一视野开阔的高地,远观战场局势,以便作出相应调度,我们选市场所做的就是站在这个高处总揽全局。
通过以上各种维度的分析,由点到面再到线,就如从高空鸟瞰一般,整个市场局势尽收眼底,纤毫毕现。
外部环境已经洞若观火了,再结合自身的供应链优势、资源优势,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才是亚马逊选品的3.0时代。
具体实操您可以参考以下两篇文章: